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两个晚上,百周年纪念讲堂如沸如羹。手握票根的同学们在大屏幕前,和话剧《四张机》的海报合影留念。这部衍生自北大校史的剧目自2019年5月首演以来,已走过全国数十个城市,演出110场。
当晚要上台的,是北大,也是讲堂的“老熟人””——话剧九人。2012年的剧星风采大赛,他们在此地结缘,许下“连演十年”之约。光阴流转,几度春秋。去岁暮春,九人曾携《春逝》重返燕园;当今晚秋,话剧九人携《四张机》重返北大。入座,幕启。舞台亮了灯,幽默犀利的台词,再度引发当今北大师生的会心一笑。百余年过去,在红楼里的北大先哲、舞台上的九人、观众席间的师生身上,这份身为读书人真挚动人的热忱,从未更易。
“这是一场双重意义的‘回家’——戏里的人们‘归乡’,戏外的我们,亦可跟随这‘民国宇宙’的第一颗星,重返故事的起点。”
“民国乱世,文人幹仗易。碧草繁华,红楼判卷难。”
观众席的灯光暗下,舞台上的帷幕拉开。上书“民国八年”的笔筒、“国立北京大学”的泛黄卷袋、复刻老北大红楼风格的全套桌椅与报刊架……舞台寥寥一角,布有年代气息厚重的道具,已然将观众带入那个年代的那个世界中去。从北大校史中衍生而来的话剧《四张机》,由北大学生排演,登上了北大舞台。
这部作品以国立北京大学的一场文科招生会议为载体,1919年,三位秉性各异的北大教授展开充满机锋谐趣的辩论。是夜,面对“大学何以存乎”这一考题,三张答卷摆在面前——一为四六骈文,文辞典雅,倡导学堂是为文化传承而立,应志于“典文之传世”;一为文白夹杂,理性深邃,主张将“求真”置于大学办学之首;一为白话文之作,豪迈开阔,号召师生应关注国之大事,“首先要问社会需要什么”,针砭时弊。谈兴正酣,又来了第四张卷子,这是一封意想不到的报考来信,寄与校长蔡元培争取同等入学资格,提倡北大开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而开放本身已然是一种北大态度。在导演、编剧朱虹璇看来,
“北大之所以成为北大,并不在于实践了某⼀种主义,而恰恰在于校园里同时存在着多种主义。她不是一言堂,她包容⼀切思想。并教导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擦亮欣赏美的眼睛。”
《四张机》剧名中的“机”,是卷子的意思,校门之内,四份试卷背后,正是那个年代下,北大校园中四种思想的交锋,由此忆平生、吐真情。校门之外,告示栏上张贴着“敬告同胞”,女高师教员帮门卫代为起草劳动契约,教授女儿教校役学英文……学堂内外,丝丝入扣,相映成趣,“求学”和“为人”是永恒的主题。这个“机”字,也指向机会、机变,那时的北大,站在社会思潮的前列,因才选用、不埋没偏才,那时的北大人,为“吾国吾民”发声呼号,带来五四的晨光,交上一份北大答卷。
然而,“贵校的事,也不只是贵校的事”。答案虽异,关切同深。卷子中所书写的,绝非仅仅是四篇答案,而是当时青年们的多元面貌之投射,是历史环境和岁月积淀的共同体现,遥遥可窥百年前的时代之机变。历史上,1920年2月,北大教务长准许女性入校旁听,同年秋,正式招收首批九名女性学生。此后,全国高校也逐渐效仿,星火燎原。这是剧中争辩在岁月长河中的跫音,多元价值与理想主义在北大相碰,掷地有声。
这部原创剧目因其真诚表达和丰富思辨饱受认可,成为九人“民国宇宙”中的第一颗星,获得了多个奖项——
第四届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小剧场剧目
2021年上海壹戏剧大赏最佳小剧场剧目
大麦2020年度高分话剧榜单入选剧目
“戏剧中国”2019年度话剧类优佳剧本
2023第十二届西安戏剧节特邀剧目
大麦2023年度聚光好戏入选剧目
野火不灭,月色奔流,命运的指针重回故事起点。九人的话剧回家重逢,“献给所有勇敢真诚的人”,燕园里新的少年人,依旧眼睛亮如星子。
12年前的剧星风采大赛,他们在此地结缘,许下“连演十年”之约。这支剧团从燕园走出,带着扑面而来的书生意气,带着北大人的理想风貌。
2012年的北京大学剧星风采大赛上,一支学生团队出演改编自电影《十二怒汉》的话剧,由于比赛表演时间限制,他们把十二个陪审员改成九个人,生动可感的表演,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
2012年版《九人》
赛后聚餐时,被浪漫的艺术氛围感染的他们,推杯换盏间,许下“连演十年”的约定。
“好啊好啊,连演十年”,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后来,剧名《九人》成了他们的团队名。当年那位将十二人改为九人的,元培学院2007级本科生、政府管理学院2011级硕士生朱虹璇,成了剧团的创始人、负责人。一群热爱戏剧的年轻人,就这样聚在了一起。
从学生社团到青年剧团的一路,并不容易。2017年的《九人》,舞台上的五千多个药瓶都是由剧团成员和亲友们亲手制作。2018年《落梅风》为了专业化亏损不少,但成色有所进步,也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可。
2017年《九人》剧照
2018年《落梅风》剧照
到了2019年,剧团第一次尝试民国题材,做出了《四张机》。幕起,四张意想不到的试卷摆在三位北大教授面前,话剧九人也迎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
那一年,《四张机》迎来首演时刻。彼时,整个剧组都还是非全职状态,排练场地需要因地制宜、排练时间需要见缝插针,但所有人都抱着“The
show must go on”的态度,共同排演出了这部民国知识分子系列的开篇作品。
甫一面世,这部剧便成当年的口碑黑马。刚演到第三场,就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到后来,场场爆满的情况也时有出现。由是,九人坚持“做好戏”的信念,更加坚定下来,朱虹璇也随之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将戏剧作为唯一的事业。
2019年《四张机》
“九人”,是朱虹璇编的第一部剧,也是九人第一次登台的作品。从那时起,十三年光阴弹指一瞬(作者注:团队用作品进行编年,2012年是九人团队的第一部作品,一年一部原创,到今年正好算作十三年),昔日的剧团成员仍在践行着曾经的承诺,将历史上的故事、现实中的议题带入到大众视野当中。
当年的北大学子已然成为校友,他们登上了更大的舞台,逐渐成为一支有着丰富创造力与高口碑的青年戏剧团队。
时光流转,故人归家。去岁暮春,九人曾携《春逝》重返燕园;当今晚秋,话剧九人携《四张机》重返北大。幽默犀利的台词,精彩细腻的表演,频频引发当今北大师生的会心一笑。
2023年4月,话剧九人携《春逝》重返北大
重回北大,朱虹璇坦言自己有一种“祛魅”之感。学生年代,参加剧星风采大赛时,剧团成员们都觉得,能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的观众厅演出是一件特别令人向往的事情。但只有入围决赛的剧组,才能够站上那个舞台。当年他们止步于复赛,未竟的心愿成为遗憾。
如今,话剧九人如愿登台。走进熟悉又陌生的观众厅,灯光亮起的那一刻,虹璇突然发现,“记忆里那个大而神圣的舞台,怎么变得这么小?”霎那间,她意识到——
“那些地点、名字、开头和身份已不再重要,一路陪伴走来的人才最为珍贵。”
走近九人的作品,体悟浓厚文化底色下生长出的自由灵魂,感受“北大人”独树一帜的精神和影响力——愿做凛冽中散落的炬火。
藉由《四张机》打开了知名度的戏剧九人,又接连创作了《春逝》、《双枰记》、《对称性破缺》和《庭前》四部民国知识分子话剧。这些取材于真实历史脚注的故事,透过细微之处的人文火光,探讨着宏大的理想议题。
《春逝》中的顾静薇、瞿健雄和丁奚林,历史原型分别为“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顾静徽,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和著名的爱国物理学家兼剧作家丁西林。吴健雄曾在胡适担任校长的中国公学读书,胡适爱其才华,在她困于繁杂琐事,无法沉心研究核物理时,推荐她到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后来,她又在物理所研究员顾静徽的帮助下,踏上了去往大洋彼岸的求学道路,在β衰变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成功验证了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
吴健雄与胡适
《春逝》中的瞿健雄
1924至1926年之间,丁西林曾受聘于蔡元培校长,出任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与此同时,⼀位27岁的物理学新星方才回国任教,很快就被特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外聘教授,他便是叶企孙,也正是《对称性破缺》中的主角叶启荪的原型人物。
早在1929年,叶企孙便有感于我国中学物理教育缺少实验课的情况,编写并自费出版了《初等物理实验》讲义,设计了40个供中学生做的物理实验。而丁西林曾将中研院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车间扩充为设备精良的物理仪器厂,仅在1935―1937年间就生产了600套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实验仪器。民国知识分子话剧中的主要角色由是关联起来,在历史上相互印证、坚守,在今日舞台上携手、共鸣。
丁西林
《春逝》剧照中的丁奚林
1926年4月,清华学校物理系全体教职工合影,第一排左起第三位为叶企孙
诞生于2021年的《双枰记》,也与北大有着不解的渊源。1932年10月,时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第五次被捕入狱。国民党将他羁押在南京江宁看守所,随后移交司法机关。命悬一线之际,蔡元培、胡适、蒋梦麟、鲁迅等人纷纷奔走营救。次年4月14日,南京江宁地方法院第二刑事审判庭公开审理陈独秀危害民国案。当时陈独秀无钱更无意请律师,而早已与陈独秀分道扬镳的旧交章士钊愿意义务为他辩护。《双枰记》试图以想象补全的,正是审判日前夜发生于看守所里的交锋。程无右的原型就是陈独秀,而剧中的郎世飖,就是以章士钊为原型,昔日好友分享共同的救国理想,又在生命抉择关头相伴坚守。
胡适与章士钊
走近九人的民国宇宙,恰似回到那段风云变幻的时代。《四张机》与《双枰记》燃起启蒙岁月里多种主义交锋的烈火,《春逝》和《对称性破缺》在个体生命、科学脉动与家国年岁之间相逢,《庭前》则孕育二十世纪初中国法律体系的破茧,见证家国风雷,铭刻正义风烟。每场话剧尾声处,屏幕上都会缓缓亮起原型人物的姓名、照片和事迹,无论在哪里演出,总是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民国知识分子豆瓣评分
民国知识分子话剧场刊
这里是真实的民国时代里的吉光片羽,舞台的光影之间,家国与情谊、知识与命运交叠在一起,一个个北大先辈的名字如同黑暗中的萤火,如星如芒。
九人用话剧勾勒出北大精神的模样,大师们由是从故纸中走出,立于舞台上,举起炬火——以知识分子的良心,以北大人的担当。
“一步步走过来,更像是不由自主地被推动。这里面有想和朋友们把事情做下去的动机,也有外部环境的一些支持。”
九人会经常看观众的剧评和反馈,从中吸纳建议,获得继续向前的勇气。观众们也总能从这些细腻却强大的民国故事中,找到行走的力量。
一路走来,话剧九人已经是在宽敞明亮的排练厅里进行排练的职业剧组了。而总有不变的,是建组前的参考书单,是坐排时的“演员请回答”,是一同创作时碰撞出的各种火花……
不变的还有,每一次大幕落下,九人总会请在场观众打开手机闪光灯,合拍一张“星光照”。台上台下,一片亮晶晶,透着萤萤的火光。
来源 |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参考 | “话剧九人”微信公众号、“一席”微信公众号
文字 | 唐儒雅、曾婧婷、王静宇、齐瑞川
图片 | 《四张机》剧照、“话剧九人”微信公众号、“一席”微信公众号
排版 | 唐儒雅
责编 | 郭雅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