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讲述了做人做事的智慧,包括知人不言尽、责人不苛尽、敬人不卑尽。文章通过多个故事和名言强调了适度、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性,并指出真正的聪明人懂得看破不说破,能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尊重他人,不揪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同时也强调了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不要得理不饶人。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知人不言尽
真正的聪明人能在看破不说破之间找到平衡,既保持自己的聪明,又不让他人尴尬。
关键观点2: 责人不苛尽
责备他人时要有宽容和长远的眼光,给对方留有过错自新的余地,不要逞一时之快而暴露自己的狭隘和刻薄。
关键观点3: 敬人不卑尽
尊重他人是必要的,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骄傲和自尊,不必委屈和放低自己。
正文
做人做事,恰到好处,才能既让别人感到舒服,又让自己活得自在。
我虽不知道他到底算不算得上仁,但是为什么要有口才呢?
很多时候,咄咄逼人的人反而更让人厌烦,更有甚者喜欢往别人的痛处上去说,还沾沾自喜地以为自己把别人看得一清二楚。
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是知人不评人,知事不声张,看破不说破。
茶馆主人当着他们的面,吹嘘自己在乡下承包了几亩茶地,种出的山地茶皆是极品,世所罕见。
巧合的是,几位朋友中恰好有位从事茶业的老总,对茶非常有研究,一眼就看出茶馆主人其实是在吹牛,但他没有当即戳破,而是笑而不语。
老总为人一向如此,对很多人、很多事,都是抱着看破不说破的态度,因而在生意场上游刃有余,与许多合作伙伴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有犯错出丑的时候,不要去做那个“火眼金睛”的聪明人,出一时的风头,让别人难堪。
“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人生于世,不必处处出头,不用事事争先,不如收敛锋芒,点到为止。
故君子攻人,不得过七分,须含蓄以养人之愧,令其自新,则可。
责备别人的时候,将对方逼到哑口无言、汗流浃背、面红耳赤、无地自容的地步,还滔滔不绝地持续指责;
逞一时之快,却暴露了自己心胸狭隘、为人刻薄的品行。
所以说,君子在指责他人的时候,要懂得给对方留下改过自新的余地。
人人皆有可能犯错,不揪着别人的错处不放,给对方留有退路,方是智者所为。
一座香火旺盛的古刹,被小偷惦记上了香火钱,甚至可能威胁到古刹中僧人们的安全。
于是,就有僧人提出大家联合起来捉拿小偷,以绝后患。
然而,主持不仅没有同意,反而还故意在夜里将门虚掩,以便小偷逃走。
巧的是,这话正好被小偷听到了,他羞愧难当,又大为感动。
得理不饶人,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并无错处;得理却饶人,却是给别人留下一条生路。
“得饶人处且饶人,山不转水转,人生在世,谁都会有马高蹬短山穷水尽的时候,留一些余地,是给自己一些退路。”
聪明人,都懂得凡事退三分,得理也饶人,给别人留下的余地,或许就是他日自己的生机。
“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居于下位者,总会不自觉地过于高看他人,这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看低。
学生们看到他,都激动非常,有要签名的,有求合影的,还有很多拍照发微博的。
“我刚才看到有一条微博,写着:就要见到***老师了!!!!!!!!
当你拥有一个表达空间的时候,你却把权利用在感叹上,而不是提出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