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文经济课堂
欢迎关注我们,一起学习经济学,用经济学的眼光看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建设性意见  ·  200种中成药纳入北京医保,炒酸枣仁单价堪比白银 ·  1小时前  
团结湖参考  ·  现象级成果里,有最确定的“国运” ·  15 小时前  
CHINADAILY  ·  一轮圆月一片情,一碗汤圆一家融!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文经济课堂

陈兴杰:风雨飘摇的上海网约车

人文经济课堂  · 公众号  ·  · 2019-08-15 17:50

正文

作者: 陈兴杰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昨天刷微博看到一条网约车新闻登上热搜第一名,有点诧异。 感觉网约车有一阵没上热搜了,怎么又热门了起来? 点进去一看,原来是上海在整治网约车。



上海对网约车严苛是出了名,很久前我就写过文章。 媒体报道时,也称其为「史上最严」。


(公道说来,评论是从第8条开始截图。 前面7条高赞评论都是支持网约车的,说明大部分网友出行都是需要网约车的,我之所以画出那几个红框,主要是因为: 这样糊涂的观点,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支持? 没错,截图出来就是为了吊打。

这些评论都讲到同一个意思: 整治网约车也是为安全着想。 现在真要整治,你们叽叽歪歪,到时候出了事你们负责吗?
整治网约车=为安全着想,整治网约车后=打车变得安全,很多网友都不假思索地认定。 监管部门整治网约车,也都是以安全为名义。 凡不合规的网约车统统斥之为「黑车」。 黑店、黑商、一个「黑」字就隐含着不安全。
违规网约车真是不安全吗? 不妨看看他们违的什么规,2016年上海出台《上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若干规定》,关于网约车运营资质有几条关键规定。

驾驶员具有本市户籍;

车辆在本市登记注册;

车辆轴距达到2600毫米以上;

司机不是本地人,外地车参与运营,车辆不符合标准。 这些显然都和安全都没关系: 没有证据表明外地车和外地人更危险,小型车最多也只是不那么宽敞,和安全完全没关系。

顺便说一句,之所以要求本地户籍,据说是遵循出租车的“先例”。 也就是说,在管理新事物网约车的思路上,还是按照管出租车的老办法。 而且,根据媒体的报道,上海出租车司机也不好找本地人,有30%的司机已经不是本地人了。

话说回来,那些以安全为名,支持网约车整治的网友,应当检讨一下为何那么好骗。

整治和控制网约车会加剧打车难和打车贵,乘客会变得不安全。 乘客打不到车,只能选择线下的路边车(管理部门口中的「黑车」)。 在线下打黑车,安全性和有各种技术、数据保障的线上约车其实没法比。


许多乘客会选择出租车。 出租车靠审核门槛来规避坏人,而网约车除了门槛审核,同时用技术遏制作恶企图,后者显然更有效。 最高法的数据也早就说明,出租车的罪案率要比网约车高得多。


这些道理,其实都很好懂; 很多网友没有仔细想,跟着瞎起哄。 而上海网约车监管部门,更是三番五次严查网约车。 在此次热搜之前,整治行动已持续了相当长时间。 我看了一下公开的报道:


6月14日,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约谈滴滴,提出6条网约车平台合规化要求。


6月27日,多家媒体报道,7月1日起,上海交通执法部门将加大对网约车及平台公司和巡游出租车的执法监管力度,对于在街面查获的无资质网约车辆,交通执法部门将同时一律对车辆注册的网约车平台公司做出处罚。


7月2日,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对平台公司进行全覆盖的执法检查,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即在网约车平台上户执法检查和在路面检查车辆。 对滴滴美团等平台开出《责令改正通知书》。


7月10日,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对滴滴美团等平台公司进行上户执法检查,美团和滴滴平台被查出不合规车辆,被进行行政处罚。 美团滴滴均是连续三天被行政处罚,滴滴连续三天领到10万元罚单。


7月17日,上海市交通委执法总队再次对“已经连续9天吃到罚单”的滴滴和美团进行上户执法检查。 两个平台都收到第10张罚单,滴滴将面临每张罚单10万元罚款。


7月22日,上海依旧是30℃以上的高温天,交通执法人员共查处非法网约车24辆,滴滴和美团两个平台的委托人到交通委执法总队接受处罚。


8月13日,上海交通主管部门首次联手通信管理部门,开启第二轮对网约车平台的上户执法检查,向滴滴罚款20万元。 在7月的第一轮检查中,开出罚单114张,对滴滴处罚550万元,美团处罚147万元,两平台合计近700万元。
整理新闻线索时,我非常痛心,同时为上海网约车的前途忧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