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菲林考研
电影考研辅导 | 中传、北师大、北电、资料馆、艺研院、北大、上大、厦大、武大、重大、暨大等全国范围内高校的学硕戏剧与影视学/专硕MFA电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航务周刊  ·  【展商推介】深圳远恒峰,邀您莅临“2025国 ... ·  17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不到24小时,美国邮政宣布:恢复接收中国内地 ... ·  17 小时前  
中国航务周刊  ·  DSV 2024年利润下跌,海运量同比增长6.6% ·  昨天  
中国航务周刊  ·  【运力周报】最新中国主要外贸航线运力投放周报 ... ·  17 小时前  
包头新闻网  ·  今年首次!价格上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菲林考研

新作评议|隔壁房间:如果在冬夜,你的挚友在隔壁安乐死

菲林考研  · 公众号  ·  · 2025-01-22 18:24

正文

菲林考研 不止电影

FILMS AND BEYOND

南风漫过山野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


如果有一天,你得知了昔日挚友正身患绝症,卧病在床,你当然会去对方的医院看望抚慰,但如果她郑重其事地告诉你,她会选择远离喧嚣,在林中木屋的日光下安乐死,且让你常伴隔壁,你会作何选择?

本次第八十一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主竞赛,西班牙名导佩德罗·阿莫多瓦以一部《隔壁房间》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该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小说《邻人之爱》,同时联合朱利安·摩尔与蒂尔达·斯文顿两位享誉世界的女演员,共同缔造了这部充满象征意义的文学小品。 而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期间获得海量好评,首映更是享受全场起立鼓掌长达18分钟的优厚待遇,不仅创下今年威尼斯影展目前为止最长的鼓掌时间,也让其一举斩获金狮奖最高奖。


影片触及了安乐死这一极具争议性的现代命题,或是一个离我们很远的话题,这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意为幸福地死亡, 截至目前,全世界只有荷兰,比利时,瑞士,卢森堡,加拿大,新西兰和西班牙等七个国家承认安乐死合法,而瑞士是唯一可以给外国人执行安乐死的国家,而离影视行业最近的一次,则是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在2022年9月选择在瑞士安乐死结束自己自由的一生。
影片剧情概括为英格丽和玛莎年轻时是好朋友,她们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她们渐行渐远。失联多年后,她们重新开始了联系。面对未曾在镜头中出现的纽约景观,阿莫多瓦也变得保守了起来,他在这大都会闹中取静,几乎全片都建立在室内空间和正反打对白,从开始英格丽的签售场景到玛莎的病房, 阿莫多瓦最大化剔除了城市存在的必要,让天际线和玻璃幕墙以一种近似于游戏似的近未来背景板存在,这种干净的,减法电影式的创作模式近乎是影片的创作基调。 而回到室内空间不但是让阿莫多瓦重回市内情绪色彩表达的舒适区,也是对影片中患癌的玛莎内心对平静的呼唤。


正如前文所说,影片像一部精妙的文学小品,阿莫多瓦在自己的自传《最后的梦》里面“一本蹩脚的小说”中谈到“在大多數例子中,劇本同名小說是一種將原作的成功延續下去的策略,我相信由劇本改編而成的小說會有一定的讀者群。事實上,我很高興這會有一定的受眾。” 诚如其在书中所言,影片的文学性近乎常伴其中,不管是三次乔伊斯在《死者》结尾中对于雪的点睛式总结,还是高信息量的对白和玛莎呓语般的复诵,都为影片的常规叙事赋予了一丝神圣感。



但影片并非传统文学电影那样纯粹而全面,而是以留白为主,简单的回忆段落并没有用于解释二人情感的绵长,而是全然聚焦于玛莎的内心挣扎和旧日瓜葛, 这段回忆的拍法酷似《甘草披萨》中的美国场景,轻巧得有些脱节,但好在篇幅不长。这也导致玛莎在吐露自己安乐死和隔壁房间的心愿之后,因为友谊铺陈的欠缺,让这一关系蒙上了一层朦胧的“道德绑架”的意味,但在两位影后和优秀的文本配合下,让玛莎的家庭危机和自身的挣扎外化于表演之中,朱利安摩尔在影片中更像是一种倾听者的存在,其表演空间更像是一种戏剧式的独角戏存在,不管是第一次发现门关后误解的崩溃,还是出走后回来类似滨口龙介式的雷霆万钧,两位影后互补式的表演为这场小品作了最佳情绪注脚。


蒂尔达贡献了如同“幽灵肖像”般的表演,其一人分饰母亲女儿的行为,让这种降灵式的表演完全契合于影片幽灵般的文学风格,也让其和女儿注定无法和解的悲剧被无限放大, 正如影片结局在色温变化下交替的雪景,这一浪漫主义的,非自然的奇观,也在诠释着影像与文字配合下独特的感染力。这一次这可能不是阿莫多瓦最好的视听和主题外化,但或许是其最恰到好的文学外化,这一次,他不是自传中蹩脚的小说家,而是能用影像之魔力掌握文字视听之情绪的魔术师。


然而影片的缺点也很明显,存在感过强的配乐渲染反倒是破坏了蒂尔达其内在的神性, 阿莫多瓦超然的死亡哲学在这种奇怪的、类似沙马兰式的类型片配乐中被粗暴打断,这种悬疑式的配乐渲染的过分,反倒让环境声中空灵的死亡陪衬荡然无存。还有突兀的中产环保情节和战后创伤的闲笔,或是地域和时代的局限性,限制了这部分的作者化表达,但这种不“阿莫多瓦式”的突兀,诚然打破了影片其自成一派的风格,但除去这些技术上微小的问题,更惊喜的是,我们看到了阿莫多瓦在《平行母亲》之后,关于室内对话戏拍摄的更为娴熟,而拒绝和解,或者是其对自己过去影片的另一种解构和尝试,而这,也或是其理解的美式亲情的表达。


阿莫多瓦笔下的两个人物也是如此,本片也是其初次尝试英语创作,当他脱离作为母语的西语舒适区之后,他镜头下的一切似乎更加隐忍了起来。 喧嚣聒噪的NYC城市景观,在缓慢的英文对白中被不断柔化,以至于除了那极具辨识度的室内装潢和人物高饱和的穿搭,你几乎认不出来这是一部阿莫多瓦式的电影。往日存在于《吾栖之肤》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中的复杂命题和直给的叙事模式在这里完全不见,只是在温吞保守中娓娓道来,或许《痛苦与荣耀》《平行母亲》和本片可作为其暮年回顾的一种创作综合,而后两者建立相对与《痛苦与荣耀》的许些积极,对于死亡更为静默的表达,或是其受后疫情时代影响的佐证,这种影响伴随着许些东方的禅意,伴随着其对文学、对美式价值观和语言的个人认同,更伴随着其游离温吞的创作态度,结合这些,阿莫多瓦可能是受年龄影响最大的大师。


视觉 | 大橘
编审 | 阿让、大橘


择校 | 备考 | 报名 | 咨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