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是“不”“不要”的意思。
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看事情,不墨守成规,不自以为是。
不凭主观的判断来看客观的事实,不感情用事,做一切事、评价一切事物都有根据。
完全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做事,看不到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条件,会一叶障目,最后的结果会对自己不利。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记载说,战国时的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在年轻时热爱学习兵法,谈起用兵之道滔滔不绝,颇受父亲的赞赏。后来他接替了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凭自己头脑中的兵道来指挥作战,没有按照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战略,最后秦军大败。
鲁迅说,“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这空言便是主观臆断。所以我们平时要实事求是,依据客观事实来做事。
凡事没有绝对,世界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所以我们看事情要以全面辩证的眼光去看,才不至偏颇。
隋炀帝是著名的暴君,他统治时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后世大多批判他昏庸无道、骄奢淫逸,可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皮日休却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意思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的发展,也对后世有很大好处。看待这件事,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仅凭主观想法就绝对地判断。
所谓“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要为不幸、不顺而郁郁寡欢,换个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世界、社会、人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我们看事情、做事情都要用发展的眼光,懂得变通。
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中,袁绍的谋臣田丰因为不知变通处事,明知袁绍的性格,还直言劝诫其等待最佳时机,最后被关入狱。袁绍更是因为不听谋臣的意见,不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策略,一意孤行,本是七十万大军对七万大军的胜仗,最后却不动头脑,“勇往直前”,一步步落入曹操的陷阱中,落得兵败。
《宋史》中言,“事不凝滞,理贵变通。”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不听劝诫,不依照现实做出改变,不知变通处事,拥有再多的资源也会付诸东流。
《荀子》中有一句话是“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意思是:凡是同别人争斗的人,一定是认为自己有理,而别人是无理的。像上面所提到的袁绍,就是在这种自以为是中遭到毁灭,如果他能够听谋臣的建议,能够等待好时机再加进攻,那胜利就是他的,历史也会被改写。
在平时的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不如意,在这个时候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看到自己的错误,站在他人角度上想问题,才能与人相处融洽。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为人处事遵守这几点,客观、全面、变化地看待事情、处理事情,自然会活得越来越自在、乐观、顺利。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及文章来源
更多转载需求请联系腾讯儒学官方QQ3210187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