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是之
笔耕不辍,这里将分享我关于经济学、教育、成长等方面的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物道  ·  爱折腾的人,最爱生活 ·  7 小时前  
LADYMAX  ·  ​突发 | Dior社交账号被黑客盗号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是之

吴思:我想重新解释历史

张是之  · 公众号  ·  · 2021-02-07 23:37

正文



我想重新解释历史
文:网摘  编: 李强

几年前,有出版社把他的采访整理成了合集,以《我想重新解释历史》为名出版了。

有人说黄仁宇的历史是把水烧到了80℃,而吴思老师这本书则把历史这盆水烧到了100℃。

接下来,李强好书伴读为您详细介绍一下吴思老师写作的故事。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杀了后宫所有的嫔妃,逃到煤山,把自己的生命结束在了一颗歪脖子树上,大明王朝就此覆灭。

明朝覆亡之原因,流传种种解释。乾隆爷说的直接:「明之亡,非亡于流寇,亡于神宗之荒唐...」;嘉庆持类似看法:「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

明神宗,亦即万历皇帝。就连历史学家黄仁宇,分析明史,也找到明神宗头上。他选择万历年间发端,写了本轰动一时的历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

吴思老师读了四遍《万历十五年》。

开始就是感觉写的好,说到了要害,但要害是啥,说不清。黄仁宇也绕来绕去、想说明白却没有说明白。所以他对黄仁宇的历史分析也不满意。

用吴思自己的形容,黄仁宇把水烧到了九十多度,但差一把火没到沸点。 这一把火,吴思自己找到了,就是「潜规则」的历史观察角度。

在传统体制下,要想有所作为,除了要应付表面的「明规则」外,还要能处理藏在幕后的「潜规则」。

更准确地说,「潜规则」才是笼罩一切的要害。 「潜规则」之下,无论是张居正、海瑞、戚继光,还是万历皇帝,都是失败者。当然,还有末代皇帝崇祯。

为了解决李自成的兵乱,崇祯需要更多的兵将,也就需要更多的粮饷。 在《潜规则》书里,征粮饷的「明规则」是这样的:

多征粮饷→①增加地主负担②不增加百姓负担→多练士兵→打败李自成,实现崇祯的愿望。

可实际上,「明规则」下的「潜规则」却是这样的:

多征粮饷→官员贪污、地主压榨百姓→①朝廷拿不到练兵的钱②百姓更愿意投靠「不纳粮」的闯王→①官兵得不到补充②李自成的军队越来越大→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上吊。

显然,真正起作用的是「潜规则」。


吴思老师吸收、补足了黄仁宇,在戴上「潜规则」这副眼镜后,看到了中国官场及传统的真正奥妙:由于官吏身怀利器,可以合法运用手里的低成本伤害能力,即「合法伤害权」,因此造就了大大小小的潜规则。

2001年,吴思的《潜规则》一书,一经面世,风靡一时,畅销至今。

如今,「潜规则」一词早已深入人心,成了汉语中的日常用词。就此而言,吴思的历史解释,超越了黄仁宇,直达人心:「潜规则」已经成了中国人「日用而不知出处」的当代奇迹。


只是如果要解释历史全貌,解释中国社会全景,那还要从元规则出发,继续考虑更全面的历史解释。

因为,即使暴力决定一切,在对待收益与成本上也有不同算法。是一次性买卖的计算收益成本?还是说长期计算暴力集团的掠夺与生产集团收益之间的平衡?

道理简单,我拥有暴力我说了算,但情形却很复杂,如何掠夺才能利益最大化? 无怪乎,匪可以变为官,从流匪作派变为坐匪,不同匪帮间划分地盘,各自抽税,还保民保生产;

官也可以变为匪,只要短期利益足够。变来变去,存乎一心的,依然在吴思老师提出的元规则支配下的血酬定律框架下。

但是,这样刻画出来的历史,在吴思的思考中,还是不够,还只是历史全豹身上的斑斑点点。

他在书里提过,这样讲到他更宏大的计划: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