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壹
锋芒影视舆情研究智库官方平台之一。“内容+”生态瞭望者,全景呈现国内外电影、电视剧产业传播图景,解码现象级内容产品的指数级估值,重构影视产业跨界连接符号,致力成为影视行业话语空间观察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保险一哥  ·  2025年第3期保险自媒体红人千人榜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深壹

中国式季播剧,先弄清真伪,再讨论成败

深壹  · 公众号  ·  · 2017-07-07 21:23

正文

锋芒智库

品牌立论 | 口碑行销 | 舆情数据 | 策略咨询


文|小鱼(金牌舆情官)


进入暑期档,网剧市场也开始发力,《无证之罪》《白夜追凶》等多部悬疑剧蓄势待发,《我的真芯男友》《栀子花开2017》等收割少女心的爱情剧也赫然在列。这其中,《我女朋友的男朋友2》《刺客列传之龙血玄黄》(实为《刺客列传2》)《无心法师2》等网剧续集也陆续回归。


1

“伪季播剧”泛滥,网台相继沦陷


虽然都在剧名后面加上了数字,但它们可不能一概而论地成为季播剧。严格来说,像《我女朋友的男朋友2》这种只能称作“伪季播剧”。季播剧的概念,是美国电视台激烈竞争下的产物,它采取边拍边播的方式可以将成本降到最低。季播剧通常每周只播放一集,每一季有若干集。季与季之间以相同的人物设置进行串联,并以每季全新的故事推动角色命运的变化。

这种季播模式不仅催生了大批经典美剧,例如播出了10年的《老友记》、播出了6年的《欲望都市》以及仍在继续播出的《生活大爆炸》等,还造就了全世界范围内包括大批中国人在内的美剧迷。而对于大部分中国美剧迷来说,每到新剧集更新之时便守在电脑前翘首以盼,已经成为了某种仪式。

而在中国,“季播”却成为资本操控下的注水剧。明明可以用一季播完的内容,偏要以季播形式放到第二季播出,而且两季间隔时间较短。这样形式的季播剧观众应该很常见。今年的《花间提壶方大厨》《狐狸的夏天》等网剧无一不是拆卸为多季播放,而非正儿八经的季播剧。



网剧成为“伪季播剧”的同时,电视台也不甘示弱地玩起了这一套路。今年4月,爆款剧《大唐荣耀》第二季悄无声息地开播了,没了微博热搜和批量网络宣传加持,这部古装剧的第二季收视率低得可怜。

同样让人感叹还有这种操作的《诛仙青云志》也验证了电视台的“沦陷”。去年11月8日,《诛仙青云志》在湖南卫视播完58集,一个月后,该剧在腾讯视频独播第二季的18集。今年3月初,该剧的第二季被剪辑成24集TV版在北京卫视、安徽卫视以周播剧形式播出。收视率同样很难描述。

这就真的是平台自己的锅,到手的话题和热度,非要用奇葩编排败光,观众也很绝望啊!


2

精品的象征or注水的腹地?


其实,从季播这个概念传入中国,就一直是精品的象征。最早的一批国产季播剧可以追溯到《还珠格格》《青年包青天》等古装电视剧,万人空巷的观剧盛况曾引领一时潮流。但越往后拍,主创阵容越难聚齐。随后,也涌现出了少数“长寿”的季播品牌,如制作播出4季的《爱情公寓》与《屌丝男士》。但题材相对狭窄,主要集中于情景喜剧或者肥皂剧。



值得一提的是,已经制作播出了9季《乡村爱情》,堪称国内少有的季播剧成功案例:从2006年播出至今,该剧不仅塑造了仅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剧情也能恰到好处地融入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不过,自从放到网络平台后,《乡村爱情》也开始有注水之嫌了。

近年来的国产剧也在对季播市场进行新一轮的探索。具体表现却稍欠火候:比如,网剧《心理罪》大火,《心理罪2》却难复第一季辉煌,《欢乐颂》第一季收视与口碑爆表,《欢乐颂2》却遭遇了口碑滑铁卢,拖沓的剧情、崩塌的人物设定、乱入的广告等浇灭了剧迷们酝酿了一年的观剧热情。

虽然未能完成现代精品剧的打造,但至少,以上几部都是实打实的季播剧。而“伪季播剧”却是依靠注水强行拉长剧集时长,以达到分季的目的,离精品相去甚远。

伪季播剧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电视剧“注水”已成行业潜规则。央视索福瑞的一组对比数据显示:2004年一部电视剧的平均集数是24集,到了2016年,增长到每部剧43.5集。电视台购剧的方式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按集数购买,在电视剧价格直线上涨的情况下,拉长集数抬升全剧的购买总价,这样的诱惑自然难以抵挡。


3

季播剧更应在制作与内容上向精品看齐


实际上,正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季播剧的商业模式才更应该沿袭美剧,往精品的路子上迈进。美剧第一季是投入季,要凭借精良的制作在观众和广告商中形成良好印象,打下良好的口碑基础。如果第二季、第三季还能保持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准,就会吸引更多资本的关注,迎来“收获”季。比如,《权利的游戏》开发到第六季时,超强的品质已经成功为商业价值背书,其单集投资成本甚至能达到2000万美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