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介绍了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4)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葛均波院士就个性化心血管护理以及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与创新等话题的分享。文章涵盖了葛院士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个性化心血管护理的诠释。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医脉通是一个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其使命是助力中国临床决策,并介绍了其系列产品。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葛均波院士在ESC 2024上的分享
葛院士详细介绍了当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现状,并谈到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热点。
关键观点2: 个性化心血管护理的主题解读
葛院士诠释了本届ESC大会主题“个性化心血管护理”,强调了将疾病和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并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同时,他还指出了个性化护理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护理概念的拓展,还包括了早期干预和治疗的重要性。
关键观点3: 葛均波院士的背景和贡献
文章介绍了葛均波院士的学术背景、荣誉以及他在心血管领域的贡献,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等。
关键观点4: 医脉通的介绍与使命
文章最后介绍了医脉通是一个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其使命是助力中国临床决策。同时,还介绍了其系列产品如临床指南、用药参考等,以满足医学工作者的不同需求。
正文
8月30日-9月2日,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ESC 2024)在英国伦敦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请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葛均波院士
就
2024
ESC大会主题“个性化心血管护理”以及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与创新
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葛院士详细介绍了当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现状,分享了自己对“个性化心血管护理”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诠释。
医脉通:
2002年,法国的Alain Cribier教授开展了世界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2010年,您和团队在国内率先完成第一台TAVR手术。请您谈一谈,目前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现状如何?
随着我国和全球人口
老龄化,人们的生存时间越来越长,如何让患者更有尊严、更有质量地生活,能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
我觉得非常重要
。
结构性心脏病,包括心脏瓣膜病患病率升高是老龄化社会下的一个明显趋势,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可能出现狭窄或关闭不全。目前针对四个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和三尖瓣),瓣膜替代疗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通过介入手段植入人工瓣膜。
既往瓣膜植入术通常在外科直视下进行,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二尖瓣修复和置换术等经导管治疗技术。其中,主动脉瓣介入治疗在所有心脏瓣膜介入治疗中走在了前列。
自2002年,法国的Alain Cribier教授开展了世界首例TAVR后,一系列新器械涌现出来,并且越来越好——瓣膜尺寸从早期的26 French、24 French,到18 French,以及最近的14 French,现在随着材料的改进,甚至可以达到8 French。同时,植入技术也在改进,使得血管内并发症越来越少,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我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都会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个阶段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一大热点。
医脉通:
本届ESC大会的主题是“个性化心血管护理(personalising cardiovascular care)”,聚焦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个性化治疗降低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您如何诠释这一主题?
传统的西医理念通常将人体分为不同系统,如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再将系统分为器官,器官分为组织,组织分为细胞,越分越细,这就可能导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现象。
本次ESC大会的主题是“个性化心血管护理”,提示我们将疾病和患者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同时还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治疗。所谓护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护理,“护”是照护,“理”是治疗。从上游危险因素控制,到院内治疗,再到出院后的康复,将疾病管理看做一个闭环,同时还要关注个性化治疗。
“个性化心血管护理”这一主题也反映在了本次大会上新公布的四部指南中。如高血压指南重点关注血压升高(血压120/70~139/89 mmHg)和高血压(血压≥140/90 mmHg)两类人群。血压升高人群虽然没有确诊高血压,但对于特定患者也需要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既然没有确诊高血压,为什么要进行干预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将疾病看作一个整体过程进行管理,慢性冠脉综合征(CCS)、房颤、外周动脉和主动脉疾病同样贯彻这一概念,即全程个性化管理。
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们对于疾病和生命的认识,可能达到更高的层次。除了医院及医生进行管理之外,更加强调患者的参与。本次大会中很多专场也邀请了患者参与疾病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诉求,我认为这反映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教授、博导,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会长、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会国际顾问,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
-
被授予“长江学者”、“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白求恩奖章”等荣誉称号。
-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心肌桥特异性超声影像学诊断指标“半月现象”和“指尖现象”;主持研制了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作为首位国内学者在美国TCT会议上首创“逆行钢丝对吻技术”;成功实施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经皮二尖瓣修复术及经皮肺动脉成形术。
-
先后承担“863”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及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的通讯/第一作者论文15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主编卫生部《内科学》全国统编教材、《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等中英文学术著作6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