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带来了 5 本关于「疾病」的经典书籍,它们或客观地记录人类群体与疾病斗争的经历,或以生动易懂的语言科普病毒与人的关系,亦有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提笔记下自己的余生。
作者:
〔美〕理查德 · 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6-03
豆瓣评分:8.7
1989 年 11 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城发生过埃博拉病毒事件。这个小城位于华盛顿特区以西 24 公里处,晴朗的天气里人们都能在雷斯顿城的高层建筑上望见华盛顿纪念碑那米黄色的尖顶。这里的灵长类动物检疫中心接收了 100 只从菲律宾进口的食蟹猴。没过几天,两只死亡。
理论上,少量动物死亡是很常见的。令人不安的是,不到一个月,又有 29 只猴子死亡。随着猴子死亡相继增加,科研人员渐渐逼近真相:猴子感染了一种未知的病毒。在大量研究下,他们认为这是埃博拉病毒。最后,美军出动将大楼封锁,所有动物处死。幸运的是,在目前已知的五种埃博拉病毒中,这种雷斯顿型亚型只感染灵长类动物,让人类逃过一劫。
读者评论
明白了短评里说的开头就看得后背发凉是什么感觉了,从头到尾有好几个让我尖叫的情节。病毒是什么,病毒是大自然警告人类不要自私地侵犯自己的信号,我们听到了吗?
—— 筑牙
作者:
〔美〕兰迪 · 希尔茨
译者:
傅洁莹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19-12
豆瓣评分:8.8
本书以 700 多页的篇幅,讲了一个故事:
艾滋病,为什么会在美国流行?为什么在这场灾难中,时间就是生命?
这是一部广泛而全面的新闻调查,以时间为脉络,详细地讲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获得性免疫综合征(AIDS)在美国从发现到扩散的故事,并展现了影响艾滋病的事件及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门、医疗及研究机构、同性恋组织、媒体中的个体。在以大量事实刻画人类的懦弱、绝望、自私、贪婪的同时,也以精彩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在死亡危机时的勇气、进取、无私、悲悯。
读者评论
所有的因素混杂在一起造就了这样残酷的现实,混合因果关系第一次让我觉得真相如此令人无奈。
再度引用黑格尔的话吧,「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 銀 河 骑 士。
作者:
〔美〕卡尔 · 齐默
译者:
刘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9-04
豆瓣评分:8.3
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病毒就占领了这颗星球,历经高温、酷寒或干旱等极端条件,病毒仍然无处不在。
病毒并不总是面目可憎,人类吸入的氧气里,有 1/10 是病毒惠予的。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穿梭,有一定几率携带上一部分宿主的基因片段,然后插入到下一位宿主的基因里,在你感叹人类或其他物种多样性的时候,别忘了其中也有病毒的一份功劳。
不可否认,病毒是自然创造的冷血杀手。甲流、埃博拉、SARS,这些病毒让人类措手不及,它们本来只攻击蝙蝠、老鼠或鸟类等,怎料自然演化无意之间将人类写进了病毒的黑名单。尽管疫苗不断更新,但演化的力量让病毒一次次地突破我们的防线。
这本书会让你重新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认识人类在万物中的位置。
读者评论
更新了我对病毒的认识,更新了对自然界的认识,越发觉着人类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今年爆发的肺炎疫情,大大提高了社会公共卫生意识,戴口罩这种简单、高效的防护方式大为普及。当然这只治标不治本,什么时候我们能发自内心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才可能真的减少这种大型传染病的爆发吧。
—— TED
作者:
〔美〕保罗 · 卡拉尼什
译者:
何雨珈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16-11
豆瓣评分:8.8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 36 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
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
2013 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读者评论
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三本生命绝唱,也是我最深陷其中的一本。与其说它是在记录余生,不如说是在探讨科学与信仰的关系,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保罗和他的妻子都是勇敢的,坚强的,真诚的,善良的,他们共同面对经历的从悲伤到振作到接受到诚实地面对和记述是一种榜样,这种超脱一定是基于普世价值观。大道同源,人人都会面对生死,深爱是最好的解药。
—— Lizz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