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
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人生是一场巨大的后知后觉 ·  6 天前  
新华社  ·  尹锡悦,被弹劾了! ·  6 天前  
人民日报  ·  学霸情侣,双双直博!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

一封几行字的举报信,挖出90多个贪腐者!现实中的检察院反贪是这样的

人民日报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4-14 17:01

正文

  从一封寥寥几行字的匿名举报信,挖出90多个腐败分子;反侦查能力很强的公安局长,也被巧妙攻破心理防线……

       

  从大学毕业到退休,杨磊(化名)在检察院工作了一辈子,在这位老检察官口中,反贪工作既拼智力,也要拼勇气。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呈现了检察官查办贪腐案件的惊心动魄。那么,现实中,检察院反贪局的检察官们是怎么办案的呢?我们来听听杨磊讲述这些幕后故事。


△《人民的名义》剧照


举报的问题不具体

“侯亮平”们没法查案


  《人民的名义》其实说的就是检察院侦查职务犯罪的职能。查这类案件当然首先要有线索。我们的线索来源之一就是群众举报。浙江省检察系统1988年成立举报中心,当时还专门公布了一部电话号码。那时的举报主要是来电、来信、上门,后来才有邮箱网络举报这些。


  接到举报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审查:举报是否属于检察院管辖范围。按照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犯罪的,才是检察系统的管辖范围。如果不构成犯罪,就不归我们管辖。比如说受贿,最早时2000元是起点,后来是5000元。不到这个标准,即便举报属实,也是要转给纪委的,因为这属于违纪。接下来就看反映的是什么问题,必须具体,比如有些人反映某官员贪污腐败,但没有具体事实,只有笼统指责,这就没办法去查。


  如电视剧中光明峰项目,蔡成功举报那个副行长,能说清楚自己送了多少钱、分几次、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户名等等,这样去银行一查,很快就查到。这就比较具体。


一封匿名信

牵出90多个腐败分子


  不过这是常规的,有时候,有些线索可能没这么清楚,但依然是有价值的,具有可查性。


  很多年前,浙南有个市的检察院收到一份匿名举报信,说一个学校管基建的领导在一个项目中受贿2000元。因为数额较小,当时可以不查。但办案检察官很敏锐,他们发现,虽然这个举报牵涉到的工程很小,但这个领导在位五六年,经手了很多工程,应该不会只有这么点。


  他们分析,基建当中受贿是有特点的,拿钱的人不会只拿一个包工头的钱,送钱的人也不会只给一个人送钱。包工头有很多项目,今天是这个单位,明天是那个单位的,如果送,肯定都会送。检察官就找到这个工程的承包商,一查,他给这个学校的领导的确只送了2000元,但他给其他很多人也送了。


  就这样,一个行贿人牵出多个受贿人,又从多个受贿人牵出更多的行贿人……凭那封短短的举报信,那个检察院查了一年,最终查出90多个腐败分子。


  所以相当一部分是案牵案牵出来的。这就是我们行内说的串案。我接触过很多反贪局长,他们办案子都不会死盯着一个案子,而是抓串案,挖出萝卜带出泥。有一个市的反贪局长,每年就只摸一条线,一个系统下去,就是七八个案子。


讯问嫌疑人

就是一场心理攻防战


  讯问嫌疑人就是一场心理战,要讲技巧,不能傻乎乎地直接问。这个时候,对方知道我们手上有一定的证据,但他不知道是什么证据。所以双方就是互相试探,想摸对方的底细。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嫌疑人一笔笔交代,猜哪件事出了问题,猜了一晚上。我们掌握的这件他没猜着,但说出了一堆我们不掌握的。


  说实话,我见过那么多案子,真正咬住不说的也有,但不多。人一旦进了那个审讯环境,他的心理就变了。


  有一个公安局的局长,搞过十几年刑事侦查,反侦查能力很强,你问的套路他都知道。但一旦被关进去,人马上变了,心理崩溃,你不来问他,他都要见检察官,就是为了将来减轻刑罚。特别是行贿的人,送钱的时候都说,砍了我的头都不说。但进来一两天就坦白,人都是先考虑自己的。


△《人民的名义》剧照


有人用地下室专藏字画

有人半间屋子都是烟酒


  浙江这边,搜查时家里放现金的不多,很多是存折、存单。藏的地方也是五花八门,沙发套里、水管里、墙里面、家具夹层里都有,不过这些都是嫌疑人坦白后才搜出来的,一般也不会去拆墙拆沙发。


  除了存放钱,不少人是收字画、古玩、首饰、烟酒等。我知道有个公安局长受贿,搜查时,有个地下室,专门存放字画。还有一个受贿的市长,家里有间房子,大半间放的都是名贵烟酒。


  检察机关搜查或者带人的时候都会避开嫌疑人未成年的孩子,还出现过因孩子高考,等考试结束后再带人的情况。


  因为反贪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内部的保密制度也很严格,不是你管的不会对你说,不该问的也不问。记得有一次,我去反贪局长的办公室,他正和三四个人交代事情,应该是在办重大案件,看到我进来立刻就不说话了,我也立即回避,这就是规矩。举报中心对举报信的管理也很严,举报信谁能看,都有规定,要登记的。


  做检察工作被人威胁很常见,不能指望被监督者还能感谢我们,这点我们都有心理准备。


老检察官眼中的《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热播,对此,这位老检察官有自己的看法。“毕竟是文艺作品,需要做些戏剧化处理。”他举例说,电视剧中反贪局长陈海因为掌握了关键线索,被人打击报复出车祸,这么恶性的灭口事件在现实中不是说没有,但极其罕见。“反贪工作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官员,和公安机关查处刑事案件的对象不一样,后者更鱼龙混杂,而前者更多的是政治舞台上的明争暗斗,不会这么张扬。”


  佐证这一点的还有对公安厅长祁同伟的刻画,“知道陈岩石和沙瑞金的关系后去对方家里干活,显得太过幼稚。虽然官场中靠吹牛拍马上位者不少,但能当上公安厅长,本身肯定也有能力,一味矮化他就不够客观。现实中,很多贪官工作能力一点都不差,真实塑造这样具有两面性的人物形象才有意义。”


  “电视剧是文艺作品,本质上是虚构的,其人物形象是不同原型的糅合,是在现实基础上再升华创造的。我们不能和现实一一对照,也不能‘对号入座’。”


  尺度大也是观众给这部剧贴的最热门标签之一。不少人因此大呼过瘾。在这位老检察官看来,它的反腐力度是不是的确很大呢?


  “首先,它写到省委常委这一级别的政治斗争,据说后面还有更大的反面人物,从这个角度看,和以往相比,的确尺度大。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反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既然现实反腐的力度大了,电视剧的尺度加大也顺理成章。”这位老检察官认为,他不赞成把“尺度大”作为影视剧的标签。“不是贪官的级别越高,尺度越大,电视剧就越好,而应该把精力放在对人物的刻画上。塑造生动的人物典型,包括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才是电视剧的主要追求目标。不要把‘尺度大’当作噱头。”



来源:钱江晚报(ID:qianjiangwanbao),记者吴朝香;综合人民网(ID:people_rmw)

本期编辑:田丰、蒋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推荐文章
央视新闻  ·  人生是一场巨大的后知后觉
6 天前
新华社  ·  尹锡悦,被弹劾了!
6 天前
人民日报  ·  学霸情侣,双双直博!
6 天前
孤读先生  ·  微信聊天中最low的行为。
7 年前
早安晚安心语  ·  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别人践踏
7 年前
爆笑gif图  ·  妹子,你屁股后面。。。
7 年前
人力资源心理学  ·  马蓉拒绝离婚:为了钱,谈感情有个P用!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