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的“两极分化”
一、快与慢
今年的申请季,如果用一个词总结,就是“
快到起飞
”。
香港中文大学
在
今年
的6月末开启了
商学院
的
提前批申请
,虽然时间很早,但还算是“常规
操作”,可本来应该申请截止日期后才开始审理,结果学校
7月末
就发了申请消息!就当同学们认为提前批结束,正常批次会在9月份开始时,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在提前批之后,
直接开启了正常批次的申请
,让其他港校还是申请者都“
措手不及
”。
香港中文大学“快”之后,
香港大学
也开开始了
“快”模式
!看到香港中文大学的提前批,港大反手来了个
“优先批”
,然后也在“优先批”之后直接进入正常批次。
除了中国香港两所头部院校,其他港校也快到起飞!
香港城市大学
提前三个月就开放了申请;
香港浸会大学
部分专业也在9月初开放申请,其他港校的情况也差不多......
不光是申请开放速度快,审核快,
结束也很快
!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的
会计专业
、
环境信息,健康与公共管理
停止25Fal招生。目前
香港大学
商业分析
、
气候管制与风险管理
,
香港中文大学市场营销
,基本招满(每个专业的停招情况不同,并不全是竞争激烈),除了中大的
环境信息,健康与公共管理每年情况差不多,其他是不是“快到起飞”?!
怎么样,是不是够快!
可“快到起飞”的背后,也有慢的体现。就在香港中文大学会计专业宣布停止招生后,
香港大学
开放了三个类似的专业,而在这个阶段,
香港教育大学
、
岭南大学
都有不少新专业放出消息,在25Fall申请已经进行到目前的阶段,再加上今年考研学生没有以往的热情高涨,人数出现下跌,学校最好的方案肯定是
越快找到学生越好
, 此时再开新专业,在这样的申请环境下,是不是
“稍晚了一些”
?是不是
“慢了一点”
?
二、简与难
自从港府决定扩招开始,就有一种声音开始了:
港校申请会越来越容易
?
道理很简单,录取的人数多了,学校还在开设新专业,那机会肯定就到了呀!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前面提到的香港中文大学就是很好的例子!学校开放了今年的商学院提前批,并且还对GMAT成绩做了说明,不需要也可以申请,这样一来,
一大批硬件背景优秀的申请者直接就递交
!
本来港前三里,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算是对学生最友好的学校了,如今提前批再加上取消限制,对于
双非生来说件是非常大的噩耗
,申请在背景上已经无希望可言。况且学校今年不缺申请者,会计专业早早就宣布结束申请!
类似看背景决定结果的院校,其实还有
香港城市大学
,这几年香港城市大学几乎也是
985和211院校同学的申请聚集地
,学校对于背景极为重视。
除了学校,专业上难度也有体现,比如这两年非常火的
计算机类专业
,整体申请难度就很高;一些
文科专业
这两年也因为考公考编的客观需求,难度系数也同样居高不下。
另一方面,扩招看似是录取人数增多,然后推导出难度下降,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港校并不是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扩招
,也就是说没把热门专业的录取人数提升,而是
选择新增专业的方法进行扩招
!
典型代表是
香港大学
,商学院一口气就新增了三个专业:
这些专业虽然也是热门,但新专业的“质量”也需要时间考验,要和传统热门专业抗衡,也许还有些时间,所以新专业适不适合你,就需要精准评估了。
难度高是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专业申请上也许
没有“往日的”复杂
。
咱们前面提到了计算机专业难度很大,但在港校中,一些
“跨学科属性”
的计算机类专业,相对申请就轻松很多,比如
香港大学的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
,还有
香港理工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人文科学专业
,就有很多精彩案例:
双非背景也有机会冲击港前五的热门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