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法)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著
顾淑馨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冷暴力》是法国临床精神学者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建立在大量心理治疗案例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所谓“冷暴力”,即“精神虐待”,指无需通过现实中的肢体暴力,而是靠日复一日地对某一特定对象贬低、羞辱、嘲讽、排挤,而造成心理创伤。这本书从夫妻、家庭和职场中常见的精神虐待的现象入手,剖析了施虐者和受虐者之间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以及双方建立施虐和受虐关系的过程,揭示了精神虐待行为的后果,并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方式、行动指导和心理对抗手段。在伊里戈扬看来,精神虐待的实质是权力的展现,是施虐者通过控制和摧毁受虐者的生活,满足自恋的欲求。无论是亲子关系、配偶关系,还是职场和学校,只要有权力上的差别存在,就可能会产生冷暴力。
“在打击别人的有利形象上,人类的想象力是没有止境的。”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学会辨别精神虐待的存在,认清施虐者的行为模式,从而积极调节受虐者的心态,更好地面对自我与世界。《冷暴力》一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绝佳的向导。(本期推荐人/张畅)
本书作者
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
医学博士,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治疗师、被害人学专家,曾在巴黎第五大学任客座教授,专攻精神暴力行为,主要研究职场上的精神虐待。她曾数次作为嘉宾出现在法国的电视节目上,并积极推动法国针对职场和家庭内部精神暴力的立法进程。
精彩书摘
夫妻间的精神虐待常因为被大事化小为单纯的强弱势问题而受到否定或疏忽。精神分析简化这种现象的方式是把伴侣当作共犯,甚至要伴侣为自己的受虐负责。这等于否定了这种支配关系中的掌控空间,而它足以导致受虐者无力反击、无法自卫,也否定了精神虐待中存在着暴力的事实,并会对受虐者造成深远的心理伤害。精神虐待的手法十分细腻,不着痕迹,旁观者容易将其解读为两人之间单纯的冲突或“打情骂俏”,实际上那是企图在精神上甚至肉体上毁掉另一个人,而这种暴力的企图有时的确会得逞。
下面讲述几对处于精神虐待不同阶段的夫妇的故事。每个案例的时间长短不一,原因在于精神虐待会经历数月甚至数年的酝酿。随着虐待关系的演变,受虐者要先学习记下受虐的过程,接着学习如何自我防卫以及搜集证据。
当发现“所爱的人”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太过依赖彼此的关系,精神虐待的冲动便会升起。 亲密的另一半受虐会严重,因为太过亲密可能使施虐者感到恐惧。自恋者掌控伴侣是为了压抑对方,同时也会因为害怕伴侣太靠近自己而将其制服。为维持对伴侣的全盘掌控,一定得把对方锁在依赖或独占的关系里,这让身陷疑惑和内疚的伴侣无法反抗。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伴侣必须安分,且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伴侣有自己的想法,以免察觉到自己正在受虐。美国犯罪小说家、《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的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在接受法国媒体访问时曾这么说:“有时,吸引我们或是我们爱的人是很难给我们新想法的,他们如同橡胶制的绝缘体。” 自恋的施虐者令伴侣处于阴晴不定、无所适从的情境中,借以施展掌控力,让伴侣动弹不得。把伴侣圈在固定的范围内并保持安全距离,可以避免被自己害怕的关系绑住。他通过压抑和制服伴侣,迫使对方屈从于“他人的控制”,那正是他自己恐惧且不计一切代价要回避的。在正常相处的情侣之间,即便有掌控的元素存在,也应该是能对恋情产生正强化作用的。有些案例中,一方企图压迫另一方,借以巩固自己的主宰地位。然而以自恋的施虐者为主导的情侣或夫妇,其关系可能会是致命的,因为言语攻击和暗中伤人已成为惯例,且有系统。
精神虐待的关系必须要有过于忍让的伴侣才能发展下去,精神分析师常将这种忍让解读为伴侣可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某些好处,而这基本上是一种不自觉的自作自受。后面的章节会讨论到,这只是部分的解读,因为大多数案例的受虐者过去都没有自我惩罚的倾向,之后也不曾出现。这种不完整的分析是很危险的,它会加深忍让一方的罪恶感,完全无助于寻找出路、逃脱受束缚的环境。 过度忍让的源头多半出于对家庭的忠诚,也包括重蹈父母的覆辙,或是顺从地扮演配合对方自恋的牺牲型角色等。(摘自《冷暴力》)
有时·亲子共读论坛就在今天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