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很多人都知道了:老师居然强制喂一两岁的孩子吃芥末、安眠药,甚至消毒水,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目前警方、携程、教育局等部门相继表态,相关老师也已下跪道歉,三名当事者也被刑拘。
让我颇为震惊的除了虐童本身,还有领头向警方控诉的妈妈的一句话:“这么多家长,我是唯一一个敢站出来的。”
这话很扎心——当坏事发生,谁都知道,但谁都不说,于是事情越来越坏。
因为有一种隐形的规则,就是“别人都不说,我为什么要多事?”。
规则之下,人人随波逐流,最后人人都没好日子过。
很多时候,人活得糟糕,就是因为不敢打破规则。
1
规则有两种。
如果人生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话,遵守前一种规则可以帮你去掉最低分,而遵守后一种规则,往往会使你失去最高分。
我们一般都觉得是前一种规则多,其实后一种更多。而大部分人的精彩人生,都死在了后一种规则手上。
2
穆小姐读硕士时成绩喜人,导师一直大力劝她考博,但是全家人都更大力地反对:
博士毕业你都快三十了,妈呀一个快三十的女博士谁敢娶?女人的青春有几年?你这么大人心里没点数吗?
穆小姐一番挣扎后,从了世俗规则。工作,恋爱,结婚,现在怀孕五个月了。
但是前几天导师告诉她,当年考了博的同门女生,毕业直接去美国一家科研机构了。
穆小姐心里内个五味杂陈啊。——这是她读研时内心最大的愿望啊,而且她的成绩比那个赴美的女生好得多啊,但是现在,她混在一家国企蝇营狗苟,人家越飞越高到了她够不着的地方。
虽说结婚生子、守着一家平常单位过日子也不算差,但多年来回旋心中的彩虹色梦想,是真的远了。
人生最纠结,就是看着身边人实现了你的梦,过上了你想过的生活。
而你羡慕着,觊觎着,却再无机会。
偏偏,你原本可以。
今天的纠结,源自于昨天的妥协。
在你妥协于世俗规则、选择了稳当但平常的人生那一刻,你其实就已经对着某个内心最想要的东西说再见了,而且,此生后会无期。
3
我有个本家姑姑——辈分是姑姑,但没比我大几岁,小时候我们天天一起疯。
现在她看起来很端庄慈祥了,但骨子里的疯,从没变过。
姑姑23岁时就自己创业,搞砸了以后,家里费牛劲把她塞进了银行。她干了几个月,死活要辞职。
当时全世界都不答应啊。所有亲戚都痛心疾首地劝:银行多好啊,日晒不着雨淋不着,坐那数数钱,月底就拿钱,多少人挤破头想要的工作,你非不干,你想上天?
姑姑说,我就是不想天天坐那数钱,我想干点有挑战性的。
最后她背负着“有病”的罪名去了广州。折腾十几年,现在资产两千万了。
她的婚史也比较奇葩。
早期谈恋爱,都是男方催婚,她不想结。至少曾有两个男生伙同姑姑的父母一起逼婚,当然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38岁那年,姑姑不慎怀孕,才奉子成婚。
她老妈好不容易熬到她有家有业有了娃娃,心刚落停,她那边又离婚了。
不过离了一年后,她又结了。
新老公比她小两岁,我见过一次,不算帅,但谈吐颇佳。
姑姑前所未有地给我讲了很多他们的故事,归纳起来就是:怎么看怎么顺眼,怎么处怎么舒服,这回是真爱。
41岁的姑姑终于觅得真爱,我也是听得老泪纵横。
看起来是靠运气,其实哪里,根本就是靠勇气啊。
这是我最佩服姑姑的一点:她一直在勇敢而坚定地抵抗着世俗规则,从没屈服过。
-
规则说,小姑娘要安分,要做个稳定的工作。她偏要去创业。
-
规则说,女孩子要早点嫁个好男人,相夫教子。她才不认这一套。
-
规则说,女人轻易不要离婚,离了日子不好过。她才不管,该离果断离……
若不是这份“忤逆”规则的勇气,她现在可能还在小县城的银行,过着不咸不淡的日子,默默羡慕着大城市里那个活色生香的四十岁依然少女感十足的女人,遗憾着为什么别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4
必须得承认,大部分好的人生,都发生在规则之外。
就像大部分成功者,都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既有模式。
有时候阻挡你过上喜欢生活的,不是你的能力或者现实条件,而是那些死死困住你的特别错误又特别顽固的观念。
-
女孩子不能读博士。
-
30岁之前必须要嫁出去。
-
嫁给你爱的或者爱你的都不如嫁给有钱的。
-
男人必须以事业为重。
-
女人要靠男人养。
-
会省钱才叫会过日子。
-
所有人的感受都比你的感受重要……
还有:
-
回家一定要走这条路。
-
碗里的饭一定要吃完。
-
指甲要染不扎眼的颜色。
-
吃饭只去熟悉的餐馆。
-
头发不能剪太短。
-
花盆不能挂墙上。
-
香港太远不能去。
-
进口水果太贵不能买……
这些大大小小的规则,把你框在一个密不透风的隧道里,你就这么顺从地往前走,日复一日,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终于变成套子里的人,路越走越窄。世界那么多美好的可能性,都和你无关了,你内心真正渴望的生活,再也不可能属于你了。
羊随大流不挨打,人随大流不挨罚。这是很多人的信仰。
没错,混在众人以内,遵守一切规则,不出挑,不放肆,能避免很多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