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mbiz.qpic.cn/mmbiz_gif/MrYf0ae8alzTKIZZvdaSzFZC9bnicA2OrwOqKvTmicDPZsgzgiad2tgfr4QNpk15J6kGZyRicJSDGGVmBX0XfsDr9g/640?wx_fmt=gif)
说到清末铜元(后称铜币)的铸造,绕不开两个历史人物:张之洞和李鸿章。
光绪十二年(1886),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了解决社会上的钱荒问题,向清政府奏请成立广东造币厂。第二年四月,获得清政府允可的张之洞与英国伯明翰造币厂签订合同,订购造币机器,并于广州择地建厂。广东造币厂光绪十三年(1887)七月兴工,十五年(1889)二月落成,四月廿六日开制机造制钱。至此,广东造币厂拥有机器90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币厂之一。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WlGVicSUV9pWiczBINuBXWLjF56Iz73Kba3ZbibNOwAwkY31u9wEyUEibLk4ITJbNGjmqfldhpV3KiaWvC8PiccVDD8Q/640?wx_fmt=jpeg)
张之洞是广东造币厂的缔造者
虽然广东造币厂在光绪十五年(1889)就开始机器制币,但是铸造的还是光绪通宝、光绪重宝这样的旧式“制钱”,至于开始铸造铜元已是11年后的事情了,那时的两广总督已经由张之洞换成了李鸿章。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WlGVicSUV9pWiczBINuBXWLjF56Iz73Kba8rdAlTUk9dnfEgibH3FpKxIsYhjsQ2BKEDsHTxyce9l1gsbvEKcrWMA/640?wx_fmt=jpeg)
李鸿章铸造了中国最早的铜币
由于铸造“制钱”亏损严重,张之洞离开广东后,造币厂一直时造时停。钱荒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反而越演越烈,导致银贱钱贵,物价剧增。此时,香港政府趁机大量制造铜币输往广东,牟取利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广总督李鸿章决定模仿香港铜币,以机器制造自己的铜元。现在很多人认为李鸿章最早铸造的铜币就是下面这枚“广东仙币”!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WlGVicSUV9pWiczBINuBXWLjF56Iz73Kbanm8A8yKvIVSbQt8LzgicdbDYHSEpBCfViaz2ulwEXmicpG4c5mgaRvkSA/640?wx_fmt=jpeg)
广东仙币在《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中排名第二,编号KT.02
明明币面中心印制着“光绪元宝”,为什么又被称为“仙币”?
原来是因为钱币背面的一句英文“ONE CENT”,也就是一分的意思,CENT在广东、香港等地音译成“仙”,就这样,这些清末早期的铜币被称作了“仙币”。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这枚“仙币” 虽然是清末最早流通的铜币,但并不是大清铜币的NO1,大清第一铜币另有其币,叫做“广东半仙”!对,就是下图这枚!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WlGVicSUV9pWiczBINuBXWLjF56Iz73KbaE6Zzic7hUiaAE52mhvmkSLwOyYquHyOLptfRKx1wP6NicbohOjoEGuIHg/640?wx_fmt=jpeg)
广东半仙在《中国机制铜元目录》中排名第一,编号KT.01
这枚半仙实在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据说存世量不超过3枚,最初见于1944年上海泉币学会146次例会,并在学会的《泉币》杂志上发布,由杨成祺先生提供。之后几十年来偶有文献偶有提到,但都未见实物,据说有1枚流入澳门某藏家手中。“广东半仙”只是试铸品,至于为什么没有流通起来,原因很简单,用两百枚铜钱换银元一枚显然没有广东仙币“每百枚换一圆”来得更为划算。
因为仙币铜重二百钱就可换银七钱二分,这个性价比要远远超过过去千枚“制钱”铜重一千钱换银一两的行情,使得造币变得有利可图。导致了后来全省各地争先设厂,大肆制币,成为中国古代造币史上一道奇观,给后世的收藏者带来了无穷的话题和别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