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公众号 观念的后浪
先回忆一下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奢侈品,一起忆苦思甜一下吧。
电力以及电力设施和照明设备,是绝对的奢侈品。我小时候在农村,家里住的是土坯房,靠床的墙壁,母亲用人民日报糊起来。边上放一张坑坑洼洼的桌子,上方吊着一只15瓦的灯泡,红色的W型钨丝忽明忽暗,活像一个鬼。隔壁婶婶家是8瓦的,但她舍不得用,一直用的煤油灯。有次我去她家串门,拽着拉线开关一开一关了好多回合,她气得用笤帚打我。为此我几年都没有理她。
电视机、录音机,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才到俺们农村。晚上到处都黑得像谷歌地图上的朝鲜,姐姐拉着我跑几里地,到一个万元户家里看《乌龙山剿匪记》。时间到了,万元户大款才将电视机上面套的布套子取下来开机。画面动不动就忽闪不止,大款就要么去扭几下电视机旋钮,要么跑到猪圈边转转天线。堂哥是位抽烟喝酒烫头穿喇叭裤的新潮青年,买了一部双卡录音机,我们都去看,小爷耳朵不好,也跑去看。堂哥就把前两个按键一块摁下去,说了句“爷爷你好!”过一会儿把音量调大,他的声音居然就从机器里面传出来了,小爷终于听到了,笑得露出了一口黑牙。平时,他就把声音开到最大,全村人每天都能听见“铁门啊铁窗啊铁锁链”。
电话,没见过。1990年代,我一远房亲戚在国道边开路边店,要装一部电话。托了熟人找到邮电局,邮电局说随后装。催了好多次后,来了两人。饭店嘛,先上菜喝酒,酒量还大得不行,喝醉了屁股一拍,走了,忘了。就这样搞了三次,那两人被感动了,终于给装上了。初装费2650,电话机必须在他们那儿买,别地儿也没卖的。大哥大?别逗了,只在镭射影厅的画面上看见过,死贵,想都不敢想;后面还必须跟一个人给拿着,更是消受不起。
汽车,更没听说过。全县最好的一辆“小卧车”是普桑,是县委书记的座驾。还有几辆绿色帆布篷的北京吉普212。从县里到省城,有两辆班车,一辆红的,一辆蓝的;100多公里路,要跑七八个小时,坏在路上不是你运气不好,而是常态。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
现在我不出这间书房门,看到了两台电脑、两部手机、一部中央空调、一部壁挂空调、一台电视机。我们的父辈若是看到了,必然会批评这孩子怎么这么奢侈!还有一台路由器,他们连见都没见过,更是奢侈。别说这些,一张质量好得会割手的打印纸,写一行字觉得不好看,马上揉了扔垃圾桶;桌上的夹子、回形针、订书机、剪刀、计算器,谁稀罕这些啊,该买就买,坏了直接买新的。他们若是知道了,会大骂我们是败家子。
其实,我们现在使用的一切,在过去都是极少数人才能享用得起的奢侈品。
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因为我们握有消费者主权。
奢侈品是一个相对概念,过去的奢侈品,现在是日常用品。甚至已经被淘汰,送给人人都不要。例如我家里还有一台DVD。经济进步的过程,就是奢侈品不断地变为生活必需品的过程。这个过程,随着资本积累而发生,有了更多资本积累,人们才可以在满足基本生存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级的享受。
富人就是这些奢侈品的“实验小白鼠”,他们率先使用奢侈品,给生产者以反馈和激励。穷人也想使用这些奢侈品,但他们没有多少钱,企业家瞄准了这个机会,在利润动机的驱使下,千方百计压缩成本,推动技术进步,将物美价廉的商品呈现在大多数穷人面前。由于满足了多数人的需求,这样的企业成为大企业。
因此,消费者主权决定了哪些企业做大,哪些企业缩小。大企业之所以大,是因为他们面向大众、而不是少数人而生产。那些能够以最低成本生产、最低价格销售、最会迎合消费者的企业才能赢得大众的青睐,大众的福利也由此得到改善。
市场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稀缺的,用在这里,就用不在那里。消费者通过购买与不购买这种金钱投票行为向生产者发出明确指令,企业家用手中的资本竞买生产要素、雇佣劳动力组织生产。当他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时,会赢得利润,说明资源用到了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上,消费者的福利改善和他的财富增长同时发生。反之,他会亏损甚至退出竞争,财富缩水,资源被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人接手。
因此,消费者主权决定了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什么质量生产。决定了资源如何配置,生产要素投向哪里,每一行业劳动者的工资多寡。它最终决定了财产权的归属和变动,那些最有能力服务消费者的人掌控最多的财产,不能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人只能损失财产甚至破产。
任何一件商品,技术结构和生产过程都无比复杂,是无数人合作的产物。一个人无论如何也生产不出一支铅笔。手机是高科技的结晶,平庸如我甚至无法描述它的技术的复杂程度,然而14亿人现在有移动电话159407万部,普及率为113.9部/百人。为什么我们对代码、程序、芯片、操作系统、摄像头、触感技术、集成电路一无所知,却都用得上手机,而且都能够操作自如?
还是因为消费者主权。消费者成功地让那些最聪明的人为他们服务。于是,那些资本家、天才、高级工程师在一起夜以继日地工作(何止是996),屈尊纡贵地“降低自己的智商”,造出了让文盲也会用的手机。他们如果造不出,“文盲们”才懒得反思自己,反而会将他们淘汰出局,让更高智商的来!
消费者主权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市场经济。没有市场经济,哪家企业大、大多数人需要什么、企业生产什么、谁去干什么工作、怎么干、谁穷谁富,甚至谁聪明谁笨蛋,消费者说了不算,都是掌权者说了算,那就是计划经济。
这世界上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也没有完全的计划经济。管制和干预少一点,就是往市场经济方向的前进,生产者就得看消费者的脸色行事;管制和干预多一些,就是往计划经济的倒退,消费者就多丧失一些主权,就得凡事看生产者的脸色。当我们丧失了生产什么、消费什么、和谁交换的决定权的时候,谈权利,才真正是奢侈品。
所以,谁主张减少管制和干预,谁就是为消费者发声;谁呼吁政府“管一管”,谁就是与消费者为敌,并且把我们当作不会自我选择的弱智。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我们必须要清晰无误地表明:是市场经济增进了消费者的福利,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它不是某个监管机构的功劳。千万不要搞错了方向。
题图:
Felix Vallotton,Le Rayon
上一篇:
历史的姑娘该怎么打扮?
配合京东活动,过两天会有一个采访视频。现在京东
限时半价促销
活动,
只需要
29
,
扫码即可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