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叔说
优叔和他的朋友们
近期,太化股份接到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太化股份通过虚构交易,粉饰2014年财务报表,虚增7亿收入的造假大案,终于水落石出。
所谓虚构交易,就是虚构企业的购销业务,是最常见、也是性质最恶劣的造假手法。
本案,太化股份冒充“假中间商”,人为增加交易环节,拿别人的买卖为自己虚增收入。
通过虚构交易,企业可以实现收入虚增和利润虚增,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014年,太化股份凭借虚构交易,实现了营收33.7亿,同比增6.32%,净利润也一下扭亏为盈。
然而,虚增收入的弊端,很快带来来财务破绽,一共体现为5个预警信号。例如:
净利润预测数与实际数的巨大差异、净利润的波动很大、经营性现金流为负……
此次太化股份铤而走险,其背后的动机,或许是在转型过渡期,完成上级考核指标的要求吧。[3]
但是,造假如毒药,万万碰不得,上市公司的信誉、未来发展,将会陷入难堪的境地。
“虚构交易这么玩,伤不起啊”
看点一
██████
虚构交易,造假最便捷也最恶劣
本案,太化股份通过虚构交易,虚增了营业收入,属于财务造假中最常见、也是性质最恶劣、最具欺骗性的一种手法。
虚构交易,是虚构经营的一种表现,常常通过增加销售收入或其他收益,同时虚增资产。
由于企业的经济业务是虚构的,所以涉及到企业经营业务的所有环节,都存在着造假的空间。
我们不妨来模拟一下虚构交易都涉及哪些环节:
假如,我要虚构一笔销售业务。
销售前,我们要虚拟一个客户,然后伪造一份销售合同;
销售时,我们要伪造出入库单、运输单等;
付款时,我们要伪造销售发票;
现金流入时,我们要伪造银行存款对账单、银行存款调节表;
最后纳税时,还要伪造纳税单据。
如果有进出口业务,还要伪造报关单、信用证等等。
总之,一旦撒了一个虚构交易的谎,后面就要用无数的谎言去圆谎。
可见,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靠利用会计手段的小聪明了,敢这么玩的人,一定胆大包天,蔑视国家的法律、法规,性质非常恶劣啊。
历年来,虚构交易最被人拿出来讲的“反面教材”,就是2001年引起股市地震的银广夏。
他就是通过伪造购销合同、虚开发票等手段,虚构交易,涉案金额7.45亿。[1]
另外,创业板造假第一股,万福生科,其造假手段也有虚构交易。除此之外,还有黎明股份、麦科特、蓝田股份等等。[1]
而本案,太化股份一样,厚着胆子,虚构了7亿营收的交易。
看点二
██████
太化股份的粉墨登场
太化股份,主要做焦炭、化工产品的贸易,贸易收入占总营收的80%以上。
2014年,太化股份实现营收33.7亿,同比增6.32%;实现归母净利润1910万,较去年相比,扭亏为盈啊。
▼
然而,同期他的贸易收入的毛利率却只有0.57%。
▼
太化股份正是凭着这份看起来没啥毛病的财务报表,粉墨登场。
然而,戏还没演出多久,就被台下的专业评委“爆了红灯”。
这位专业评委,来自财政部驻山西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下称专员办)
专员办指出,太化股份在2014年的财务报表中做了手脚,即:通过虚构交易的手法,虚增了11.47亿的贸易收入。
这么一搞,事就大了啊。
在座的另一个专业评委,证券监管层,立马跟着逼问太化股份,你丫可是在我地盘上混的,老实说,你到底有没有作假?
好歹太化股份也是个国企,腰杆很直,他矢口否认:哥没造假。
并且,他还摆出了很多理由,凸显自己目前现状的特殊性。
例如,目前他已经配合上头搞综治,关了很多化工装置,现在在搞转型。
只是因为内控制度有缺陷,存在贸易业务的单据缺失,或者单据办理不及时的现象,误使大家以为我们的贸易业务“看起来像造假”,但只要完善内控制度,就没啥大事。
▼
然而,监管层可不会听信片面之言,既然有专业评委提出了质疑,这事就一定会查到底。
最终,太化股份造假案还是东窗事发了。
看点三
██████
太化股份的造假全攻略
太化股份造假的中心思想就是“无中生有”——虚构交易。
即:太化股份通过自身或者子公司,在买方和卖方之间,假扮了一个“假中间商”角色,把别人的购销买卖,确认为自己的收入。[4]
这个套路,太化在这个造假案中,运用了多次,大家一起来看看,他是跟哪些买方卖方玩的,又各自虚增了多少收入。
1)太化股份与太原某工贸公司和山西某投资公司,签订焦油购销合同,虚增收入3.16亿;
2)太化股份与太原某焦化公司和山西某焦化公司,以及与山西某经贸古交分公司和山西某焦化公司,签订工矿品购销合同,合计虚增收入4754万;
3)太化股份与山西某煤焦公司和山西某物贸公司,签订焦炭买卖合同,虚增收入3440万;
4)太化股份与山西某煤电公司和山西某公路公司,签订盘螺购销合同,虚增收入6682万;
5)太化股份与山西某煤电机电厂和新矿某贸易公司,以及与山西某煤电机电厂、新兴某贸易公司,签订高线、螺纹钢购销合同,合计虚增收入1300万;
6)华旭物流(太化子公司)与山西某国际公司和山东某化工公司,签订氯化钾购销合同,华旭物流虚增收入9865万。
除此之外,太化股份还存在利用第三方,将同批货物重复销售了2次,收入自然虚增了4000多万。
▼
上述虽然虚构交易的次数较多,但是都具备三个共同的特征,且十分异常,与我们所理解的正常商业逻辑相违背。
一是,太化股份与供应商、客户分别签定采购合同与销售合同,除价格条款以外,商品名称、数量、规格、结算方式、提货方式等其他条款均基本相同;(合同条款存疑)
二是,太化股份均不负责合同项下商品的运输、检验和仓储,全部由客户向供应商自提、供应商送货至客户或直接在商品存储地转移货权;(不参与货物周转)
三是,在结算方面,主要为客户向太化股份交付货款后,太化股份再向供应商交付采购款。(先收款,再付款)
如此不符合商业逻辑的交易行为,一定是有问题的哦。
看点四
██████
评委们是从什么细节看出财务造假的猫腻的呢?
太化股份2014年虚增贸易收入的造假案 ,在专员办和证券监管层的携手下,破了案。
那么,监管层们是从哪些财务指标上读出了财务异常的?我们重新翻阅了太化股份2013年、2014年(造假年)、2015年的财务数据,发现了几处疑点。
疑点一:2014年净利润预测数与实际净利润数相差巨大
太化2014年业绩预盈公告,业绩预测400万,而后实现净利润为1910万,相差了近5倍!
▼
▼
要知道,虽然预测数据不可能与审计数据完全一致,存在差异是允许的。但是,如果有达近5倍的差距,存在巨大的会计差错的概率就大幅上升。[2]
先期确认收入和利润,后期再做会计差错调整,这是财务造假中容易出现的手法。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分析过的欣泰电气就是这么玩的。
试想,在高耗能业务不断关闭,行业景气度不好的情况下,净利润能实现这么高的增速吗?这块激增的净利润,从何而来?
而太化股份也并未给出足够令人说服的理由,令人心生疑惑。
疑点二: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毛利波动太大
2015年,太化股份的贸易收入为20.8亿,较去年下滑25.44%。毛利率只下滑了0.01%。
同时,2015年太化股份的归属净利润为-1.7亿,较上期同比下滑了1027%!
▼
这净利润一下子吞掉了这么多,都去哪里了?
我们发现,在太化2015年财报中,太化计提了1437万的坏账,以及1.96亿的其他资产减值损失。
▼
这1.96亿的资产减值,主要是对2014年处于停产状态的固定资产计提的减值损失,不过,干嘛放到2015年补计提?
太化解释称,当年固定资产停产,我们没怎么计提,后来有人要买这个资产,我们重新评估了下,按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补提了 1.96亿,没想到一下子减值这么多啊。
然而,一贯发生这么大比例的资产减值准备,监管层一定不会轻易放过呀。
疑点三: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
2012-2014年,太化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入不敷出,现金净流量连续为负。
2014年,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净额为-1.2亿,与2014年1910万的净利润出现了背离。
▼
疑点四:收入结构变动大
2013年,太化的贸易收入21.29亿,占总营收比重为67%;2014年,贸易收入27.9亿,占总营收比重为82%;2015年,贸易收入20.8亿,占总营收比重为90%。
收入结构对于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一般不会出现如此大的结构变动。
而太化在短短三年内,贸易收入的贡献值蹭蹭的提升,收入结构在跳舞,这是准备“变形”了吗?
嗯,不错,太化在对监管层的问询中回复:贸易业务的增长,是应对转型过渡时期的特殊任务,因为化工生产都关了,为了能安置下岗职工,只能做做“中间商”业务了。
回忆一下太化股份近三年的利润变动,很显然,太化确实很努力,也很时髦,让小伙伴们体验了一回云霄飞车。
综上来看,以上四个疑点,太化股份的财务真实性,已经亮了红灯。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2014年,致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是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到2015年,却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往往中介机构的审计意见的变化,也是提醒大家警惕财务造假的一个重要信号。
▼
PS:
虽然太化股份造假案被曝光,其背后财务造假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虚构收入,就是为了操纵利润,太化股份靠着这招,让2014年的净利润一下子扭亏为盈。
之所以要铤而走险,可能如专员办所言,太化也许是为了完成国企的上级考核指标吧。[2]
不过,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本案,依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的规定,监管层拟作出以下处罚决定:
1、对太化股份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四十万元的罚款;
2、对邢亚东、张瑞红给予警告,并处以五万元的罚款;
3、对赵敏、王秋根、王建国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的罚款。
对于财务造假的虚构交易手法,或对于太化股份造假一案,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_________________
本案写作参考材料如下,特此鸣谢:
[1]虚增利润、虚构原始凭证--会计造假现象分析,王炫,2002-7-22
[2]虚增收入超11亿占当年度三分之一 太化股份重组终止面临索赔,证券日报,2016-10-13
[3]国企太化股份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法治周末,2016-10-18
[4]太化股份虚增7亿营收遭查背后:看别人的买卖,每日经济新闻,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