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描述了联想集团进入“创业5.0时代”的背景和含义。杨元庆结合公司40年历程,面向未来10年,定义了新的发展阶段。新战略对应着“AI的10年”,尤其“混合式AI”的落地对组织、人才、创新机制和文化层面提出更高要求。文章还讨论了杨元庆的“危机哲学”领导力以及联想集团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新发展阶段对组织的组织能力、人才、创新机制和文化层面提出更高要求,企业需要以核心领导力驱动战略落地。
面对不确定性挑战,“危机哲学”是一种应对系统性挑战的生存智慧,要求企业在看似稳定的周期中主动预判危机和机遇,驱动组织再造和价值重构。
混合式AI的落地将激发联想的创新力,推动其在全球范围内生成新的业务版图。同时,企业需要建立新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人才,以支持新战略的实施。
一家历史悠久、高度成熟的企业,忽然高频谈论“创业”,最好不要将相关表达视为轻松的Slogan。它们常常隐含着强烈的变革意图与全新的发展战略。
譬如,刚结束的联想集团2025/2026财年誓师大会北京站上,杨元庆结合公司40年历程,面向未来10年,就定义了一个“创业5.0时代”。
这是继前四个10年即自主创业(1.0)、自有品牌(2.0)、全球化(3.0)、多元化(4.0)之后,联想第五个10年发展周期。5.0对应着“AI的10年”,尤其“混合式AI”。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一号位刘军如此评价:“今天元庆公开宣布5.0创业,相当于对集团AI战略举起了全面总攻的发令枪。”
这应该揭示了“创业5.0”的意图,就是以核心领导力驱动战略落地。
不过,战略落地信号,完全可用其他表达来强烈唤起。杨元庆为何用“创业”一词?
在我看来,它隐含更多,亦更深。
因为,新10年战略尤其混合式AI战略落地,对一个40余年之久的成熟企业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技术、产品、方案,而是它会对组织、人才、创新机制乃至文化层面提出极高的要求。
混合式AI时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术架构的混合性与分布式协同;
2、敏捷协同的组织形态与人才能力范式;
3、应用场景的垂直化与普惠性;
4、全球供应链与生态体系、Glocal式运营;
5、隐私安全与伦理约束的技术内嵌。
以组织形态为例。如果一家企业的组织架构,未来持续停在传统“科层制”、“金字塔”、“烟囱制”以及功能主义BU状态,将很难匹配混合式AI对敏捷组织的要求。
新的时代,未来很多决策权将下放至业务或区域市场前线,那些听得见“炮火声”的小单元,将拥有更多调度中后端“弹药”与“武器库”的能力。而中后端的组织与能力体系,如果不具备较高的标准化、模块化,做到按需调用的“乐高式”组合,当前端战机启动,你根本就无法真正响应、交付。
过去几年,互联网业曾一度流行“大中台、小前台”架构。逻辑合理,落地实效
缺
大差。背后原因正在于上述能力并未真正达到。
这里当然不是说联想就是固化的结构。作为长期观察它的媒体从业者,夸克早就注意到,近年来,它的组织架构升级日益匹配敏捷协同诉求。
比如2019到2024年,围绕3S战略落地成军的SSG版图、“端边云网智”新IT架构,以及与之对应的组织形态,堪称联想智能化变革的关键看点。
此刻也是。誓师大会采访环节,谈及AI变革中的组织升级话题,杨元庆强调,联想正为未来混合式AI落地精心储备人才并持续变革组织。截至目前一个最大变化是,有了新CTO。在后者领导下,团队正围绕个人、企业AI两条线展开工作,涉及模型工厂、终端设备、应用、超级智能体等问题。
还有很多信号。此刻不便展开。但想提醒的是,长期以来,作为联想集团一号位的杨元庆,操心的核心就是战略落地。
仍记得2019年联想北美誓师大会后他的表达,“战略就是执行”,一定要落实到六大要素,即组织、业务模式、人才、目标、考核标准、激励。每个环节不到位,战略都无法落地。
不会有谁天天制订“战略”。真正的挑战与核心竞争力差异,就在于战略如何落地。
此刻,杨元庆之所以定义“创业5.0时代”,真实用意就在于: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通过一号位的身份与领导力,唤起组织变革与创新意识,驱动混合式AI战略落地。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索性再听听他接受采访时的表达。
有人问他对创业5.0时代的期待与心态。他强调,就是一个“创业心态”,“展望未来,虽然方向和战略比较清晰,并前瞻性地确立了混合式人工智能方向,但竞技场里很多同样选手,谁能够胜出,完全不确定。所以,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以从零开始、从头开始的心态,才能够最终取得成绩”。
显然,方向、战略已确立,关键就是看如何落地,做出实效,否则很难有胜出的机会。
相信很多人不太理解他为何强调“从零/从头开始”。
这其实是杨元庆长期形成的领导力特质之一。那就是“危机哲学”。联想集团之所以能穿越多轮行业周期而至今呈现强大韧性与活力,与此有关。
“危机哲学”是一种系统性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生存智慧。本质在于,在看似成长稳定、安全的周期,通过主动预判危与机,发出变革信号,提前驱动组织再造与价值重构,将潜在挑战转化为进化契机与新的增长范式,最后跃迁到更具成长性的空间。
一些通俗说法颇为近似。比如“晴天修屋顶”。但实际上有较大差异。“危机哲学”不是简单修补原有业务,而是一场重构,带有强烈的“向死而生”的信号。
以从零开始的“创业心态”揭幕创业5.0时代,正是这一危机哲学的最新案例。
联想集团确实到了一个关键的节点。
经历了创业1.0到创业4.0的40年发展,在既定的赛道里,它已到达一个历史顶点。
誓师大会日也是联想2024/2025财年收官日。杨元庆透露,过去的财年,属于“联想历史上最好的年份之一”,大概仅次于2021/2022年疫期财年表现。
限于信披,他仅做了粗略描述。比如IDG业务。个人PC全球第一,甩开第二名5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行业领先;智能手机继续盈利性增长,在维持拉美、北美优势基础上,欧洲-中东-非及亚太大亦获大力拓展,中国以外市场排名上升到第5位。ISG业务前三季增超60%,第三季成功盈利;CSP业务已近100亿美元规模;SSG高增长和高盈利,去年10 月发布混合式AI优势集以来,多个通用、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带动了方案和服务业务高增长。此外,联想创投参投公司中,近20家支持联想混合式AI战略加速落地,包括头部新算力和基础模型企业。过去5年,联想创投每年贡献超过12亿投资收益。
可谓一个全业务、全域增长的联想集团。
但这恐怕恰恰是杨元庆“危机哲学”最敏感、最紧迫的时刻。
不要觉得他只是借“创业5.0”小小的“凡尔赛”一下联想业绩。
看一段7年前表达,就会发现,“创业”不是此刻激活,而是杨元庆长期以来一以贯之的领导力哲学。
2018年联想创投CEO年会上,牛文文问杨元庆,20多年创业历程中至暗时刻的心理反应。
杨说,联想34年(1984年成立),经历了四个阶段,基本上每10年一个阶段。其中84到93年算第一阶段,也是“生存阶段”,主要给海外品牌做分销、代理;第二阶段,从94到2003年,“自有品牌”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国际化”,即2004年收购IBM PC后10年;第四阶段则从2014年开始,基于全球平台做更多的业务。
这完全吻合杨元庆此次总结的创业1.0至4.0,即自主创业、自有品牌、全球化、多元化。可谓由来已久。
当时,他还对牛文文强调,企业的发展往往呈现螺旋式上升轨迹,每到前一战略顶点时,就要想下一步发展路径、战略是什么。他喜欢用爬山比喻。当爬上一个山头,望着远方想爬更高的山,于是“就主动下来,再准备爬下一个”。
近似的表达,我在2019年北美誓师大会上亦听到过。记得当时他说,想爬更高的山,很多时候,可能要先下到“山坳”再继续爬。
突然意识到一种契合。“企业”之“企”,《说文》:“举踵也。从人止声。”也即尖脚远望。“企业”,就像是不断远望并走向高处的持续的行动。这与杨元庆用“爬山”比喻企业创新与经营相近。
毫无疑问,“创业5.0时代”就是杨元庆“危机哲学”的延续。
有人或许觉得,大公司内部讲“创业”,与真正从0到1新生的外部创业公司不同。因为,有资源与路径依赖,成长会受羁绊,最后不是失败就是沦为成熟业务的模块。
这也是通常说的“创新者窘境”。不过,无论内部还是外部创业,要彻底抛弃现存资源,绝无可能。没有谁是孤岛。颠覆性创新同样建立在前人创新基础上。
因此,“创业”精神更多体现在企业文化、使命、心态上。
当然,落在不同角色身上,会有巨大差异。一个职业经理背景的高管,倘若未曾与公司创始团队经历过商业生死场,哪怕文化、心胸、心态、能力具备,想在一个复杂组织尤其上市公司里确立未来10年战略并推动落地,那是难以想象的事儿。来自董事会、投资人的短期诉求压力很大,很难真正落地。
杨元庆都经历过。但他不同。1989年也即联想诞生后第六年他就进了公司。他并非创始人。但作为最早一批员工,不仅经历了自主创业、自有品牌、全球化、多元化,还是许多关键节点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主导者(尤其品牌化、国际化、多元化)。他是联想与大时代熔炉淬炼出来的领导者、企业家。我们过去常说“杨柳配”,不仅仅着眼当年的领导力匹配,更有两代企业家的传承以及他们与联想命运的高度耦合。
此处,我真正想说的是,杨元庆的“危机哲学”,不是职业经理人的“管理哲学”。这一幕,始于联想改制完成之前。而在改制成功后,当他将个人身家、命运与联想集团命运捆绑并成为自然人大股东后,就更是注定了一种不同的领导力特质。
那就是,“创业精神”不是slogan,而正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他不会为短期诉求过于妥协。
譬如创业4.0也即多元化周期,联想PC头几年是走下坡路的。用杨元庆的话说,那时“池子里的水不满,同时也要培育新业务”,后者成长起来之前,可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这足可让人感受到当年背后的复杂博弈、领导力。
“创业5.0时代”,以及它对应的新10年AI战略尤其混合式AI方向,未来引发的重构效应恐怕更甚。它不止周期长,协同的生态范畴更广、要素更多,挑战也更多,不确定性更是会加剧。
杨元庆说,对“不确定性”的适应,恰是联想集团一直以来的优势。多年来,“危机哲学”领导力下,这家公司确实展示了强大的韧性。几乎每一轮行业荣衰循环期,当外界以为联想会遭遇重大挑战、很难跨过挑战时,它总能很快站在潮头,重新引领行业。
若你有心,应该注意到,2017年尤其2018年以来,AI风潮中,联想不是一个跟随者,而是行业风向、议题设置的引领者。3S下的“端边云网智”新IT架构、AI PC、混合式AI优势集以及其中的要素与能力结构的定义,已带有强烈的游戏规则制订意味了。
经过40年创业洗礼后,当外界还在试图给它贴PC标签时,身处创业5.0时代的联想集团,已不知不觉成了全球最具智能协同能力的数智化领军企业之一。
“全球资源、本地交付”于它,不仅仅是供应链与经营范畴,而是混合式AI时代全球化的象征。而最近,围绕着联想,“全球化”、“出海”等词汇持续高频,正传递了联想的核心竞争力。它是截至目前中国企业中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一家了。
当然,回到文章开头的“创业5.0时代”话题,回到新10年战略尤其混合式AI落地对40多年企业组织提出的要求,它还有更多值得思考的维度,并涉及联想集团诸多可能的动向。
比如,混合式AI的落地成效,远不止于技术、产品、业务的重构,更是一场复杂的生产关系的重构,会涉及未来组织内部“权、责、利”再分配。而此刻的“创业5.0”,有望激发联想创新,在全球范围持续生成新的业务版图。
如此,进一步发散思考下去,联想集团会延续甚至复制自身领导者与公司命运捆绑的创业模式么?如何创造一种机制,让不断涌现的人才持续服务于的联想集团的生态舞台
?
杨元庆说,针对人才的激励,股权、待遇重要,好的方向、平台、舞台也很重要,在上面做出事来,甚至比股权更有吸引力。而联想混合式AI能让AI不再飘在云上、天上,而是落地,落在每个人手里、每个企业最关键的方向上,如此,同样能吸引全世界人才。
此外,他表示,既然强调创业,联想也会匹配创业的激励方式,不一定按成熟业务、主营业务来。
复制老联想改制后或联想控股的激励模式,很难落地。联想集团早已是一家全球化巨头,尽管经历了多元化,但仍聚焦在主航道,不同于联想控股那种行业多元化。
誓师大会上,夸克看到了联想集团许多新设的奖励政策,包括此次誓师大会上的颁出的“英雄奖”。
我相信未来一定有更多元、更可持续的激励机制。你只要围绕混合式AI、“全球资源、本地交付”智能体生态之类思考,就能意识到联想这一话题的想象力。
当然没必要展开。不过,我们还是要强调,随着“创业5.0时代”揭幕,新10年AI战略尤其混合式AI方向将会进一步打开联想集团的想象空间,并落在增长动能的持续转换上。
杨元庆说,过去的财年,属于“联想历史上最好的年份之一”。而我们认为,放在未来10年,它大概率会是最低的年份。
此前,联想已被海外机构定义为“中国科技七子”之一。一段时间以来的港股市值验证了AI化转型的成效。而截至目前,我们认为它仍是全球科技巨头中价值被严重低估的中国企业。好在,AI浪潮不过刚刚开始,联想有足够的时间能力对外展示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