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德慧智
品读道德根文化图书,饮用传统文化源头甘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古典文献学微刊  ·  新書 | 《金澤文庫本群書治要》出版 ·  1 周前  
古典文献学微刊  ·  2024年广西古籍人才培养工作坊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德慧智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德慧智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09-10 10:11

正文

干支纪年:丁酉年 己酉月 庚子日


 

老子见到孔子,便说:“你来啦!我听说你现在已经成了北方的贤者,你也已经懂得了天道吗?”


孔子回答:“还没有懂得天道。”


老子问:“你是怎样寻求天道的呢?”


孔子说:“我从制度名数来寻求而没有得到。”


老子问:“你又怎样去寻求呢?”


孔子说:“我从阴阳的变化中来寻求,还没有得到。”


老子说:“是的。阴阳之道目不可见、耳不可闻、言不可传,是通常的智慧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所谓得道,只能是体道,如果试图像认识有形、有声之物一样去认识道,用耳朵去听,那是听不到的,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的,用言语去表达,也是没有恰当词语可以表达的,确实是不会得道的。你说你寻求多年而不得,那是当然的。如果道是可以奉献的,那么人们就不可能不把它奉献给君王;如果道是可以进贡的,那么子女就不可能不把它进贡给父母;如果道可以告诉别人,人们就不可能不告诉兄弟;如果道可以给予他人,人们就不可能不给予子孙。然而这些只是假设,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道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言、不可赠送。你努力寻求道,关键在于内心的觉悟,心中不自悟则不能保留住道。心自悟到道,还需与外界环境相证。如果得不到印证,道就不会畅通无阻。所以,当有了内心的领悟但还不能被外人理解接受时,圣人便不以道告诉于人。如果一个人仅仅从外界获得关于道的认识,但心中没有真正领悟时,圣人便不会教诲他。名,是天下公用的工具,但不是大道,不可以多取。你所宣讲的仁义也只是先王使用过的旅舍,也只供他们在人生旅途上居留一宿,而不是可以长久居住的。大道是没有形迹的,一个人的形迹太昭著,不懂得和其光、同其尘的大道,一定会遭到很多责难。”



回到客栈,孔子一直在琢磨老子所说的大道,但总是恍恍惚惚。整整三天,他一言不发。孔子的这种状态被《庄子·天运》记载为:“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


弟子们见其如此,就问:“老师见到老子有什么规谏呢?”


孔子回答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奔走。对于善奔走的野兽,可以用网缚捉;对于善游的鱼,可以用钩去钓取;对于善飞的鸟,可以用箭射获。至于龙,我不知道它是怎样上九天的。老子所讲的道,就像是龙,合起来成一体,散开来成云彩,乘驾云气而翱翔于阴阳之间。我听了这些道理,还觉得恍惚,怎么能去规谏老子呢?”


这就是我们现在白话翻译的故事了,更深的解读是在我们传统的道德根文化中:



孔子行年五十二岁的时候,曾经走到南方问道与老子。老子问孔子:“你是北方来的贤人,听说也在研究和实践道德文化,实践得怎么样了?”孔子回答说:“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意思是我研究和实践“度”与“数”,已经有五年了,但是还没有找到答案。老子问他:“你放弃了吗?”孔子说:“我没有放弃。”老子又问:“你是怎么做的呢?”孔子答道:“我研究阴阳,花了十二年时间,仍然没有结果,所以才来求教。”这段故事出自于《庄子·天运》。


后人在研究这一段话时一直找不到答案,什么叫“度”?什么叫“数”?对于“阴阳”虽然人们解释得很多,但已经把它扯到旁边去了。对于度和数以及阴阳,《黄帝四经》写得明明白白。中国的传统道德根文化是按照“天执一明三定二”这个天道无为治理万物的自然法则和秩序进行求证、认识自己的生命,认识社会、宇宙自然,然后达到天人合一,效法天道指导自己正确地做人,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任务。“执一”,即执守道德,牢牢把握“德一”;“明三”,明的是宇宙天道规律秩序的度、数、信;在此基础上方能确定“阴阳”这个“二”的属性。孔子虽然不能迅速地进入到慧识悊学文化层次,但他对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内容还是继承下来,并且表现于他的智识哲学思想中,道学修身明德文化和教育也未消失。相反却在退出社会文化主流以后,更广泛地深植于民间,代代承传不绝,随时影响和默默地引导着社会主流的智识哲学文化与意识哲学文化,使道德文化根脉未曾断绝,以待复兴时机的出现。


推荐 | 新书《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

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白露简述

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 ——白露物候与天文内涵

寒从脚起 热从头散——白露的正善治养生

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 ——白露的民俗文化

处暑的常道之意和非恒道之义——處(处)暑的寻根探源

枫叶渐红,正是人们外出郊游赏秋的好时节 ——处暑的民俗文化

预防“秋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 ——口识身识的养生

处暑养生的重点在于调整睡眠—— 人体阴阳的动静交互调整

城市中的上班族如何解除秋乏——处暑的正善治养生

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处暑物候和天文内涵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简述

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诵读效果的天壤之别——启动先天肾气!

为什么古人说“修道者多如牛毛,成功者凤毛麟角”——揭秘帛书《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的能量差异

《德道经》是无上瑰宝

大人都读不懂经典 为何要让孩子诵读?

经典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学习的根本方法

“可”字,在古代就是开口诵——老子德道经中的“可”

“国学” 这么热!你选对了吗?——学“国学”要寻根

帛书《德道经》,是当仁不让的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何谓“健康”?

黄帝内经中的作息与人们的健康

东西方文化的区别就像我们吃中西餐一样

老中医告诉我们该什么时候起床和睡觉——一日之四时与生命健康

原来“经典”是有层级之分的——哪我读的是经典吗?

孔子问道于老子——是对道德文化的实践与求索

古代教师节是哪一天

“教师”的古今称谓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修身明德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此逼着孩子们辛苦……真是有点悲哀!——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用经典中丰富的精神营养,滋养孩子们久已饥渴的慧识和智识——慧与智同步开发是民族教育的根本

引导孩子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诵读方法

如何解决诵读与学习冲突?

赚钱别忘了身体要健康——伏羲黄老思想的养生方法

传统文化是国家的命脉

真诚的孝心是做人的根基(吴致知)

“孝”与“老”——析“孝”字,寻孝道文化之根

孝不孝是次要的问题吗?——孝道思想的根本

抛弃德的孝道,是无根之木———如何立体式的践行孝道文化

你发现细胞内的善粒子了吗?——孝道的能量来自善

明孝道层级之分,做真诚至孝之人

经典诵读开启心音——掌握生命能量的三种元素

脾胃信土之气是后天之本

人体生命有三种能量——21世纪以后是一个“音”的运用时代

孩子注意力严重不集中怎么办?——脾胃信德土的培养是关键霜降,

古代中国的数学水平高深莫测——不可思议的“善数”技艺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中国的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德育文化

为什么人们脾气会变坏?——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一)

怎么才能有一个好脾气?——先天仁慈不足应该怎样补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