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后回复
礼包
免费领取【8G总裁班视频+100本经管畅销书】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传的很火的文章,叫《盘点最近一年B、C轮死的创业公司》文章主要是列举了最近一年融资成功但最终失败的创业公司,还做了一些败因分析。
-
作者
:金错刀
-
来源:金错刀(ID:ijincuodao)
里面很多大家眼熟的公司,说实话,虽然早就说创业就是“向死而生”,但是那么多融资上千万,上亿的公司难逃一劫,也让刀哥很唏嘘。
▼
刚好刀哥认识一位大佬,
也经历过创业的九死一生,甚至更起伏。
辉煌时,25岁全程参与清华紫光上市,
29岁就是上市公司副总裁。
▼
惨淡时,创业一年亏了3000万,办公室装修好都不敢搬进去。
但最后却靠剩下的50万翻身了,现在公司已是双百亿,挂牌新三板的公司市值是100亿,在管基金规模是100亿,是低调的隐形大佬。
▼
他就是盛景网联董事长——彭志强。
▼
刀哥最近专门跟彭志强聊了一下,让他复盘了自己亏到只剩50万,又从50万到双百亿的过程。听完之后,觉得干货十足,特别是对创业者的几点忠告,刀哥相信大家看完会有所启发。
我是从政法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学的是经济法,毕业的时候,还是法学会主席。法学院的人,大部分很严肃严谨,我也有这种特质,但是我跟他们不同,我对于商业特别关注。
▼
从大一开始,我就自己做摄影师,自己支摊,给新生拍照片赚钱。结果大二,我拍照的收入已经能做到自己自足了。等大四我毕业的时候,我又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我决定去公司上班。
我毕业时是1997年,当时中国政法大学在整个法学界领域是最顶尖的院校,所以只要毕业生愿意,一般都能去国家政府部门上班,不是去公检法,就是去当律师。唯独我,选择了去正准备上市的清华紫光。
▼
很多人都知道,上市过程中,财务和法律是很核心的部分。但是在98年的中国,懂资本上市的人,几乎没有。学法律的懂,却又基本不愿意去企业,我成了稀有物种。
所以很幸运的,在1998年,我25岁工作毕业第一年的时候,我成为了紫光上市五人小组中的一员,全程参与清华紫光的上市过程。
我不要公司送的房子,换来了27岁就操作5亿资金的资格
花了一年时间,我们完成上市的一切准备,终于在1999年,紫光上市成功。
我们整个团队被董事长邀请,然后问想要什么奖励。很多人都说,希望要一套房子。我的回答是:“我想要个事业的舞台,想要一个机会。”
在当时国企的环境里,分套房子是最实在的奖励。但我的回答,让我在那么年轻的情况下,得到了直接负责一个业务板块的机会,IT分销业务。
分销业务我很擅长,所以很快壮大起来,财务流水变得很大。一年后,我经手所管理的资金规模超过五个亿。
2年后,我被任命为清华紫光副总裁,当时我29岁。
我在紫光因为经常要去硅谷考察,观察到了一件事:美国的创业者只要拿着创业计划书去跟VC谈好,很容易就变成完善的商业计划:风投、职业经理人、会计师、律师等都会随之到位。
但在中国,这种创业服务几乎看不到。在指导过几次中小企业后,我更认定中国没有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所以07年,我出来创办了盛景网联,做企业家培训。
▼
紫光的经历让我得到很大支持:
我创业第一天,公司人数就超过100人,光工程师就50个。就这样投资人依然嫌我花钱太慢,鼓励我们去纳斯达克上市。所以很快,盛景在全国铺了15个分公司。
但就在盛景成立刚刚一年,自1929年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了。整个中国中小企业受到巨大影响,我的主业务企业家培训也受到了冲击。15个分公司,调整到只剩下3个。
这其实是特别打脸的,刚开完会要豪情万丈冲出去,结果就来大转弯。但不这样,说不定所有资金就拖没了。
我处理的算很坚决,装修好的办公室,一天都没住,我直接退掉。然而就算如此,我的资金也从3000万变成了账上只剩50万。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亏的惨淡,我反而有耐心做原创课程的研发了。早年盛景的培训课,是市面上什么热,赶紧拼出来。现在生意惨淡,就只能闷着做产品,进行产品打磨。
我去研究最热的商学院,结果发现了一个特点:
商学院本质脱胎于大学,核心是一种素质教育,讲究百花齐放,观点争鸣。
很容易出现一个情况——第一天的老师讲,“战略决定一切”,企业家觉得很有道理;第二天老师说,“执行力才能决定一切”,企业家开始有点蒙;第三天老师又说,“营销才是王牌”,企业家彻底混乱…
结果就是很多企业家学到最后发现根本没办法运用到企业,商学院最后只能变成混圈子。
▼
所以事实上,企业培训归根到底是需要传授的是一种可实践、可复制的方法论和工具。所以课程必须高度集成、协同系统化,否则观点就会互相冲突,学员就学不到东西。
前后用了七八年的时间,我们把每一个观点,每一个案例都是联动起来,做原创案例,成为一个体系,我们将其称为“知识ERP”。这慢慢成了我们的核心能力跟口碑,营收开始到达到几亿级。
这是盛景商业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完全打磨好产品,以培训咨询业务为主,搭建了深厚的企业积累。
产品打磨好了,营业到亿级,我想让盛景成为百亿级公司。要做到百亿级,就不能只做产品,你要成为一个平台。
我分析了当时情况,认为培训其实已经成为盛景的流量入口:
1、咨询和培训业务为我们积累了大量企业家资源,而且我们对他们了解很深。
2、企业家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人脉及其他资源,我们需要维系和管理老客户关系。
在入口之后搭建服务,我认为最适合是一起做基金投资。
首先,培训业务现金流好,我有资金要进行资产配置,很多企业家客户同样如此。而且我们彼此了解,大家愿意把钱给我们管理。
而且企业家各自的钱都没到可以自己独立投资的地步,大家有一起集合资金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基金投资(十年)很适合长时间的维系和管理客户关系。
那怎么才能好好投资?光自己做肯定不行,我或者出资的中小企业主,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我们不可能花太多精力去投资,我决定做母基金。
由盛景成立一个母基金,把大家(中小客户的企业主)的钱集合在一起,一起去投世界上最顶尖的1%投资公司。
找像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经纬中国、顺为资本、华兴资本,甚至海外的KPCB、Accel之类的顶级投资公司…
▼
我们给钱,变成投资机构的LP,让他们帮我们挣钱。
结果14年第一期本来想做5亿规模,实际完成了20亿。2015年,累计超过了50亿元。16年,累计已经近100亿了。
现在盛景嘉成母基金共投了超过50家全球顶尖GP,潜在净利润规模惊人。而盛景网联作为创新服务板块的代表,也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市值上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