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一非皇亲国戚二非富甲一方,又没有大学毕业证,来到秦国后举目无亲,只得寄宿客栈。后来借助韩国使臣郑国的关系面见了时任宰相吕不韦,此时秦国广纳贤士,吕不韦一听说李斯师从荀子,赶忙接见,交谈后觉得李斯言谈举止皆是不凡,于是便封李斯为郎,负责组织编著《吕氏春秋》,也就是现在的《春秋》。李斯在吕不韦门下没呆多久就被举荐给秦王嬴政,他劝嬴政灭诸侯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想法跟嬴政不谋而合,后被封为长史;后又因为他的游说功力出众,被嬴政封为客卿;这样看李斯的仕途好像顺风顺水没有什么挫折,但天有不测风云,秦国因为间谍入侵遂下令驱逐六国客卿,即所有非秦之人皆不得生活在秦国境内。李斯当然也在其内,但李斯毕竟是百年难遇的奇才,不靠脸只靠才华,于是以一纸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阻止了秦王的驱逐,李斯也至此名扬四海,不久后被秦王封为廷尉,主掌刑狱;秦国统一六国不久后李斯就被封为丞相,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从小文书到丞相,李斯用了近50年,大部分的生命都投入到同一件事情当中,当然也就对这份事业格外的看重,这也导致了李斯的悲惨结局。
秦王逝世,遗诏传位给扶苏,但李斯被赵高教唆说扶苏要是继位丞相之位必不是你,你的子孙后代也不再居庙堂之上,但是胡亥继位你就还是丞相,你的子孙后代都会永保荣华。李斯被说动了,于是跟赵高合谋篡改嬴政的遗诏,让嬴政最小的儿子胡亥继位,逼死扶苏,戕害蒙恬,史称沙丘事变。李斯这一行为可谓是与狼为伍、与虎谋皮,他太低估了赵高对胡亥的控制,胡亥继位后国家大小事务皆由赵高处理。胡亥名义上是秦王,但实则发号施令的是赵高。一山不容二虎,赵高有胡亥这个筹码,继沙丘事变后没几年就开始全面攻击李斯。李斯对诏书造假一事本就心有愧疚,再加之看到二世如此昏庸,心里不免悔恨,于是就时常进谏,胡亥不耐烦了,赵高抓住这个机会,向胡亥说李斯的坏话,陷害李斯儿子谋反,将李斯腰斩于闹市,并夷三族,自此,李斯从历史的舞台退下去了,享年76岁。
纵观李斯的一生,他从一介布衣在勾心斗角和危机四伏的仕途中,通过自己的谋略和才干,最终达到了个人仕途的顶峰。他用毕生的心血辅佐秦王嬴政建立和巩固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成就了前无古人,后亦恐少有来者的丰功伟绩,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实行郡县制等等。但是也由于错误的判断使得自己身败名裂,不得善终,并且也极早地断送了这个也许会更加辉煌灿烂的帝国的命运。不知道李斯被腰斩的那一刻是怎么评定自己的一生,在历代宰相中,以李斯的才干、谋略与功业也罕有匹敌,如果不是这个错误的判断,他也许会得到极高的历史评价,也许就不会有“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凄凉结局!
伴随着一国的兴衰,李斯留给历史的,是一个帝国的开端与终结;历史回赠给李斯的,是千百年世人对他人生的回望。那些写在纸上的名字,也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间能带走他的生命,但却带不走他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