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读书沙龙以旅游为出发点,由作者亲自为您读书,带您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内容主要涉及: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设计、旅游投融资、旅游运营、实操案例等。我们要做的是专业课的阅读,有声,有色,有味,有趣。 |
风景读书
点击上方 蓝色字体 关注微信号, 每天七点,陪你读书!
▼
《中国景观史》共读 01天
今日共读目标 : 《中国景观史》是将中华文化作为一种区域现象加以考察,从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异角度阐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无论何种文化,其时间传承和空间扩散无不与区域紧密联系。因此从景观角度,亦即从地理现象角度对中华文化进行一番检讨,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讨论的角度不同于其它文化分析。今天,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必虎,也就是《中国景观史》的作者做客风景读书来为大家谈谈写这本书的一些想法和初衷。
吴必虎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大家好!很高兴又有机会跟大家介绍我的一本书叫《中国景观史》,虽然书名是《中国景观史》,实际上它的含义应该是中国文化景观史。
《中国景观史》
作者:吴必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当然关于景观,关于文化的定义本身就有很多学术上的讨论。首先一个概念就是文化,文化可以说每个人都会经常用到这个词,但它本身是什么含义?实际上它有不同的定义。有人统计国内外关于“文化”的定义,可能有几百种,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2003年,现在又过了十几年了,可能又增加了不少关于“文化”的定义。
从语言上来讲,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有自己的特色,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易·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那么《周礼正义》卷三也有这个说法,叫做:“观乎人文以化天下。”那么汉代的刘向在《说苑》中说:“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那么,古代中国人讲文化偏重于文字教化的这样一个含义,最后到了近代,清末时期,梁启超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最有价值的共业也。”对文化的现代意义有所阐发。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对文化的理解,基本上属于狭义的,也就是精神文化的范畴,大约等于文治教化的这样一个意思。现在,国内外对文化的理解都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的方面也是文化的一种参照物类型,对于这种理解,西方可以说是比较强调的。
在西方,用英文来讲文化叫Culture,和农业Agriculture看起来,大家可以发现它是有联系的,所以,文化本意在西方的拉丁语系里面,它是“耕种”的涵义,跟中国古代人讲人类的精神层面是有差别的。到了十六七世纪的时候,“耕种”这层含义,再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育,再进一步引申为对人类的心灵、知识、情操等的化育。在西方,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逐步为不同的学科像历史学、哲学、艺术等进行研究,那么西方的概念在近代化过程当中传入中国、日本,“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综合的含义了,所以,文化就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那么这是关于文化的这样一个解释。
地理学家对于文化的理解,大家知道我们这本书主要讨论文化景观,对于文化景观这个概念也有不同的学科比如社会科学、文化、历史、地理学等在进行研究,我作为一个地理学家,接受的是地理学教育培养,在讲文化景观这个术语的时候,比较强调它在地理学上的理解。那么地理学家对文化的理解和中国人的这种侧重于精神层面的想法比较一致。但是在西方国家像法语的语系里面,开始的时候是没有于此相应的概念的。他们常常用“life style”或者叫“生活方式”来表述中国人的传统上的文化的这样一个概念。法国人认为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方式,例如畜牧业的生活方式,农业的生活方式等等。那么围绕着生活方式核心,自然的、社会的、心理的纽带可以连接成整体。所以,法国地理学家P. 维达尔在其《人生地理学》原理当中,就阐述了上述这个观点,并对一代法国人产生很多影响。
那么我们这本书,文化被看成是生存于地球表层的人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时期内所进行的一切能对地球表层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改变和影响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的积累,所以这是我们关于文化的一种理解。
那么,什么叫文化景观呢?我们认为任何一个有特定文化的民族都会通过建造房屋,开辟道路、耕种土地,修筑水利工程,繁殖或者限制人口的繁殖、传播宗教等活动,改变其生存空间内的环境。这种人所创造的物质或(和)精神劳动的总和成果在地球表层的系统形态就叫做文化景观。
那么在理解“文化景观”过程当中,实际上对“景观”本身的含义也要有一定的理解。景观一词的含义,一开始的时候,在地理学当中对“景观”的理解主要是指自然景观,景观学派把它这个看成由地球的地貌,大气、水、土壤、动植物等要素构成的各个物体和现象完整而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的地表地段就叫景观。这一理论在前苏联非常流行,因为中国地理学很长一段时间受前苏联的影响,所以景观就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的这种理解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
相对应,德国人对文化景观或者景观的理解有另外一个特点。那么德国地理学家弗·拉采尔在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就提出来“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当然在德语里面也成为“历史景观”并调了种族、语言和宗教景观的研究以及文化传播的意义。1885年,J.温墨在其《历史景观学》一书当中提议要把注意力集中于“景观”的全貌,提倡景观内涵的自然与人文意义的兼容并蓄,体现了地理学的整体精神。德国地理学家奥特·施吕特尔认为景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原始景观,也就是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存在的景观,那么可以对应于前苏联说的自然景观;那么第二类是文化景观,也就是说原始景观或者叫自然景观,经过人类活动改变以后的景观。1906年,施吕特尔又进一步提出了“文化景观形态”的概念,认为景观既有它的外貌,在它背后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力量在作用、在驱动。20世纪上半叶的许多德国地理学家都认为,研究原始景观向文化景观变化的过程,是我们进行景观研究的最主要的一个目标。
乔丹认为:“文化景观是文化集团在其居住地域上所创造的人为景观。”德伯里则认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所有可辨认的改变,包括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那么可以说综合俄罗斯和德国对景观的理解, 景观包括没被人类重大作用之前的景观和后来经过人类重大改变的文化景观这两种形态或者过程 。当然随着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化,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全球的工业化、城市化不被人或者说没有被人类影响的自然景观已经很少了,所以说可以下一个基本的结论,地球表层基本上已经都是经过人类影响的文化景观了。
对文化景观理论贡献比较大的学者很多,当然主要的应该是美国的地理学家卡尔·索尔,他继承和发展了德国人的文化景观概念。1923年说,他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人类按照其文化的标准,对其天然环境中的自然和生物景观施加影响,并把它们改变成文化景观。”他根据德国的“文化产生于自然景观”这一个说法,主张地理学者应该致力于探讨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研究景观的形态。1927年,他对文化景观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附着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的形态就是文化景观”。他主张通过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地理的特征。
文化景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历史的方法引导人们用发生学的观点来研究文化景观,认为同一个自然条件对于不同文化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发展起来后,地球表层逐步被打上文化的印记,当然这个范围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的迁移、扩张这样一个演进,特别是20世纪以来,人类大大的扩充了对地球表层的占领,至今除了少数不可居住的地带以外,几乎没有一处不被文化景观树笼罩、所改变。这就是关于文化景观的历史的特征,历史过程的重要意义。
那么,在历史的这个发展过程当中,所谓文化景观的变化,实际上是由人口的迁移来实现的。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往往是由各种文化叠置形成的,因为很多地区生活在上面的人是有变化的。对此,美国地理学家D.S.惠特尔西在1929年提出“相继占用”(Sequent Occupation)这一概念,实际上这就是文化的沉积和“相”的演化,在分析中国文化景观的形成过程时,尤其是在分析那些曾经有过不同民族占领的地区的文化景观时,就会发现这些文化层的沉积叠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么来理解,文化景观是文化在空间上的反映,是一种落实于地球表层的文化地理创造物,它和文化的结构相适应,文化景观也可以分为技术体系的景观和价值体系的景观两大部分。技术体系的景观是具体的、物质的,价值体系是抽象的、精神的。技术体系的景观是指人类加工自然而产生的技术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观的东西,在地球表层形成的地理实体,如聚落,农业、工业、公共事业等;而价值体系的景观是指抽象的、非具象的,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在地球表层构成的具有地表分异的意象事物,比如民族、语言、宗教等。但是,具象和非具象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景观并没有绝对的界限。比如在物理的聚落景观当中,也存在着抽象的风水的概念,而在精神性的宗教文化中也有具体的寺庙、石窟、塔等具体的物质景观。这是我们对文化景观的一个基本的理解。
本书把中国的文化景观分为具象的三大类就是聚落景观,产业景观和公共事业景观。那么精神层面也分成三大类,就是民俗景观、语言景观和宗教景观。在讲这六类景观之前,我们对景观的形成机制、形成的环境背景也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介绍。所谓机制,是强调在人口迁移的景观形成过程当中的重要性。从历史的透视角度讲文化的扩散和整合,对文化景观发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的背景的讨论。
全书的最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整体区域上的空间不同的分异提出一个方案,主要是指东南部的农业景观的几个大区,比如齐鲁文化区,吴越文化区以及中国西北部以牧业文化为主的特征,这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分析,最近关于中国文化景观的分区,我有一些新的理解,在这本书里还没有反映出来,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不是原来我们所认为的农业和牧业两大体系,而是西北部的北方游牧文化、社会农业的农业文化以及沿海地带和岛屿上形成的海洋文化三大体系。特别是海洋文化,以福建的闽南的族群,像中国的台湾以及东南亚很多国家的移民,中国沿海的岛屿,括海南岛,广西的涠洲岛,以及东南亚的其他的国家,华人所讲的语言基本上是福建话,那么福建人所到的地方都有妈祖庙。所以实际上这就充分说明了中国的海洋文化的也是非常丰富的和广泛的。那么这样一来,中国的文化区应该分为西北部的、北部的游牧文化各大区域,胡焕庸线东南部的农业文化,以及沿海的甚至向海外扩散的海洋文化三大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中国景观或者叫中国文化景观史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Tips: 今天的领读就到这啦!
从3月5日开始,我们将共读的是《中国景观史》,请各位书友记得每天阅读我们的推送哦!
不知道如何共读的书友们注意啦,关于如何打卡:
1、将每日风景读书推送的文章不设分组转发到朋友圈,截图发给风小景或风景读书会员群均可,可以每天一发,也可以月末集中来发。 打卡时间仅限每日早7点-晚24点
2、打卡签到本着自愿的原则,小景主要是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学习呦~
3、针对当日忘记打卡的同学要记得“补打卡”哦(补打卡:将遗漏打卡的所有天数的文章在朋友圈转发,并截图给风小景,当月补打卡次数 最多1次 ),不然风小景也会督促大家打卡的哦!
关于完成阅读任务的奖励:
1、坚持每日阅读并 不设分组转发朋友圈,连续打卡签到累计一个月 的同学将会 获得2018年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100元的优惠券 。详情请咨询风小景。大地风景研究生班报名链接:http://mp.weixin.qq.com/s/ca3E6crZhosUSEs9h5F75g
2、欢迎大家在 共读微信文章下方留言区留言,分享自己的读后 感,获得留言点赞最多者, 我们也将选出 3名优秀评论者 赠送 大地风景研究生班全年网络课程价值200元优惠券。
“风景读书”将与您共读
《中国景观史》
如果您想跟我们一起读旅游行业的经典书籍
立即报名
更多信息,请咨询风小景
识别下方二维码
|
EV视界 · 今年前十月北京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走高 8 年前 |
|
19楼 · 来历成谜!杭州一小区楼顶传来杀猪般的叫声,一看竟然飞来一只蓝孔雀! 8 年前 |
|
古玩元素网 · 断代|上博藏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橄榄瓶的型纹赏读 8 年前 |
|
香港凤凰周刊 · 轰动一时的苏联飞碟传闻 8 年前 |
|
VC/PE/MA金融圈 · 超越华为!刚刚,这家企业2.18亿的股权分员工,沸腾了全行业!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