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观三农
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村杂志社主办。最新政策、权威解读、实用信息、独家观点。本号已获互联网新闻信息采编发布服务许可。投稿:[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微观三农  ·  首次突破1.4万亿斤,再获丰收! ·  2 天前  
微观三农  ·  牛盾:国际化的渔业多功能性③ ·  3 天前  
微观三农  ·  发展绿色种养循环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观三农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集中供统筹管 实现“好水自由”

微观三农  · 公众号  · 农业  · 2024-12-14 13:00

正文

“自来水喝着干净、用着方便,从挑扁担到拧龙头,蓄水桶‘下岗’,老百姓的好日子‘上线’咯!”在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王家镇方山村,坐下聊吃水,村党支部书记张学智来了谈兴。“这幸福之水来之不易啊。”说话间,他总会不自觉地端起水杯,喝上几口。解渴,曾是这个村庄多年来的夙愿。
方山村,一个藏在青山深处的脱贫村,平均海拔720米,山高坡陡,有水难存,雨天水浑,旱天水缺。过去咋喝水?爬坡上坎四处寻!在脱贫攻坚期间,全村装上了自来水管、机械水表,肩挑背驮、缺水盼水的历史终于翻篇。但当时由于村里负责管水,因此有时供水断断续续。脱贫摘帽后,村子在政府帮扶下,全面更换入户管网、智能水表,改由水厂统一管理,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放心水。“国家出钱,我们老百姓也要出力,乡亲们积极性很高,拿着钢钎、锄镐、簸箕,帮忙挖沟埋管。”张学智回忆道。

近几年,昭化区农村供水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方山村”们纷纷解了渴,实现“好水自由”。

“昭化区地处秦巴山区,全区12个镇,农村人口尤其是脱贫人口多散居在山岭沟壑间,海拔落差大,水资源分布不均,脱贫后仍面临较大供水压力。”四川省农业农村厅脱贫成果巩固处一级调研员蔡广兵介绍,省里印发了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专项工作方案,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坚决兜牢饮水安全底线,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我们探索形成了山区农村供水‘3135’昭化模式,区、镇、村三级书记抓供水、一个平台管到底、三大基础强保障、五同标准惠民生。”昭化区副区长任斌亮出了“成绩单”,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2020年的92.3%提升至97.59%,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7.59个百分点,21.16万农村居民基本实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跃升。

如何供好水——从“单村独户”到“区域集中”,三大基础保障农村供水规模化

由于建设成本低、周期短,过去常通过挖小水窖、建小水厂等方式,以村或户为单位,进行小型集中或分散式供水,解决了人口分散、偏远以及高海拔山村的喝水问题。

然而这类早期建成的供水工程普遍供水规模小、建设标准低、设施配套不足,随着时间推移,短板日益显露:水源无保障、水质不稳定、水压三天两头“闹脾气”……时常是这村刚修好,那村又坏了,钱花了不少,但饮水问题依旧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是立足现状、小打小闹,还是着眼长远、加大投入?是零敲碎打、修修补补,还是整合资源、规模推进?

创新发展思路,昭化区果断在“大”字上做文章。

“我们以建设‘大水源、大水厂、大水网’为发展理念,大力推进集中供水规模化,因地制宜解决分散住户的饮水安全问题,确保不落一户一人。”昭化区水利局局长罗武林告诉记者。

车出县城,山路盘桓上升,不知拐了多少弯,就在记者感叹“蜀道难”时,一块写着“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标志牌赫然入目——位于王家镇新华村的新华水库到了。

“新华水库是农村饮用水的水源地,依靠自然降雨蓄水,容量达137万立方米。”罗武林介绍道。

如何确保源头“好水”来?水源地保护是“第一道防线”。“我们通过安排专人巡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切实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昭化区水利局副局长商友浩指向前方一个路灯状的设备,示意记者走近。“你看,这是为了及时掌握保护区情况安装的监控,只要发现有人靠近水库,就会进行语音提示。”

“这里是饮用水水源保护地,请您尽快离开。”话音刚落,记者一行就被监控系统“劝退”了。

“莫看现在是一库碧水,前两年干旱少雨,这里蓄的水几乎见了底。”退到远处,罗武林向记者透露。“但老百姓喝水是得到了保证的。”水源缺水,用水却不受影响,这是为何?
答案就在位于磨滩镇桂花村的工农水库中。工农水库早期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容量约1300万立方米。2021年,气象预警当地未来有持续干旱的可能。“我们紧急启动了由工农水库到新华水库的备用水源提水工程,安装取水浮船、输水管线,倒排工期,终于把时间‘抢’出来了。”商友浩笑着说,“效果立竿见影,还好打了提前量!”备用水源于2022年启用,2022—2023年夏季,广元遭遇了60多年一遇的极端高温干旱天气,水却能源源不断地从工农水库补给至新华水库,满足了周边群众的饮水需求。
据了解,昭化区依托工农、紫云、大寨3座中型水库,新华、团结、八一等32座小型水库,以及嘉陵江等优质水源,坚持一用一备、互为调剂,采取双水源供水模式,为农村供水上了“双保险”。

有了大水源保障,昭化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建设大水厂、联通大水网。即建设千吨万人以上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实施集中供水工程联网、并网、联调联供;压减小型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

通过新(改、扩)建集中供水工程,配套输配水管网6580公里,昭化区形成了以新华、团结、八一、胜利、高峰、梅岭关等八大规模化水厂为龙头,辐射30多座小型供水站点,覆盖全区12个镇、126个村的农村供水体系。同时,实现新华、团结、胜利、高峰、梅岭关水厂覆盖的5大供水片区互联互通,水源互补。

如今,在昭化区,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由2020年的67%提高至83.74%。汩汩清水顺着供水管网穿山越岭、奔流入户,一张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供水安全网正逐渐织密。

如何管好水——从“九龙治水”到“全域统筹”,一个平台实现运行管护专业化

饮水思源,更要思“远”。如果说,完善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搭建了保障饮水安全的“四梁八柱”,那良好的工程管理则是确保工程布局稳固的“黏合剂”。引来好水只是第一步,管好、护好水,才能真正让好水长流,让群众长久受益。

“过去,农村供水由各镇、村、社自行管理,专业化管护程度较低,导致一些供水工程建成后只能低标准运行,常出现维修不及时、供水不稳定等问题,给村民用水带来了不便。”昭化区水利局水利股干部李操表示。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昭化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导、区水利局主管的国有水务平台公司——广元市诚智水务有限责任公司。将全区35座重要水源库、八大水厂作为资产注入公司,由该平台公司统一负责全区农村供水工程的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维修服务,实现从“多头多层管水”向“统一直管到户”、粗放式管理到专业化管理模式的转变。“一龙治水”由此拉开序幕。
走进位于新华村的新华水厂,偌大的空间,只听得到低沉的机器声和哗哗的流水声,却看不见一个人影。
“员工都在中控室呢!”诚智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忠元快步走来,向记者介绍起情况:“我们八大水厂均使用了智能化监控系统,水厂的所有制水设施都能远程操作,从进厂水到出厂水,水质色度、浊度、pH值等指标可以全程在线监测。”
随着工作人员轻点鼠标,新华水厂中控室的巨幅显示屏上,一组组数据不断跳跃闪烁,制水设备运行情况、水质状况、供水主管网压力、末端用水量等信息一目了然,实时更新。 

新华水厂智能化监控系统

“智能系统就像是水厂的‘大脑’,为农村供水管理提供了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安全性支撑。”新华水厂厂长李勇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如果出厂水水质不达标,系统会自动关停出水闸,保证了水质合格率;主管网出现问题会及时报警,为故障查找提供精准位置,缩短了管道抢修时间;设备根据监测用水量进行生产,实现制水量与用水量精确匹配,提升了供水保障率……

除了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公司还按照供水片区,成立了八只供水抢修队伍,八大水厂各有一只。水厂厂长担任抢修队组长,其余几位组员均为水厂员工,主要负责水厂设备检查、主供水管网日常巡查和维修管理。

“不同于城市供水,农村供水点多面广,铺设支线长,有些管线周边数公里无人居住,‘跑冒滴漏’不易发现,管理难度大。”李勇紧接着举了个例子,“从新华水厂开车出发到最末端的用户家,至少要一个半小时,如果发生故障,靠我们赶过去检修太耽误时间了。”

到村民家的“最后一米”,如何管理?

“我们通过聘请专业的村级管水员,强化末端‘最后一米’供水服务,实现了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一体化’管理。”杨忠元介绍,公司聘用当地懂业务、有技术、能吃苦的村民,实行一人包一村或一人包多村的方式,主要负责与公司承包协议规定范围内的村级管网巡查、维修和管养维护工作。

“我管的4个村都建了微信群,平时有啥问题他们就在群里说,我很快就能到场处理,保证大家吃水。”在太公镇太公岭村,村级管水员张仕锦说,24小时待命是他的工作常态,只要老百姓有需要,哪怕大雨滂沱,也要立即出动。

有人管,还要“管长久”。水费收缴是供水工程良性运营的“牛鼻子”,为提高水费收缴率,公司为全区5万余农村用水户安装了智能水表,比传统机械水表计量更精准,并实行一户一表收费到户。

目前,全区管网水损率低于15%,水费收缴率达100%,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达762万元,实现供水保障和经营效益“双提升”。

如何用好水——从“饮水工程”到“民心工程”,五同标准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

涓涓水流关乎民生大动脉。“为了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真正建成‘民心工程’,我们构建了城乡‘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供水保障标准,着力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让农村居民用上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优质、平价、安心水。”罗武林表示。

商友浩向记者介绍了“五同标准”:昭化区利用江河、湖库并联互补,形成城乡同一水源;建立水源、水厂、用户之间互联互通、智慧管理的城乡同一水网;坚持农村与城市供水同标,达到了从“喝上水”到“喝好水”的城乡同一水质;围绕“城乡同水同价”目标,建立生活用水惠民补助机制;平台公司提供与城市同样的用水便民服务,全面处理用水诉求。

对于农户来说,能够最直观感受到的供水成效,往往体现在水质、水价和服务。

“‘原料’来到水厂后,就要开始深加工,生产‘产品’了,其中制水设备和制水工艺至关重要。”杨忠元告诉记者,新华水厂于2022年进行扩建,购置了一套一体化净水设备,相较于传统设备,其制水工艺更加先进,有效提升了水质和制水能力。

在位于太公岭村的高峰水厂,有了超滤膜技术的加持,“合格水”实现华丽转身,跃变为“优质水”。“应用超滤膜技术后,水厂过滤工艺更加精细,智能监控系统显示,目前出厂水浊度只有0.08NTU,已经远超生活饮用水1NTU的标准了。”高峰水厂厂长吴涛介绍道。

水质净化处理不断升级,定期的水质“体检”也持续加力。

“饮水安全关系千家万户,我们每天都要检查水质、做记录,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新华水厂水质检测实验室,检测员欧菊英身着白衣,手拿试管,正在化验出厂水质。记者翻开一旁的出厂水常规检测项目记录表,显示有9项检测指标,检测结果、检测人员、审核人等信息均有详细记录。

“目前,全区已形成水厂日检、区疾控中心抽检的农村供水水质检测体系,农村供水水质合格率由2020年的80%提升至90.6%。” 广元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赵小兵补充道。

“山区供水一般需要多级提水,高昂的电费增加了供水成本,导致农村水价居高不下。”据商友浩回忆,位于较高海拔的太公镇,在水价最高的时候,每吨要7.2元。

为了解决村民用水贵的问题,昭化区将全区农村水价统一至3元每吨,供水成本高于此标准的,其差额部分由区财政对公司全额补贴,累计补贴金额达1300余万元,减轻了公司压力和农民负担。

赵小兵表示,这种方式让三方得益,群众得了实惠,喝上了便宜水;公司得了发展,实现良好运营;政府得了民心,花“小钱”办了大事。

在完善供水保障服务体系上,平台公司开通了24小时“不打烊”热线服务电话,分片区派单,快速解决供水问题。此外,昭化区还探索拓宽线上服务,通过手机即可自助缴费。农村群众不仅喝“放心水”、缴“明白费”,还实现了指尖上的便捷。
农村供水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要我说啊,现在吃水就是这个。”在方山村,当记者问起家里用水情况时,77岁的脱贫户王万林激动地竖起了大拇指,脸上笑容洋溢,一口白牙格外亮眼,“现在安了水管,一开龙头水就流出来了,3块钱一方水,好便宜嘛!”

“以前水不卫生价格还高,现在水质变好了,价格反而低了。”太公镇的王振平欣喜地说,他感觉生活质量“有了一次质的飞跃”,喝上了干净水、便宜水,让他幸福感爆棚。

“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从“面的覆盖”迈向“质的提升”,昭化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日益成为“民心工程”,成为农村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来源:中国农村网
作者:罗予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