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将概念看成是人类学的成果,就像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它是我们在世界中形成认知的结果。
——郝亚洲
文 / 郝亚洲
有的概念死了,有的概念活着。
有的概念在两年之内让人耳熟能详,追捧者无数,但是破产也只在一瞬之间。有的概念循序渐进,从被外界质疑到被引入到商学院课堂成为经典,经历了生长到繁荣的生命期。
一个全新的概念势必走过假设、被验证、修改、继续前行的过程,不同的是,有的企业在被验证阶段因为管理或者经营的问题,遭遇了不测,有的企业与之相反,正在逐步向战略目标靠近。起起落落,此消彼长。于是,作为名词的概念成为了这个时代被争议最多的标靶。
我更愿意将概念看成是人类学的成果,就像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它是我们在世界中形成认知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生活在概念中。凑巧的是,这是一个概念无比丰富的时代,因为作为知识组成部分的概念随着知识从原本高度封闭的金字塔走了出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概念的提出者,没有谁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更没有谁可以依仗自己管理学教授的身份去指摘那些身体力行,并勇于将自己提出的概念成功实践的企业家们。
如果指摘制造概念者是“走火入魔”的话,那么指摘者更像是一个对传统概念解释权死抱着不撒手的自怜自艾者。
以上这几段话,有感于肖知兴教授的《管理的诱惑与陷阱之“叶公好龙”》。就像一位朋友说的,“作为著名管理学者对管理概念抱有如此情绪化的敌视很让人震惊!概念是知识的一部分,醉心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有责任有良心有担当的企业家对社会的积极贡献。要承认,不是每个企业家都能提出概念。现在这个时代和过去有很大不同,知识和概念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我认为评判一个管理概念应该有三个维度:历史的、企业本体的和组织内个体的。所谓历史的,是指传统管理,是一个时间概念。传统包含了经典,它奠基了某一个时代的底层管理逻辑。但这个逻辑并非不可改变,一如层级制度的底层是信任度的缺失,这是机器本身的逻辑决定的。但是,网络却在消解这样的逻辑。
所谓企业本体的,是一个相对时间而言的静态概念,就像跑步机上的人。他是一个人,但其适应跑步机履带转速的能力则各不相同,跑步机就是时间。企业长久以来形成的独特的文化、战略机制、组织话术组成了了企业本身,它有适应时代的独特方法。如果肖教授在不了解一家企业,甚至没有调研的前提下,就对其独特性作出抹杀,我觉得无论如何不是一个著名管理学者的风范。
所谓组织内个体的,我更倾向于将其对标在企业家层面。“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家”,不管美国历史学教授拉里.施威卡特的这个论断是否正确,但我相信有其合理性一面,即企业终究是人的企业。企业家的直觉、学习能力和修正力决定了企业的基因。企业家需要站在历史的裂缝眺望,同时对趋势做出把握,并能根据自己的实践用符合这个企业已然形成的话语体系将其表述出来。说白了,概念的最先提出并非是给外部人看的,而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内部指导。
我也深入调研过很多企业,也参与过不少高层内部战略会议,我相信肖教授类似的经历更多,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概念本身的一个功能就是组织内部成员的沟通桥梁。
您大可以质疑某国内著名家电企业创始人的概念制造过于频繁,那么您是否知道这些概念本身的内在逻辑呢?又是否知道这些内在关联度极高的概念是如何引导这个国内著名家电企业成为国内传统企业转型样板的呢?
如果上述三个维度彼此之间配合默契的话,我相信由此引导出的好的结果是最有说服力的。今年4月份,这家公司发布了2017年一季度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9.7%,居白电行业之首。实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51%。我不知道这样的业绩会有什么问题?须知,这已经是这家国内著名家电企业连续第八年蝉联全球最大白电厂商,在其转型的起步阶段,也就是最艰难的阶段,它都没有掉到过第二名的位置。
那么,您用“走火入魔”这样极具攻击性的词到底指向的是哪里呢?这位企业家在抢国内管理学者的饭碗了吗?这位企业家的概念把企业带跑偏了吗?
我长期跟踪研究这位企业家,私下也有很多交流。我知道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和学界交流的人。他有30年的创业心路,有管理全球最大白电厂商的经验,有极为丰富的学识,他可以将这些融会贯通并根据时代的走向提出自己的管理主张。关键是这些主张不但是有效的,而且在学界引发了不少共鸣。这些到底有什么问题呢?
机器逻辑可以被网络逻辑消解,经典管理理论为什么就不能被新理论取代呢?仅从这家国内著名家电企业来看,从概念的演化到实现路径,再到结果,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闭环的逻辑,何来“走火入魔”呢?
如果将必然到来的趋势也抹杀的话,我不知道像肖教授这样的学者会认为什么是对的。起码,我认为抱残守缺是不可取的。
我敬重肖教授的学识。在10几年前刚入行时,就读到了肖教授的著作,讲真,如醍醐灌顶。为此,我去中欧专门拜访了您。时至今日,我依然是一名小学生。但我有一点可以肯定,我比您更了解这家国内著名家电厂商,因为我已经深入跟踪研究了5年,我对这位企业家的访谈累计达几十个小时。
人人都可以评论,但对于著名管理学者而言,不可以过于情绪化。毕竟您不是一般人儿。
概念说得好和坏,都可以做到天下谁人不识君。同样,意气似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可以做到。说实话,我眼中的这位企业家不需要这些,难道您需要?
本文转自“海尔路1号转型笔记”(ID: haierbiji)
作者 / 郝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