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宝贝书单
亲子阅读(0-14岁)第一站!专职帮你和孩子筛选好书,过滤烂书。已经提供上百个适合各年龄段孩子的书单。当你不知道给孩子读什么书,请关注这个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政府网  ·  明天查成绩!考研复试攻略→ ·  昨天  
半月谈  ·  揭秘3·15多省联考申论命题的三大趋势 ·  2 天前  
半月谈  ·  品读 | 我喜欢她的人生态度 ·  3 天前  
半月谈  ·  杨靖宇信件被公布!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宝贝书单

小学课本里的诗都在这里,诗美图也美,完美!

宝贝书单  · 公众号  ·  · 2018-04-03 07:08

正文


《课本里的诗》


这是一套 超级全面 的书

涵盖了

新版人教版小学课本的全部古诗

部编本教材的所有新增古诗


2017年9月推行的新课改语文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增加了很多古诗文篇目, 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古诗文。


孩子接触的古诗词非常多,这样有条理,按照学年地将每年所涉及诗词集结成册,实在是太好了!


无论是学前想要帮孩子提前做入学准备,还是小学学习中,按阶段要帮孩子复习,都不用再费时费力去翻书总结了。


更棒的是, 每一首诗后,都附有 语言 简练准确,富有韵律感的精美译文。 古诗中的典故、修辞手法也被融入其中。


译文的翻译者 曾就职于“中国语文第一报”——《语文周报》,语言文字功底深厚,而且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拥有丰富的经验, 既保证了专业性,又考虑了孩子的接纳需求。


《课本里的诗》这套书画风也很美,看一眼就让人感觉到心旷神怡。这么有意境的国画,与诗文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下面仔细说说这套书的精美之处。


与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同步


从2017年9月份开始,全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将逐步统一采用新版本小学教材(也就是部编本),古诗文篇目将大幅增加: 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古诗 ,整体约占课文总数30%。


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 部编本 古诗文数量 增加了许多篇。 而现在市场的很多诗集还是老课本的内容,数量上比新版语文教材要少一些。


这套《课本里的诗》, 完整地收录了这些篇目, 全套五册:


《牧遥》《朝槿》《春望》《暮雨》《落月》,分别对应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


《牧遥》收录了1~2年级的古诗词;

《朝槿》对应3年级;

《春望》对应4年级;

《暮雨》对应5年级;

《落月》对应6年级。



这是《牧遥》的目录,包括了1~2年级课本中的全部古诗词。


不看目录只看这段译文,猜猜这是那首诗呢?



内文深浅对比,学习循序渐进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一次读这首诗,深深地被野草的生命力感染,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后来读到了这首诗后面的四句: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才领悟这首诗是送别诗,芳草萋萋,与友人挥手告别,心中的惜别之情正如绵绵不绝的春草一样,野火也烧不尽。



孩子学古诗也是如此,一开始就给孩子讲解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他们可能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内涵,反而觉得这首诗复杂晦涩。


如果从简单的意境、易理解的诗句开始,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更容易接受,学诗的兴趣更高。


因此,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诗句,很多只截取了一首诗中 最传神、最能点明整首诗主题意境的几句



李白的《子夜吴歌》,小学课本中只选取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两句。


晏殊的《破阵子·春景》,小学课本中只选取了“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两句。


碧苔、黄鹂点出了这首诗的主题,寥寥两句衬托出整首诗的意境。对于孩子来说,这两句诗有趣味还好念,学起来很轻松。





但随着孩子们理解能力、感知能力不断增强,可以补充诗的剩余部分,让他们更完整地理解一首诗的全部意蕴。


考虑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课本中的诗》利用深浅对比,来区分教材中选用的诗句和补充的诗句。 教材中选用的诗文用黑色,增补的部分用浅灰色。


这种完整性的呈现,对家长来说,也不至于凭空看到两句,摸不透其中意味了。

△诗词中深浅对比


这种完整性的呈现,对家长来说,也不至于凭空看到两句,摸不透其中意味了。


古诗文的学习吸收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知识汲取阶段,思维活跃、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和涉猎打下良好基础。


译文准确优美,

托出修辞、阐明典故


古诗中往往包含大量典故,以及对比、夸张、衬托、互文等诸多修辞手法,还有平仄韵律。


如果简单粗暴地将古诗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仅没有帮助孩子理解诗词,反而会影响阅读质量。


市面上有不少古诗文翻译版本,但有些译文直白生硬,语句不连贯;有些译文深奥难懂,孩子读起来很费力。


《课本中的诗》这套书, 每一首诗后的译文, 语言 简练准确,富有韵律感,读来舒畅。


比如王昌龄的这首《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翻译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


书中的译文如下:


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明月、边关依旧,从遥远的关内来这里打仗的战士,却没有几人能回去。如果龙城名将卫青或者“飞将军”李广还在就好了,绝不会让外族入侵的骑兵度过阴山。



这段译文简单准确: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在,征战的战士却永远回不来了。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化用了李广、卫青抗击匈奴的典故。译文翻译为龙城名将卫青、飞将军李广,简明扼要地化解典故,让孩子读得更明白。


古诗中用典的例子很多,这套书的译文中,都用简练的语言将典故阐述清楚。


再比如:


《将至桐城》王士禛

溪路行将尽,初过北峡关。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乡信凭黄耳,归心放白鹇。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


“龙眠图画里,安得一追攀。”这句诗,包含了龙眠居士李公麟在龙眠山隐居的典故,对此,译文中也有提及。



古人作诗讲究平仄,富有韵律感。如果随意翻译为现代汉语,语言中的音韵之美就失掉了。


《课本里的诗》中的译文, 用最美的语言将古诗的意思翻译的淋漓尽致,真正做到" 无障碍阅读 "。阅读这套书的翻译,就像是阅读情节优美的散文,轻松领域古韵之美。


《使至塞上》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两句,书中翻译为:“大漠之上,一缕烟火直直而上;黄河奔涌,托起一轮圆圆的落日。”


译文工整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大漠孤烟的意境渲染得很到位。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书中的译文如下——





译文中使用“簌簌、阵阵、瑟瑟”等叠音词的使用,形成语音上的重叠,读起来音韵和谐、抑扬顿挫之美。


插画与诗词相得益彰


这套书,将课本中的古诗词配上意境优美的水墨画,让孩子在阅读诗歌的同时,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歌时的意境,加深对诗歌的印象与理解。



书中的每一幅插图都是原创水彩手绘,切合当页诗的主题内容,这些插画包含的内容特别丰富。


茅舍村景图——





儿童嬉戏图,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