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学实验室正经历一场静默而深刻的变革,
从流水线转向智慧实验室
。
智慧实验室建设已不再是未来蓝图,这种转变背后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折射出体外诊断企业正在跑马圈地。
最近几年,IVD自动化、智能化理念在医学实验室不断加速
渗透
。
随着智慧实验室的持续建设,传统检验科里操作人员来回奔波的画面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臂在流水线上有序分拣样本,
轨道传输系统无声衔接各模块运行,
智慧大屏实时监控检测结果、试剂用量、实时在线质控等情况。
流水线的持续引入,将检验科TAT时间持续缩短,这对临床诊疗效率提升确实更有帮助。但各大国产流水线厂家,也会面临新的拷问——
能否突破同质化竞争?
智慧化也并非昂贵设备的堆砌,而是需求与技术资源的最优适配。
开放式流水线是否更能提供跨平台整合解决方案?
据各大研报数据整理,截至2023年末,国内TLA流水线存量约为3000条,其中80%以上品牌为罗氏、雅培、贝克曼、西门子、日立在高端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未来预计国内流水线装机量空间在8919~12738条之间;至2030年,国产流水线系统每年带来的生化及免疫试剂产出约为114亿元。
人工智能的介入为IVD企业间智慧实验室建设竞争提供了新的变量。
迈瑞、安图、新产业、亚辉龙、迈克、万泰等头部企业都在积极布局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方向,DeepSeek大语言模型,多家企业更是竞相接入。
政策层面,2024年11月14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印发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的通知》,说明
国家层面也在推动检验科等相关临床科室在AI领域的应用落地。
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DeepSeek大模型已与医院自主研发的“临床实验室智慧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度整合,成功“入职”试点科室。
在检验医学科,模型在血液、尿液、基因检测等领域,能够对数据进行高效筛选和分析,提升疾病关联、病情预测等能力;
在病理科,模型的应用将有望使诊断效率提升20%~30%,质控标准化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
但AI的野心不止于此,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毛颖团队与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程炜、冯建峰团队联合攻关:通过对53,026名成年人的血浆蛋白质组进行大规模分析,构建了一个涵盖1706种人类疾病和性状的血浆蛋白质组图谱。
该研究利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发现了具有潜力的诊断
和
预测生物标志物
,并确定了37种药物再利用机会和26个具有良好安全性的潜在靶点。该研究成果还登上《细胞》杂志2025年开年封面。
值得思考的是,智慧化浪潮下的资源分配问题日益凸显。
当各大三甲医院布局千万级流水线时,县域市场仍然面临检验科建设不足的难题。
区域检验中心的商业模式则为基层检验提供另一种解题思路,通过集约化运营将高端技术下沉基层,从而提升区域内检验结果的均质化。
当下,IVD行业内部博弈也暗流涌动,
体外诊断企业竞相调整战略。
传统IVD厂商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渐成常态,
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华为的算力支持、腾讯的算法开发能力开始渗透到行业。
这预示着检验科将从传统的检验检查为主转向科室效益、效率、质量与科室的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