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何怀宏
“善良天使”
天平决定性地摆向善的一边
平克书名所说我们本性中的“善良天使”(better angels)的说法来自林肯,人性中与之对立的因素他则称之为“心魔”。在中国的历史语汇中相应地有一个或更平实的说法,即孟子所言人性中的“善端”以及“恶端”。在人的本性中,同时存在着向善和向恶的两个源头或两种可能性。所谓“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争议其实常常是争论这两种可能性哪一个更大一些,或者说讨论的范围主要是面对哪一个领域。
相信人性中的“善端”或“向善心”超过“恶端”或“向恶心”的,或许可以将此作为一个证明:甚至作恶要想有效都不得不常常假冒为“善”——一种个人的伪善或群体的 假“善”,而善永远不必假冒为恶。而我喜欢用的一个比喻是:哪怕人类向善的可能性只是稍稍超过向恶的可能性一点(better同时也是bigger),那么就像两边放着善恶两种砝码的天平一样,最终天平还是会决定性地摆向善的一边。人类这一暴力减少的历史大趋势,或许就是这一天平迄今摆向了善的一边的最好证明。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作者:[美]斯蒂芬·平克
译者:安雯
版本: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年7月
人类在进入文明、进入现代社会以后,已经在其他一些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比如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预期寿命的普遍提高、文化和信息的广泛交流和传播、高科技成果的全民共享等等,但最重要的进步还是今天这个世界的确变得比以前更和平了,人们比以前更安全了。
虽然还是有恐怖活动,有局部暴力,但死伤的人数其实已经远不能和大规模战争和凶杀、酷刑频繁的年代相比,包括一般人也基本不是生活在生命受威胁的日常恐惧之中。甚至许多仍然存在的恐怖事件之所以引起震惊,骇人听闻,也是反映行使暴力者更绝望了,而这种暴力行为其实也是更稀少了,想想就在不远的过去,还时有一连串的屠城,有士兵普遍提着首级论功行赏,而那时还没有今天舆论和新闻的震惊和谴责,所以说,更重要的是人们心态的调整,对暴力的拒斥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的心态,有些残暴行为已经成为人们不假思索就将拒绝的禁忌。
人类暴力的减少是全方位的,是范围在世界上不断扩大和程度不断加强,它涉及从家庭、社会到国家、国际的各个方面:家庭暴力的受谴;学校和父母对孩子体罚的大幅减少;社会凶杀等暴力案件的大幅降低;内乱等各种武装冲突的减少;国际大规模的战争几乎绝迹。它在近代有一个明显的下降曲线,尤其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有一个陡降。
道德的力量
世界不是完全“弱肉强食”
我们现在的确是生活在一个总体最和平的时代里,死于人为暴力的人数最少。这是人类迄今取得的最伟大的生存进步,也是道德的进步。由此我们也的确要改变我们的一些过时的重要认知,比如说,认为历史只能用强力和暴力说话,看谁的拳头最硬、武力最强。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时候可能确实如此,但最近却发生了一些意义深远的变化。还有比如认为大国崛起都必须通过战争,以及“国强必霸”,但这看来已是不再适用的历史经验,是“陈旧的逻辑”。有悠久海盗传统的北欧诸国早在近代就转型为商业贸易为主的国家并持续繁荣,当代统一了的强大德国也没有再对他国和世界构成任何军事上的威胁。
这是一幅表现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画作。攻占巴士底狱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的开端,在这场大革命中有25万人直接丧命。
平克在指出“人类暴力减少”这一趋势方面的确是很成功的,在我看来,很难否认他用大量事实和数据支撑的这一结论。对“暴力为什么减少”的问题上,他也做了相当仔细的分析,虽然涉及原因的问题本身就是更复杂的,探讨因果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其他学者还可以从多方面补充和探讨。而我比较关注的是,在这一暴力减少的过程中,道德有没有起作用?或者说起了什么作用?还有它是怎样和其他因素配合起作用的?乃至一种高调但却虚假的“道德”是否还起了相反的作用?
我深信道德一直都在起作用,包括在过去的历史上也是起了作用的。如若不然,世界就会是一个完全弱肉强食的世界,人类也许都不会延续至今了。道德初始的确主要是通过良知、观念和舆论这些比较“柔软的手段”起作用。它总是会通过人们的恻隐之心,通过较开明的人们,包括知识分子所造成的舆论,有时是通过有些掌握权力者的内心起了作用,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渗透和凝结到制度之中,从而即便在古代,也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柔化和削弱残忍,并一次次将一些社会从濒于死亡中解救出来。但很遗憾的是,在近代之前,道德一直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运动,也没有形成持续强有力的约束强权、从而也约束战争的制度。
而近代以来出现的两次和平主义的浪潮,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第二次浪潮表明:人道思想和权利观念的宣传和普及、社会运动的压力,使强势一方乃至拥有强权者也发生了观念和行为的改变。而如果说占有强得多的实力和武力的一方主动采取措施来减少和消除暴力,那么,这也一定是内在的道德精神力量起了作用。
道德理性
暴力的减少归根结底是,
人性中善端对恶端的胜利
平克分析了四个减少暴力的“天使”:移情(empathy)、自制、道德感、理性。我想人的道德能力或可以更恰当地归纳为三种:第一是道德理性,首先是学会以普遍平等、即从所有人能够和我互换的观点来看问题,当然,这个“普遍”的范围是必须不断扩展的,它必须扩展到所有“理性的存在”,扩展到所有人才是真正意义的理性的普遍。
第二是道德情感,即同情、怜悯、恻隐之心,这实际是我们道德行为的最初推动力,即道德的源头或发端。第三是道德意志,或者说一种能够按照道德原则或规范行动的能力,由于这些规范主要是否定的禁令,也可以说这种行动力主要是一种自制力。所有这三个方面,即道德的知、情、意的三个方面,可以统称为我们的道德能力。
借助于上述分析,在我看来,对暴力的遏止之所以在近代以来取得最大的进步,首先和关键的是人们的道德理性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不再局限于某一狭隘群体之中,而是开始从普遍平等的观点看待全人类,这就带来关怀所有人的“人道主义的进步”和尊重所有人的“权利的进步”。其次,随着社会流动性的扩大,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大量人道主义文学艺术作品的涌现,人们的道德感情——同情之心也大大地增强和扩展了。最后,法治的加强、国际组织的出现也从制度方面加强和提升了人们的道德自制力。而所有这三方面的道德因素又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暴力的减少归根结底是人性中善端对恶端的胜利。无论如何,暴力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减少了,退缩了,而这种暴力的退步正是人类良知的进步,是人类道德的进步。而且,今天所形成的对于战争、暴力的广泛否定,乃至对某些残暴行为构成了一些普遍禁忌,也说明达成一些基本的道德共识并不是不可能的,而是有可能的。
暴力迷思
这本书对中国来说适得其时
我认为平克这本书的翻译出版对中国来说是适得其时的,因为他不仅抓住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看到了人类一个最重要的进步,给人们以信心;而且,它还可以让我们据此观察我们社会的隐忧,观察我们社会最迫切的问题。
中国最近七十年也同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虽然前期还有政治运动的动荡,但总的说这七十年大致保证了国境之内的和平,而近年尤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中国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隐患,甚至有时会让人觉得存在着世界上最广泛的观念隐患。上面谈到中国历史上反对暴力、重视生命的思想源远流长,但中国历史上也一直还有另一种轻贱生命、崇尚暴力和权谋的思想流行。
电视剧《三国》剧照。学者刘再复认为,名著《三国演义》崇尚暴力。
刘再复的《双典批判》指出,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两本《三国演义》和《水浒》,就是相当崇尚暴力和阴谋权诈的。由于长期等级社会的缘故,下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益得不到明确的法律保障,加上工业革命之前生产力提升有限,而中国人又重视多子多福,以及历史上的外部环境是尚武的游牧部落,在某些人口大量增加,天灾人祸、内乱外患并行的情况下,生命就会在人们眼里变得相当的低贱,造成大量的生灵涂炭,人口锐减。
而在中国进入近代之后,我们又常常深陷在一种从社会达尔文主义到斗争哲学的迷思之中,好斗、好战的思想一直没有得到认真彻底的清理。许多人还在相信把全民、甚至妇女、儿童也卷入进来的“总体战”的“伟力”,有的知识分子也在试图重新论证它的正当性。心中有阴影的人看到世界上到处都是阴谋;心中有敌意的人也觉得世界上到处都是敌人。而过度渲染战争危机反而有可能带来战争危机。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还不时浮现出暴戾之气,在网络上也能够发现许多人们对暴力和强悍的崇拜,对酷刑死刑的迷恋。这些观念的确许多还是停留在口头上,还主要是在民间流行,但如果那一天它们变成一种压制性的主流舆论,变成一种甚至能够绑架政治权力的“政治正确”,那就是真正危险的了。
平克的这本书的确是一本可以改变我们对历史的认知的书,一本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道德的书,一本促使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的书。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世界的历史,改变一种过于好斗、甚至觉得外敌环伺的认知;我们也需要重新改造我们的道德,改变过去陈义过高、理想过甚的“道德”。我们也需要继续推进,努力解除人类其他方面的苦难,但解除和防范来自暴力的苦难总是应当放在更优先的位置。因为的确有过这样的理论:把其他的所谓“隐性暴力”、“微观暴力”说得更为根本,更为优先,甚至有人认为为了消除这些借喻的“暴力”而可以使用真实的暴力,乃至必须通过真实的暴力。我这里想再次强调的是,尽量减少和消除对身体的暴力戕害永远是第一位的。道德,以止杀为第一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