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学计算机的
何万青是做数值计算和AI算法应用的工程热物理博士、YOCSEF荣誉AC,曾在国电电力、摩托罗拉、英特尔、360云和华为工作过。尽管他不是学计算机的,但回顾求学生涯,你会发现他在学生时代,就已经显示出大牛的潜质。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博士期间,他就开发出了能实际应用在发电厂的产品。这个产品是国内最早、最成功的产品,不仅论文今天能在网上查到,各个电厂现在也还在使用他开发的产品。由于出类拔萃,何万青很早就“衣食无忧”了——学生期间,他是那届博士中收入最高的。
1999年,何万青带着博士期间开发的产品进入国电电力,开始在北京工作。一段时间后,他跨界来到IT领域——在摩托罗拉做手机DSP软件开发。跨行做IT,在他人眼中或许是充满艰辛的一条路,但在他眼中却显得一切很自然、轻巧。他说:“底层的数学是一样的,只不过今天它是变量,另外一个是已知量而已,然后换来换去。”
虽然摩托罗拉是他IT生涯的第一站,但他在第一站就“开挂”了。误打误撞中,他对“噪声”产生了兴趣,并成功生成人造舒适的背景噪声。而这又让他获得一个专利,成为当时摩托罗拉在技术领域的又一个护城河。
技术大牛往往喜欢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何万青亦是如此,因此他来到了英特尔。在英特尔期间,何万青带出了世界上有名的高性能团队之一,同时他也参与了Xeon Phi和天河2号的优化工作。
对于天河二号,他说这是一段非常紧张、刺激的经历。原因有两点,一个是来自时间期限,错过这个时间后,就赶不上那年的世界第一了;第二个是优化过程中,有各种“疑难杂症”需要面对和协调……经历各种挑战和困难后,他们终于将天河二号推到世界第一。这段坎坷经历之后,“何万青”这个名字后来也出现在美国人写的Xeon Phi异构计算参考书上。
HPC云化是趋势
2017年,何万青来到阿里云。对于为什么来到阿里云,他在访谈中用了四个字来形容——“机缘巧合”。
机缘巧合之下是两方面因素,一是大环境,做云超算的契机已经出现了,云越来越成熟,它让超算普惠成为可能,而这个时候阿里云也需要开发自己的超算产品;其二是个人因素,何万青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浸淫已达11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来到阿里云也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被《光明日报》整版刊出的文章《行百里者半九十:2016中国超算大满贯的转折 》中,何万青透露了更多的认知:
1.正如,超算在硬件上的竞争跨越了一定阶段之后,全世界的技术前沿都开始向高性能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上转折发力。一个全面云化、服务化和人工智能的时代,这才刚刚开启。
2.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的回暖,新的对计算和数据迁移的压力,使得异构混合集群更成为高性能计算的主流架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和量子计算的引进成为新趋势。从计算的角度,当前高性能计算技术的阶段,可以总结为一句话:“计算近乎免费,而数据移动是昂贵的。”
何万青认为接下来的技术趋势是HPC as a Service,“大数据时代深层次的分析需要靠高性能计算,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高性能计算服务上云,将它平民化、普惠所有用户,从而推动中国产业和科研转型,特别是推动中国自己的ISV和软件业走出被盗版和不盈利的怪圈。”
组建团队+产品开发,仅用了半年多时间
在2017年这半年多的时间,何万青不仅快速组建起团队,也把产品——阿里云弹性HPC开发出来,上线并进行公测。上线后,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有几百家用户已经在估测阿里云的HPC了。
快速将超算云化,除了给阿里云带来商业价值之外,在社会不断进步——大量设计、产品和技术都需要集群开发的今天,也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平台,让超算变得更加普惠;与此同时,这也使得国产的超算软件开发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因为教育这件事情,光靠超算自己是没办法承担的,需要云的方式进一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