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世界音乐
音乐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我们拥抱生活的良伴。什么是世界音乐?它应该是一种大地的语言,它像种子一样深沉到泥土里,发芽生长,它在美的边沿揭开另一个崭新世界。在这里,我们做有养分的内容分享,做大自然里谦卑的孩子,听音乐,看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  ·  明日开售,抢五折!中央歌剧院歌剧瑰宝音乐会之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世界音乐

别再说 “我非常喜欢音乐,可是我不懂”

世界音乐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1-14 11:32

正文


所幸现在听音乐比过去多了很多方式,通过收音机、留声机,可以听到更多美好的音乐,更不要说电视和电影了。几乎每个人都会接触到音乐。正如我的一个朋友所说的,实际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听不懂”而不是听不到音乐。


我常常会夸大正确理解音乐所遇到的困难。我们这些音乐家通常会碰到一些老实人,他们总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表达,“我非常喜欢音乐,可是我对音乐一窍不通”。剧作家和小说家的朋友中,却很少听到有人说“我对戏剧和小说一无所知”。我很怀疑这些在音乐面前谦虚的人,是否对其他艺术也那么谦虚,往好听里说,他们没什么理由对欣赏音乐做谦虚状。如果你对音乐的反应能力感到自卑,那么最好打消这些念头,这些所谓的感觉每每是毫无根据的。


在你们了解什么是音乐之前,自然没有理由对自己的音乐能力感到沮丧。关于什么是音乐才能,音乐才能由什么构成,社会上流行不少奇谈怪论。经常听人说起“某个人听了一场音乐会,回家以后就能在钢琴上把这些曲调悉数演奏一遍”,以此证明这个人有音乐才能。单凭这个事实的确能说明此人具备一定的音乐才能,但我们下面将要讨论的音乐的敏感性问题却无法以此为凭。善于模仿的人还不能算是演员,对音乐有很强模仿力的人也不一定意味着音乐才能很出色。另外一种看法认为,绝对音高的辨别力是音乐才能的标志。当你听到一个音符时能把它辨认出来,有时候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当然不能借此证明你是一个懂音乐的人。


然而对具有高度潜在理解力的听众有一个起码的要求:当他听到一个旋律时,必须能把它识别出来。如果有“乐盲”说法的话,那就指他不具备辨识曲调的能力。我对这样的人只能表示同情,却也爱莫能助。这就像色盲无法当画家一样。把握一个特定的旋律不是指会唱出来,而是当有人弹奏它的时候你能听出来。如果在几分钟内听到几个不同的旋律之后还能听出来,你就拿到了进一步理解音乐的钥匙。


光聆听音乐还不够,还必须能把特定时刻听到的音乐与在不久前刚刚听到的和即将听到的音乐联系起来。换句话说,音乐是一种时间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像一本小说,只是小说里描写的事情比较容易记住,因为小说叙述了实际发生的事情,而且人们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回忆这些情节。从本质上说,音乐所描述的“事情”比较抽象,要像阅读小说那样把它们在想象中聚集在一起并非易事。在音乐中取代情节地位的一般是旋律,所以你必须要认出它来。旋律通常是听众的向导,如果一开始你就听不清也记不住一个旋律,接下来又不能始终追随它的行踪,你就没必要继续听下去了。因为你不过是模模糊糊感觉到音乐的存在而已。可是能辨识出一个曲调,则意味着你知道正在听的曲子是其中哪个部分,而且有可能知道接下来会听到什么。这样的方法才是明智的,也是理解音乐唯一的必要条件。


某些观点乐于强调听众的实际音乐体验,他们说,用手指在钢琴上弹奏《老黑奴》比读十几本书更能接近音乐的秘密。当然,用手指触碰一下钢琴,甚至具有中等的钢琴演奏水平都对理解音乐有益无害。但如果将它作为音乐的入门手段,我持怀疑态度。尽管许多钢琴家用了一辈子的时光去弹奏名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也仍略嫌肤浅。至于那些做音乐普及工作的人,一上来就用天花乱坠的故事和叙述性的标题来解释音乐,继而在名曲的主题上加些歪曲的顺口溜作为结束,这对解决听众的问题过于小儿科了。


在更好地理解音乐方面,没有一个作曲家相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告诉听众,音乐中实际上存在着什么,个中的道理何在。至于剩下的事情就交给听众好了。


本文经独家授权摘录自

《如何听懂音乐》

作者: [美]艾伦·科普兰 
出版社: 百花文艺出版社
原作名: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
译者: 
曹利群 


欢迎加入世界音乐公众号兴趣小组:iworldmusic

记得留言“世界音乐”,不然每天加的人太多啦,

我们希望在人群之中一眼看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