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湾TVBS新闻网、台湾民视新闻网等媒体报道,今日13时22分许,中国台湾地区作家琼瑶(本名陈喆)在新北市淡水区家中自杀,终年86岁。琼瑶留下的遗书里写道,“各位亲爱的朋友知音们:不要哭,不要伤心,不要为我难过。我已经'翩然'的去了。”她认为,死亡是每个人必经之路,也是最后一件“大事”。“我不想听天由命,不想慢慢枯萎凋零,我想为这最后的大事'作主'。”
琼瑶开始思考死亡,是受到丈夫平鑫涛晚年境况的触动。2017年,琼瑶不愿给中风住院并且失智已久的丈夫平鑫涛插鼻胃管,因为丈夫在清醒时就立下遗嘱——“病危的时候,请不要把我送进加护病房。不要任何管子和医疗器具维持生命,更不要死在冰冷的加护病房里。让我走得清清爽爽。”不过平鑫涛(与前妻)的三个儿女坚持不肯放弃对父亲的治疗,他们认为,医生自始至终从来都没有判定过父亲病危或陷入重度昏迷,他只是失智而已。琼瑶最终没有说服这三个子女。平鑫涛的儿子平云出面撰文回应说,琼瑶让“父亲的病情被炒作成有如本土连续剧般的八卦题材”。文中说:“这原本是我们的家务事,却被迫将父亲的生命送上公审的祭台”。
琼瑶与平鑫涛 图片来源:豆瓣
自丈夫失智起,琼瑶就持续在脸书上记录自己照顾丈夫的心路历程。2017年她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叮嘱儿子儿媳,不论她生了什么重病,“不动大手术,让我死得快最重要”,不论在什么情况下,绝对不能插“鼻胃管”,不能插入各种维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种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
琼瑶出生于1938年4月20日,她懂事时正值抗战尾期,和全家人从湖南老家一路逃难到四川。11岁时,因为内战而来到了中国台湾地区。她意识到坎坷的成长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我早期的作品,因为受到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影响,大多是悲剧”。
1963年,琼瑶的首部长篇小说《窗外》出版,其中的故事底本是她和自己的语文老师的那段初恋。《窗外》在《皇冠》杂志发表,接着出了单行本,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但琼瑶的前夫庆筠却对此不满——在《我的故事:雪与火交织的人生》一书中,琼瑶写道:“他看不起我的写作,自己又没有写出超越自我的作品来。每次一吵架,就说我害了他,我和孩子拖累了他,使他无法一展雄才。”庆筠还曾经对琼瑶说过,“不要怪我不回家,也不要怪我去赌钱!都是你,你和你那本见了鬼的《窗外》!你恨不得向全世界宣布你的真爱,那么,你把我置于何地?你有没有顾全过我的自尊、我的感觉?”于是,在25岁那年,琼瑶感到生活没有乐趣,自己与丈夫彼此折磨,她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只有照顾儿子和写作。
作者: 琼瑶
版本: 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