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北大青年
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机关报《北大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后来小罗回家过年了,但他还是不高兴|我们这一年 ·  20 小时前  
每日人物  ·  这座商场,怎么就成了县城顶流? ·  昨天  
每日人物  ·  一位县城“贵妇”的春节消费记录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工作第七年,我不敢生病 | 我们这一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北大青年

言己|我的逃离启示录

北大青年  · 公众号  · 人物  · 2019-05-08 23:12

正文


全文共3432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本报记者
李梦石 基础医学院2017级本科生
2018年5月6日早上5点,我被闹钟吵醒,爬起身套上衣服。那时我身处江苏省溧阳市的一家宾馆内,随后将步行2.5公里前往溧阳市火车站,乘坐第一班高铁回到上海,再从那里坐另一班高铁回到北京,结束我的五一假期旅行。

我五点便起床赶车,前一晚睡眠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原因是睡前吃的咖喱鸡饭或者啤酒让我患上了急性肠炎,从半夜两点开始,我腹部剧痛,上吐下泻,直到清晨五点。

向火车站跋涉的2.5公里绝对是我人生中走过的最漫长最艰难的旅程。天空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而我背后还有沉重的行囊,每向前挪动一小步,小腿的肌肉便会抽搐一下,胃里也仍在翻江倒海,天气湿冷,雨水混着冷汗从我额前滑落。

直到我到达火车站,耗尽全身最后一丝力气倒在座椅上,把自己蜷缩起来,长舒一口气。痛苦有时让人头脑清醒,我看着窗外的景物一点点向后倒去,知道这一切终将结束,这次旅行后,我也终将回到原本的生活轨道中,陌生的离去,熟悉的归来。我肚子很痛,当时在想,如果时间退回五天前,我是否还有勇气重演这次旅行。

我不知道,或许没有了,这次旅行磨去了我的很多情绪,而它们,也正是这场逃离的起源。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我承认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而当时又碰巧遇到了很多事情——比方说,写不完的论文,来自身边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还有那种最飘渺的迷茫——我的未来究竟要去哪里?各种乱七八糟的情绪作用之下,总之,我的心情便跌至谷底了。

4月的一天上午,我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在计划一次海边旅行;当时我都耳机里正在放宋冬野的《郭源潮》。碰巧,2018年的五一假期学校放假七天。灵光往往毫无缘由地产生于瞬间——我要在五一假期去《郭源潮》MV的拍摄地浙江嵊泗列岛旅行。当这个点子蹦出来的时候,我对它的定位便是“出逃”——由当时的生活逃离——而不是旅行,这也就预示了它之后的仓促、磕绊、坚强与浪漫。

这之前,我从没有过一人出门旅行的经验。但是那天,在两小时内,我订好了北京往返上海的车票、每夜的酒店,和从上海去嵊泗的船票。

等待漫长,定好行程到出发前的那段时间,我经常会梦到MV里出现的海岛的峭壁,我梦见自己爬到最高点然后纵身一跃,落入漆黑的海面,迸然无声。


终于等到五月一日,那天上午的最后一节高数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字在我眼里全是“快下课”,等到下课铃响,中午十二点,我冲出教学楼,四号线,北京南,上海虹桥,晚上七点。

5月2日上午七点从上海出发,十一点我已经站在轮渡的甲板上,再过一小时,我便可以踏上嵊泗,去看看那海崖下的骇浪,是否真如我梦中那般,漆黑、汹涌而无声。于是,又是等待。

终于,轮渡停岸,海客熙熙攘攘。 中午十二点,待我到达宾馆——一座三层渔家小楼,办理完入住手续,我跳到自己房间的床上,闭上眼睛,这才察觉脑子里沉的像装了石头。疲惫一齐袭来,旅途中的与放假前的,小腿酸软——因为我从清晨站立到中午;肩膀麻木——背包中甚至被我塞进了一本书以打发时间。更多的还是沉重的大脑,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意识逐渐脱离,然后是眼前一黑,不省人事。


那次旅行结束后很久,我还是会自己胡思乱想,究竟为什么我会踏上那次冲动的旅程?我发现,其实我的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孤岛”,在我失落的时候,总会逃向其中的某座。

或许每个人都这样生活在“孤岛”围绕中。飞涨的房价、泛滥的人才、拥挤的城市,这些关键词不断在我们耳边提醒,要生存,就得往上走,要往上走,你还需要变得更优秀,你要更努力,要花更少时间,要做更多事情。

一方面,压力将你推向你的同龄人,迫使你们竞争,这种压力在一些人眼中甚至是难以承受的;另一方面,你又确实有放弃的念想,哪怕只在一瞬间。生活的洪流永不停止,你也难以停下奔波的脚步,我们只能选择短暂的逃离,逃向自己的“孤岛”,放松过后,仍是新一轮的蓄势待发。

许多年以前,我听到黄小琥在《没那么简单》里面唱:“在周末晚上,关上了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当时觉得这样有些无聊;许多年以后,我多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彻底放松的晚上,但北京城巨大,难寻一个安稳的沙发。

登岛之前,我写完了自己的所有作业,完成了导师留给我的论文,交了报社要的稿子。因此在岛上的几日,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没有人找我,也没有人让我去做什么。

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去空无一人的沙滩随意走走,下午沿着环岛公路转转。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副画面是,从一个山坡向下望去,远处有望不到尽头的海面,近处有一丛丛的白色野花。让我想起海子的那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那几天的旅程让我的精神状态确实有了很大改善,我不再感到莫名的烦躁,也不会在每夜重复那个噩梦——我跌落悬崖,被潮水吞噬,漆黑无声。回到北京后我都时常会想,这次出游究竟为什么会让我的心情好转?我试图抓住一个节点,但总是失败,我觉得自己的改变有些莫名其妙。

在岛上的时候,交通是一个大问题,公交车基本没有,出行全靠出租车。第二日,我睡起来后去了当地最著名的一个景区,但因为是淡季,游客稀少,当局甚至停掉了连接景点与镇子的旅游大巴。我从景区出来已是黄昏,景区旁简直空无一人,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回到镇上。

无奈,我只得顺着山路往回走,但十几公里的路程,我有点担心自己是否能坚持下来。走着走着,我偏偏遇见了一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车里没人,引得我的一阵好奇。正当我四处张望的时候,旁边树丛里窜出来了一个年轻男子,二十多岁,矮矮胖胖,他问我去不去镇里,表示愿意捎我一程。

我也不知怎样就答应了他,但上车后和他的对话才是重点。他是个爱说话的人,一路上在自己喋喋不休地说个不停,开始我仅仅是接话。

“小兄弟我看你这样子,是个大学生吧,在哪里上学啊?”

“北京。”

“那好远啊,怎么跑到这里来了?现在又不是旺季,昨天五一收假,游客都走完了。”

“学校放假时间长。”

“打算待几天啊?”

“不知道。”

“哦,那你要是需要司机的话,以后给我打电话啊,现在出租车可不好找。”

我有点好奇:“为什么?”

“因为人少了啊,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谁还留在岛上。”

我觉得他讲的有些失落,让我有了些许共鸣,便同他聊了一路,其实就是他在讲自己的故事。他从小在这个岛上长大,家里世世代代是渔民,但同岛上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不愿意从事渔业。几次辗转,他留在岛上,开出租车谋生。而如今,当年的渔村也渐渐荒废,房屋破败,正如同《郭源潮》MV里拍摄的那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