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软是海绵粉扑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硬还是软(按照专业的说法,就是刚性和柔性),这对高分子材料的设计而言可是个不小的难题。
在分子层面,“刚”体现的是分子形状的固定性,而“柔”则意味着较大的变形空间。“柔性”分子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屈伸变换,这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化学键的可旋转性造成的。
同样是六元环,环己烷在常温下就可以转换三种不同造型,而苯只能勉强在三维空间中产生一点扭曲。相对而言,环己烷显示出较强的柔性,而苯则是较刚性的分子。环己烷图片来源:H. J. Chun et 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6
不过,真实的材料并没有绝对的“刚”或“柔”。一个长链分子既不可能完全固定形状,也不可能完全随意变形。如何把握“变形程度”就成了材料设计的关键。
大多数高分子其实像是三节棍,分子链中有刚性不可弯曲的部分,但也有一些柔软的连接点。而材料整体的软硬,还要看所处的温度。温度较低时,刚性的部分整齐排列,柔性部分也没有什么活动空间,此时的材料比较坚硬,被形象地称为“玻璃态”。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原子振动加剧,柔性部分开始有了移动空间,此时的材料就变得柔软了,但依然保持固态的外貌,这就进入了“高弹态”。这两种状态相互转化的温度就被称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
很多材料的转变温度都要高于室温,也就是说,他们在室温时呈现硬硬的玻璃态。而想要做出柔软的粉扑,就需要那些玻璃化温度更低的材料——比如说橡胶。
橡胶的分子就如同是一串佛珠,整个链条都显得很柔软,常温条件下也可以顺利变形。毫无疑问,它们是制作粉扑的好选择。
一只乳胶手套被液氮冷冻后变成了又脆又硬的模样,这就是从“高弹态”转变为“玻璃态”的例子。橡胶材料的这种转变发生在低温下。原视频来自:Yair Ma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