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真正被重用的却只有四位,五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史上最厉害的乞丐,一生娶了四个寡妇,47岁起 ... ·  3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白沙瓦之战:突厥加兹尼帝国的北印度史诗大捷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1-01-05 08:00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冷炮历史】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公元10世纪前后,中亚腹地的突厥化浪潮已不可逆转。 许多来源各不相同的族群,纷纷出于各自的原因而归到新阵营门下,并随之加入了穆斯林的信仰大家庭。这些人也立刻替代衰落的阿拉伯和波斯势力,对近在咫尺的北印度发起连续袭击。

突厥对东西方世界的扩散路线


尽管期间的波折从未间断,却还是逐步将征服成果不断南移。 发生在1001年的白沙瓦之战,就是他们撬开北印度整体防线的关键性事件。

早期的阿拉伯人 就有从海上攻打北印度


早在公元7-8世纪间,最初的阿拉伯征服者就企图将帝国版图稳固在次大陆北部。 尽管最初的军事行动往往只具备劫掠和惩戒性质,但还是让误打误撞的他们摸索出进入次大陆的两条主要路线。 其一便是沿波斯湾北岸东行, 通过流经信德地区的印度河去往上游。但因为需要穿越茫茫沙漠,不得不用额外的舰队来支撑后勤。加之印度河下游相对贫瘠,便让此类军事冒险很快就得不偿失。

更多阿拉伯征服者 选择从中亚南下印度河上游


第二种路线选择,就是以位于今日阿富汗的吐火罗斯坦为基地。 通过开伯尔山口穿越兴都库什山脉,控制位于印度河上游的犍陀罗与旁遮普。尽管沿途的地理环境同样恶劣,所需花费的储备却相对较小,还能更快进入区域内农牧产出最丰富的地段。但正因如此,本地土著王公的抵抗能力就更加坚挺,让入侵者屡屡遭遇后继乏力的现实困境。

连接兴都库什山南北的 开伯尔山口


所以,当代表波斯文化复兴的阿巴斯王朝掌控帝国,对印度边区的扩张行动就趋于迟缓。 最早建立的西北信德省,开始在本地佛教王公的反扑中逐步萎缩,后来索性因内斗而发展为半独立藩属。接着是发生在呼罗珊、河中与吐火罗斯坦的一系列事变,让再临旁遮普七河流域的机会看似遥遥无期。直到以中亚地区的突厥化军阀势力兴起,穆斯林阵营才终于有机会将目光重新投向印度。

在波斯化的阿巴斯王朝 北印度的穆斯林势力趋于后撤


当然,屡屡遭阿拉伯或波斯人打劫的北印度居民,也不会如木头般坐以待毙。 尤其是那些处于贸易和军事冲突前沿的北方,更有相当的资本进行坚决对抗,从而能利用时间差完成重组。比如早期以喀布尔为都城的沙希亚王朝,就是让北方入侵者都十分忌惮的地头蛇势力。虽然王室可能就来更早南下的原始西突厥分支,却早已为统御印度化后裔而尊奉婆罗门信仰。继而依靠手里保留的较强武力,不断与企图南下的穆斯林新突厥较量。由于后者正忙于河中、呼罗珊等地的权力瓜分,自然对阿富汗山区的险情爱莫能助,让沙希亚人荣升为整个北印度的保护者。

经常反攻到兴都库什山以北的沙希亚王朝军队


到了公元962年,原萨曼王朝的呼罗珊总督阿勒普特勤,因遭受苏丹的猜忌而被迫自立门户。 他率领一批只忠于自己的突厥近卫军,迅速抢占吐火罗斯坦的加兹尼与坎大哈,成为紧挨着印度文化区的新兴穆斯林势力。等到前宗主的权力出现崩塌,又与新来的喀喇-回鹘瓜分了中亚地盘,成功霸占整个阿姆河以南地区。第二代统治者苏布克特勤,则向东驱逐了沙希亚印度人,将控制商路的喀布尔据为己有。但后者的军队也屡屡翻山来袭,使得兴都库什山南北的局势异常混乱。

突厥是伊斯兰在中亚等地扩散的第二波力量


于是,第三代统治者默罕默德-加兹尼,就把南下印度作为自己的主要发展方向。 由于他是靠内战胜利上位,不可避免的触怒到许多小集团利益,便需要用更多资源来收买人心。所以就公然向属下们宣布,自己每年都要去次大陆攻略一番,进而让大部分军事贵族都愿意团结在他周围。恰逢又有北方草原上的塞尔柱部落南下避难,成为增强王朝北部防御的缓冲力量,让加兹尼方面有充足人力和物力进行连续远征。

加兹尼帝国与沙希亚王朝的对峙


公元1001年,超过65000人的加兹尼军队开始南下。 他们轻易通过无人看守的开博尔山口,直扑位于兴都库什山以南的交通重镇白沙瓦。队伍里的绝对核心,是苏丹本人亲自指挥的古拉姆近卫军骑兵。由于默罕默德大力推行波斯式的帝国行省制度,所以有充足财力来供养这些人马具装的突厥军事奴隶。但边境上的众多草场,也为帝国提供了许多保持游牧作风的部落武士。这让此次远征的骑马部队,达到了非常可观的15000人规模。同时,更多被统称为加齐的圣战志愿者,为苏丹贡献了足足50000个轻重步兵。其中不乏阿拉伯或波斯血统的军事殖民者后裔,更多则是散居在众阿富汗山头的部落附庸。

默罕默德-加兹尼的波斯式中央宫廷


由于对加兹尼势力的入侵早有准备,沙希亚的国王查亚帕拉也在白沙瓦部署重兵防御。 他本人很快就从印度河畔的新都城赶来,并在更多援军抵达前拒绝出营交战。直到许多印度血统的本地王公也率领部署赶到,才放心大胆的在城墙外布下战阵。在他麾下,同样不乏弓马娴熟的12000名突厥裔骑手、人马具装的伊朗式重装武士,以及永远被寄予厚望的300头战象。相对较弱的30000步兵,基本全由低阶刹帝利领主提供,且都是依赖少量剑盾或长矛兵掩护的步行射手。但因为只是从属地位,所以战役的胜负始终取决于骑兵对决。

加兹尼军队的古拉姆近卫骑兵和战象


在印度人忙于集结部队时,默罕默德-加兹尼也抓紧时间让部众习惯南方气候。 由于中亚的突厥军队向来重视扎营,大部分士兵都有较安全的休息环境,为即将开始的血战养精蓄锐。

沙希亚军队主力是早年南下的吐火罗和突厥后裔


当年11月27日,突厥人的苏丹决心在凛冬到来前决出胜负,至关重要的白沙瓦战役便就此拉开帷幕。 由于双方都以精锐的重骑兵为核心,所以在布阵方面可能趋于类同。大量的轻骑兵首先被用于彼此骚扰,并尽最大努力阻碍对方的布阵落位。但加兹尼阵营的北方新贵,无疑比分散流落在犍陀罗的游牧后裔们更有实力。

加兹尼军队的军事科技 明显领先于北印度


此外,阿姆河以南的众多定居城邦,也长期处于东西方技术贸易路径的中转站位置,可以制造出优于旁遮普农垦区的铠甲、复合弓、箭头和其他武器。 所以,古拉姆近卫们的全套装备也优于使用前代技术的高阶刹帝利武士。甚至在地方部队的交锋中,北印度人的轻便化倾向也不利于抗击草原来客。加之加兹尼军中的骑手数量本来就更多,自然能在中路和两翼的对抗中都保持优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