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区里有一块空地,太阳下山以后,经常有孩子在空地上玩。前两天在那里,我看到这样一幕:
有两个妈妈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妈妈的儿子跑过来抱着妈妈的脖子。妈妈说:“你去跟瑞瑞玩吧,他有遥控小汽车。”
儿子不撒手:“不要,我不想玩小汽车。”
妈妈又说:“那你去跟小伟玩飞盘吧,你不是喜欢玩飞盘吗?”
儿子还是不去,又是玩妈妈的头发、又是拽妈妈的耳朵。
妈妈把儿子从身上拉下来:“你看,那两个小朋友在挖沙子,去挖沙子吧。”
儿子又开始拨弄妈妈的衣服:“我不喜欢玩沙子。”
妈妈彻底不耐烦了:“你自己闹着要出来玩,又什么都不想玩,那你出来干嘛?别无理取闹了!”
母子俩来回沟通了三四个回合,还是以不愉快收场。
在我看来,这三四个回合的亲子沟通,其实都是无效沟通,因为双方都没有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意思。
儿子真实的意思应该是:“妈妈,离开你玩了这么久,我想你了。我想要你关注我、抱抱我。”或者是:“我在游戏里碰到了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
妈妈真实的意思是:“我正聊天聊到兴头上呢,你别来烦我,我现在不想陪你。”“旁边有人,我忍着不发火,你赶快走吧。”
孩子太小了,他的认知能力还不足以将这些复杂的想法表达出来。但妈妈也没有说出心里话,只是试图用儿子感兴趣的东西把他哄骗开。这时如果妈妈能够说出双方的真实想法,结果会不会更好些呢——
“宝贝,你一个人玩了这么久,想妈妈了,想要妈妈抱抱对吗?”
“妈妈很爱你,但是妈妈现在想和阿姨聊天。妈妈很喜欢和阿姨聊天,我们聊得很开心。”
“妈妈抱你5分钟,然后你自己再玩一会儿。妈妈陪你一天有些累了,也休息一下,好吗?”
我有个朋友,有段时间她女儿做作业很潦草,用各种奖励诱惑都没用,最后她决定说实话:“因为你作业完成得不好,老师总是在家长微信群里点名批评我,我觉得很丢脸。爸妈很忙,没有时间守着你做作业,我们心里很愧疚,又担心。”
她跟我说,
别低估了孩子,没有什么比说实话更容易被孩子接纳了。
你可能会说,我说实话也没用,孩子照样耍无赖。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习惯真实、理性的沟通。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挺容易说假话。因为说假话往往更简单、轻松一些。
像六姥爷以前为了让六六不闹腾,会这样吓唬六六:“你再吵就打雷了!”六六小时候,我不想给六六吃零食,六姥爷会骗六六:“有一只大狗进来把饼干叼走了。”一下子就把六六给唬住了。
在心理学上,有“情绪脑”和“理性脑”的说法。简单来说,我们从外界接受到的信息,有两条通路可以传递给大脑。情绪脑是一条短通路,只能携带少量的信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快”。理性脑则是一条长通路,携带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加工也更为精细,通过这条长通路,大脑会充分、理性的思考和决定。当然,长通路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做反应。
跟孩子说假话的时候,家长是在期望孩子用情绪脑处理信息。长此以往,理性脑这条长通路就渐渐荒芜了。等到将来,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讲道理的时候,却发现,“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讲道理”。
教育并没有“短通路”可走。我从六六小时候,就主张尽可能和她说真话。
“不会因为你吵就打雷,但是姥爷不喜欢你这么大声地唱歌,因为你声音太大姥爷就不能专心看书了。”
“饼干没有被大狗叼走,它在柜子里放着呢。妈妈不让你吃,是因为饼干太甜了,吃太多糖对身体不好。”
孩子当下可能会闹一闹,但是理性脑用得越多,越来越宽敞、通畅,亲子沟通就会越来越简单、有效。
一条路是现在简单将来难,一条路是现在困难将来简单,你选哪一条?
有时我们不和孩子说实话,是担心会伤害孩子。
六六小时候,总是追着比自己大的孩子玩。有一次在游乐场,她想加入两个姐姐的游戏,拿了一块积木去示好,被两个小女孩嫌弃地扔掉了。
六六是一个相对慢热和敏感的孩子,我怕她脆弱的小心灵受伤,赶紧说:“姐姐不喜欢玩积木。”谁知道六六又去找了个海洋球拿给对方,还是被扔掉了。我又说:“姐姐可能心情不太好,所以不想玩。”没想到两个小女孩直接反驳我说:“我们没有心情不好,我们不想和她玩”。
我一看,只能说实话了:“两个姐姐不认识你,又觉得你比较小,所以不想和你玩。这很正常,有时别人会不想和你交朋友,就像你有时也不想跟别人交朋友一样。”
六六当时看起来有点困惑,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交友热情。后来碰到类似的事情,她自己会说:“她不想跟我玩,没关系,我去跟别人玩吧。”
会伤害孩子的,并不是“实情”,而是家长对待实情的态度。保护孩子,并不需要依靠谎言。
特别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
他们需要去理解一件事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去尊重每个人有不同的需求,也需要去体察别人真实的情绪是什么。
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总是扭曲的信息,那么将来他们进入真实的世界,会感到很困惑。
相反,跟孩子说实话,是在帮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理解客观世界,让他们看世界的目光更“清明”,而不是浑浊不解。
家长是不是必须每时每刻都对孩子说实话呢?我觉得并不是,可能很少有家长能做到完全不“骗”孩子。以前我写过一篇《
养孩子,有时候就得“骗”着来
》,有时家长可能会需要用一点“小心机”来对付孩子:比如偶尔情况紧急的时候,像特别急着出门,可能会说妈妈去给你买礼物,但回来时一定要记得给孩子带一个礼物,把“谎言”变成“真话”;比如为了让孩子吃蔬菜,可能会说托马斯小火车也喜欢吃蔬菜,这样它就会长高,然后真的给孩子一个大一号的托马斯,这种“骗”,更像是一种“游戏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