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蓝字
把我们置顶/设为星标吧
我很好奇,问他:“已经 11 月了,不到 100 天就要过年,这时候走很可能没有年终奖,为什么要选这时候离职?”
他回答说:
“我周围的朋友也骂我,说不拿年终奖就辞职,真是傻 X。但我觉得,
年终有价,成长无价。
”
她在去年年底考虑跳槽的时候,正好赶在年终奖发放前,年终奖预计有 1 万。
当时她的工资税后工资 3000 元,而她跳槽的新公司,职位比现在更高一层,但试用期要三个月,在这期间工资打 8 折,转正后的工资才会比现在的 3000 元有明显提高。
第一,自己对原来公司的工作已经逐渐麻木了,想往上走,却遇到了瓶颈,感觉在这里找不到那种“快速成长”带来的满足感,和“一起打仗”的激情。
第二,这次是对方公司老板主动发出的邀请,希望她能跳槽过来,并且需要尽快到岗,公司目前处在高速发展阶段,极度需要人才,而给出的岗位也正好适配她的职业规划,公司的文化氛围让她很喜欢。
天平上放的是两个东西,一个是已知重量的年终奖,一个是难得一遇的机会。选择一个,就会失去另一个。
最后,师妹选择放弃年终奖,在距离元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交接了手上的工作,跳槽了。
她说,
“无论年终奖有多少,都是固定的,但这和我珍贵的时间和成长机会比较起来,不算什么。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许错过了,就不再有了。”
一份年终奖只对短时的个人经济状况有所影响,但远不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深远。
如果目前也有一个更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并且对方需要你尽快到岗,希望你能换一个角度考虑:我们为眼前的钱而工作,更要为未来而奋斗。
不要觉得不拿年终奖就是傻,一个更有发展空间、更高待遇、更有激情的岗位摆在你面前的时候,年终奖,是多么廉价一个东西。
既然已经放弃了年终奖,决心要辞职,可能有不少人就不管不顾直接离开了,甚至还有人和老东家撕破脸面。
这种做法是我非常不赞同的,要知道,
人在江湖行,山水总相逢。
凡事给自己留条后路,离职的时候,千万别玩人间蒸发,这样对你的口碑也会造成影响。
我自己公司在招人的时候,也会向别的公司做
「
背调
」
,我就曾经遇到过一个各方面条件都还不错的应聘者,但在向他的前东家打听这个人的时候,就被告知他“离职的时候
没有做好交接
就不告而别,并且拉黑了所有人”。
没有一点点防备,没有一丝丝人情味地突然跑掉,是一件非常不厚道的事情。
辞职一定要有合理的缓冲时间给老东家
,人员调配、工作交接都是需要时间的,把事情妥善处理好再走,是职场应有的职业素养,也才是一个人的道德评判标准。
真正的厚道,是离职前仍坚守自己的岗位,高质量地完成你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我还在银行工作的时候,一位前辈在年底跟领导提出了离职,并把自己之前没休的年假休完,去了青海旅游,给自己放了一个长假。
假期回来做交接工作,把已完成的项目归档,把未完成的工作一项项交接,给相应的负责人列好了注意事项。
除此之外,在他离职之前,还给部门的人最后开了一次会,把他这些年在银行工作的所得经验都分享给了我们,至今令我受益匪浅。
春节前几周,他就办理好离职手续,与所有人告别后,离开了公司。
除了春节的补贴没发以外,在他离职后,年终奖一分不少地打到了他的工资卡上。
前辈和老东家友好道别的「分手」方式,让他积攒了很好的口碑,每次老东家的同事提起他,都会赞赏有加。
职场人的发展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不可能总是一致的。
这个时候,我们挥手告别老东家,道一声珍重,去寻找我们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再正常不过。
职场上,我们讲的是敬业与回报。而年终奖只是职工和用人单位之间,公平交易后的酬劳而已。
促使你离开的,要么这里有让你忍受不了的地方;要么就是别处有很吸引你的地方。
对于未来而言,所谓的年前和年后,其实并不是一个那么值得参考的分界线。
文末有赠书,请别走开。
本文作者:
就就,90后新媒体创业者、国家理财规划师、精致生活主义者。在银行工作4年后辞掉稳定工作,从小镇回到广州创业。时刻精进、热爱生活,分享职场干货、理财经验、成长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