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Google、OpenAI、微软和Meta等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态势和战略规划。Google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强调了Google在人工智能赛道上的表现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打造大型新业务和应对监管问题。OpenAI面临转型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的需求,以实现模型的升级和产品的迭代。微软和Meta则在商业化道路上展开探索,寻求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中。整体而言,人工智能竞赛已经进入下半场,大型科技公司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新的变数将来源于生成式模型的实际应用和agents的发展。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Google首席执行官Sundar Pichai强调了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并强调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包括打造大型新业务和应对监管问题等。
关键观点2: OpenAI面临转型的需求,以实现模型的升级和产品的迭代,并强调了商业化的重要性。
其转型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是未来的关键任务之一。
关键观点3: 微软和Meta在商业化道路上展开探索,寻求将AI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例如微软将Copilot与办公套装集成,而Meta则在智能眼镜的开发上推进项目。
关键观点4: 人工智能竞赛已经进入下半场,竞争的格局趋向于稳定。
大型科技公司将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新的变数将来源于生成式模型的实际应用和agents的发展。
正文
「从历史来看,你不需要总是当第一,但你必须得表现好,真正成为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在刚刚过去的 12 月,Google 的首席执行官 Sundar Pichai 在一场内部战略会上表示,「这将会是 2025 年的主题。」这是一场对 Google 上下的「动员会」。根据 CNBC 获得的战略会音频显示,Google 多名高管都参与了这次会议,员工则部分通过远程形式参加。Sundar Pichai 反复敦促员工保持斗志,并强调 2025 年意义重大。Google 首席执行官 Sundar Pichai依靠 Gemini,去年 Google 在整个人工智能赛道表现称得上优秀。尤其是出现了 NotebookLM 这样的现象级产品,不过在 CEO 看来,2025 年将至关重要,而 Google 显然还得追赶。「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刻的紧迫性,并需要作为一家公司加快行动。」Pichai 说,「在 2025 年,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专注于释放这项技术的优势,并解决真正的用户问题。」AI 的激烈竞争进入第三个年头,赛事逐渐走入下半场。并不只有 Google 一家对 2025 年有所规划,几个巨头都有着自己的年度「KPI」。关注 AI 第一新媒体,率先获取 AI 前沿资讯和洞察自从陷入一系列的反垄断官司后,Google 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去年夏天,美国司法部提请法院,要求 Chrome 浏览器业务从 Google 中剥离出去,并针对 Google 的核心广告业务,提起了反垄断诉讼。而作为 Google 安身立命的搜索业务,也受到 OpenAI 和 Perplexity 的冲击。为了应对竞争,Pichai 表示,首要的任务是打造大型新业务,这当中就包括由 AI 驱动的 Gemini 程序。DeepMind 创始人、同时也是 Geimini 的负责人 Demis Hassabis 则表示,Gemini 所支持的产品,要在未来一两年内追求大规模发展。会议上,包括 NotebookLM 在内的几款 C 端产品,都展示了一些产品方面的更新。无独有偶,微软的想法也是继续推进 C 端消费者跟 AI 产品的接触,而且是以一种更冒进的方式。有用户向华尔街日报表示,办公三件套在升级成 Copliot 版的之后,每月的订阅费也悄悄涨价了。在微软把 Copilot 与办公套装集成在一起之后,Copliot 能够帮助用户写电子邮件、总结会议和创建 PowerPoint 幻灯片。Copilot 的高级消费者版本于去年一月份在美国推出,价格为每月 20 美元,此外还需支付 365 个人订阅月费约 7 美元。企业软件的价格则是每人 30 美元。微软近期的财报电话会透露,AI 业务将达到 100 亿美元的全年销售额。集成到 365 当中,是微软能够为 Copliot 找到的最好的「托举」。否则仅凭 Coplit 作为聊天机器人的产品形态,它的应用程序下载量只有 3700 万次,相比之下 ChatGPT 下载量为 4.33 亿,根本不在同一个量级上。然而从表现来看,Copilot 的修改、润色、编写文字方面的功能,不足以和竞品拉开差距。一对比起订阅的费用,性价比相当低。换句话说,微软需要在 2025 年,向用户证明 AI 在办公场景中的价值——不仅仅是小的提升,还要对得起订阅费的价值。生成式 AI 的竞赛已经走进下半场。前两年时,用户还对文本长度、推理能力感到新鲜,而如今,无论哪家厂商模型上下文再扩充多少、响应时间多少毫秒,都很难再让人兴奋起来。毕竟,对于消费者,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说那么多,到底有什么真正有用的地方?这将是 Google 和 Microsoft 致力于在明年回答的核心问题,谁交出好答卷,谁就能为自己在 AI 竞争赛中再下一城。微软和 Google 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们是巨头中的「老一辈」,从上一世代起,积累下庞大产品网络,并一路走到今天。对它们来说,技术的研发和基建到了差不多的时候,要赶紧拉到商业社会里,检验一下实际创收能力。而「年轻辈」的科技新贵,面对的情况不尽相同。比如 Sam Altman 在 2024 年圣诞节时,公开向网友征集想要 OpenAI 在 2025 年实现什么。在 12 月 31 日他公布了一系列关键词:仔细看都是些不咸不淡的关键词,可能对于 OpenAI 来说,2025 年的关键在于转型成为一家真正的公司。在 2024 年时,OpenAI 已经开始做组织性质的转换。曾经它是一个非营利组织,目标是为了实现 AGI。如今,OpenAI 意识到了实现梦想非常费钱,而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的结构,使其在竞争激烈的 AI 市场中放不开手脚。「投资者想要支持我们,但当资本达到一定规模时,我们需要采用传统的股权结构,减少定制化的公司结构。」在最新的官方博文中,OpenAI 这样表示。模型的升级和产品的迭代,都和 OpenAI 的转型互为表里。只有踏上商业化的道路,才有可能继续技术的研发和突破;反过来,研发也需要公司作为实体吸纳更多资金。这将是 OpenAI 的 2025 年使命,正如官方博文中所写,「随着我们进入 2025 年,我们不能仅仅是一个实验室和一家初创公司——我们必须成为一家持续发展的公司。」在社交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 Meta,路线则稍有不同。Meta 的优势在于,虽然有历史包袱,但不像微软和 Google 那么重。而对比仍在转型的 OpenAI,Meta 作为商业实体已经稳定运营着。甚至,它还有点幸运:社交媒体时代的红利过去之后,Meta 赌错了元宇宙,却阴差阳错地实现了技术储备,和芯片制造商合作开发定制芯片,这些都在后来成了训练 Llama 的基础。Llama 是开源的,而其它如 Facebook、Instagram 上的 AI 功能,显然挣不了几个钱,扎克伯格选择了硬件作为道路。去年 9 月,Meta Connect 大会上发布的 Project Orion AR 眼镜,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亮眼选手。三个月后,雷朋和 Meta 合作的智能眼镜也进行了三项重大升级,其中 Meta AI 扮演了重要角色,不仅能够同步「看到」用户正在看的东西,并且能够就画面内容和用户互动。智能眼镜的开发是 Meta 一直在推进的项目,2023 年时就有媒体爆料过「AR/VR 路线图」,高端产品代号为 Orion,预计 2024 年内测,并于 2027 年推出。同时,Meta 已经在训练 Llama4,模型和眼镜之间更深度的融合,是可以预见的。尽管各有道路,但有一件事是被所有人都视为未来的:agent。Sam Altman 的清单上,agent 仅次于 AGI;Gemini 推出了 Project Astra;Meta 有 Shazam;Copilot 本身就是微软冲着 agent 形态做的;随着明年春季在欧洲市场的开放,苹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 也将迎来更多用户。进入下半场后,竞争的格局趋向于稳定。大型科技公司会继续占据主导地位,毕竟这场比赛太烧钱。新的变数将会来源于生成式模型的实际应用以及 agents,它们都意味着 AI 要为现实世界提供动力,变得更加可靠,提供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