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慢性便秘在临床很常见,不仅仅是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小于3次)、大便结燥,还包括肛门坠胀、便意频繁、排便梗阻感、排便不尽感等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及生活压力的增加、社会老龄化等,慢性便秘的发病率更呈上升趋势。
在排除了器质性和代谢性疾病所导致的便秘后,慢性便秘可被分为三个亚型:慢传输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混合型便秘(兼有传输减慢和出口梗阻因素)。在临床上治疗慢性便秘可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1.容积性泻剂和渗透性泻剂
主要用于轻、中毒便秘患者
1)容积性泻剂
代表药物:欧车前、聚卡波非钙、麦麸
药理作用:滞留粪便中的水分,增加粪便含水量和粪便体积起到通便作用
用药建议:用药期间摄入足量的水
2)渗透性泻剂
代表药物:聚乙二醇、乳果糖
药理作用: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21。乳果糖在结肠中可被代谢为乳酸和乙酸,促进生理性细菌的生长,同时这些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有机酸可增加肠腔内渗透压,从而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
用药建议:聚乙二醇严重不良反应罕见,已被国际多项指南和共识意见推荐用于慢性便秘患者的长期治疗。
2.刺激性泻剂
短期、间断使用
代表药物:沙可啶、酚酞、匹克硫酸钠、蒽醌类药物和蓖麻油
药理作用:作用于肠神经系统,可增强肠道动力和刺激肠道分泌。
用药建议:长期使用刺激性泻剂易出现药物依赖、吸收不良和电解质紊乱,还可损害患者的肠神经系统而导致结肠动力减弱,甚至引起结肠黑变病。
3.鸟苷酸环化酶-C(GC-C)激动剂
改善慢性便秘患者的腹痛、便秘等症状
代表药物:利那洛肽
药理作用:利那洛肽为1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可结合和激活肠上皮细胞GC—C受体,使细胞内和细胞外环磷酸鸟苷(cGMP)的浓度显著升高,升高的cGMP激活囊性纤维化跨膜转运调节因子CFTR),增加氯化物和碳酸氢盐的分泌并加速肠道蠕动,部分cGMP被释放进入浆膜层,还可降低肠内痛觉末梢神经的敏感性。
用药建议:利那洛肽主要在胃肠道中代谢,利那洛肽及其代谢产物极少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也不会抑制常见药物转运体和代谢酶,因此几乎不会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或干扰其他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4.高选择性5-羟色胺4(5-HT)受体激动剂
缩短结肠传输时间,增加患者排便次数
代表药物:普芦卡必利、西沙比利
药理作用:是一种高选择性和高亲和力的5-HT。受体激动剂,与肠肌间神经丛5-HT。受体结合后,可增加胆碱能神经递质的释放,刺激结肠产生高幅推进性收缩波,使不伴有肛门直肠功能障碍的便秘患者胃排空、小肠传输和结肠传输加快。
用药建议:普芦卡必利推荐用于常规泻药无法改善便秘症状的患者,当服用普芦卡必利4周仍无疗效时,需重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是否继续服用该药。
5.氯离子通道活化剂
促进肠上皮分泌,增加患者自发排便次数。
代表药物:鲁比前列酮
药理作用:选择性激活位于肠上皮细胞顶膜的2型氯离子通道,促进肠上皮细胞的氯离子分泌入肠腔,肠液分泌增加可疏松粪便,从而加快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减轻排便费力感,缓解排便的总体症状。
6.润滑性泻药
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粪便,使其易于排出
代表药物:油、液状石蜡、多库酯钠
药理作用:软化大便和润滑肠壁的作用,使粪便易于排出,尤其适用于排便障碍型便秘以及粪便干结、粪便嵌塞的老年患者。
7.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可分为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3类。
益生菌:常用于治疗慢性便秘的益生菌主要是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
益生元:益生元是指一类虽不被宿主消化吸收,但可选择性刺激肠道内一种或数种细菌生长繁殖的可发酵食物。
合生元:合生元是同时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制剂。
应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肠道菌群可以部分缓解便秘症状,国外指南和共识意见将其推荐作为慢性便秘患者的治疗选择之一,但具体治疗机制尚不明确。
用药建议:合并使用抗菌药物时最好间隔2个小时。
8.中医药
中药、针灸和按摩推拿对治疗慢性便秘在临床上表现出一定的疗效,但是仍需要大样本和更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TIPs:特殊人群
1.儿童
聚乙二醇是便秘患儿的一线治疗药物,容积性泻药和乳果糖也被证实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2.孕产妇
孕产妇便秘治疗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