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中国多是丧偶式婚姻,但其实并不准确,而是同一个中国,同一种单亲式家庭。老公们变成爸爸们之后,统一阵型,扮演了一个在父亲角色上毫无存在感,在丈夫角色上毫无好感,在家庭自我定位上毫无价值感的人。
——智囊导读
文|美亚 授权发布
01
家庭妇女界一年一度的花式撒狗粮节——父亲节就快到了。然而我很快就感受到气氛不对,这届父亲整体不行,以至于我在群里询问父亲节礼物相关事宜时,被认定为落井下石,妇女们群起而攻之。
大家继而声泪控诉,竭尽所能地拼谁家孩爸更渣,更像后爸。
女友1:
有些人,还好意思过父亲节!除了上传,完全不管下载和维护。
8个月的儿子头朝下从沙发栽倒在地板上,嚎啕大哭,一旁的爸爸纹丝不动,眼睛依旧痴迷地盯着手机。问他是不是中风了,他说:摔都摔了,让他待地上缓一缓。
女友2:
幸好孩子像他,要不然我自己都不信这个孩子跟他有半毛钱关系。
女儿早产,每天
哭得对面楼都要报警,
特别难带。我实在扛不住了,让老公带半天睡个午觉。他带着女儿去打麻将创收,四个大男人,烟雾缭绕,女儿直接急性咽炎送到医院抢救。你说他棒不棒?
女友3: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礼物,就是把孩子扔给他一天,让他分不清东南西北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我家爸爸日理万机啊,从来没管过孩子,我实在没空去开家长会,让孩子爸爸去,然后亲爹慌里慌张打电话:出大事了!我们的儿子失踪了!
儿子都上小学了,你去幼儿园能找到吗?
都说中国流行丧偶式婚姻,其实,在还没有孩子的婚姻状态里,老公们
普遍
还没有狗带,双边关系尚处在一个可以谈情说爱、送包包口红、床头肉搏的阶段。
但自从有了孩子,有了所谓爱情的结晶,家庭联盟就急转直下,进入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胶着期,充斥着争吵、冷战、真·肉搏。
所以丧偶式婚姻并不准确,而是同一个中国,同一种
单亲式家庭
。老公们变成爸爸们之后,统一阵型,扮演了一个
在父亲角色上毫无存在感,在丈夫角色上毫无好感,在家庭自我定位上毫无价值感的人。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妮·霍兰德斯说:“
家庭中第一个宝贝的到来,有可能会给夫妻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
为什么我们有了孩子反而变成了仇敌?
你看嘛,大家都是独生子女,谁还不是个娇生惯养的宝宝咋地,突然来了个不明生物,没有使用说明,随时哭天抢地,2小时需要投喂一次,还有数不清的突发情况:
屎尿屁正常不正常?是婴儿急疹还是湿疹?黄疸到底是照灯还是晒太阳?
你急得要撞墙要报警要打120,爸爸淡淡地说:
有什么好急的,老哭是你惯的;生病了听医生的,上网搜太傻;摔一下算什么,不经历磕碰,怎么能长大?
你为了孩子彻夜不眠,蓬头垢面,上个厕所都像树袋熊抱着孩子,腾不出手来脱裤子。那厢要么睡得像狗,要么打游戏玩手机,要么根本早就逃离现场。
如此冷酷无情无理取闹的爸爸,真不如隔壁老王。
然后,事态就朝着分帮结派的方向发展——妈妈和孩子成为一体,爸爸是无用多余的累赘。
妈妈从此主动承担起下一代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甘之如饴,责无旁贷,反正,也没有人能帮上忙啊。
顺理成章,单亲式家庭架构搭建成型并代代相传。
那么,没有资格过父亲节的爸爸们,真的要背这口狗带锅吗?
我们回到开头,来捋一下线索:
十月怀胎、催产素、天然母性、人类宝宝的憨态可掬、自私的基因,都让妈妈对孩子有一种理直气壮的紧张,在孩子出生的头两年,母婴是共生体。
实际上,爸爸们也是有生理变化的。孩子出世后,爸爸的睾酮甚至会削减33%,并产生催产素和叶加压素。这几种看不懂的激素是造物主给爸爸们设置的“爱家护犊大药丸”,能让他对老婆更柔情,更关注家庭。
然而,妈妈们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并没有察觉到在新生儿诞临初期,老公也有跃跃欲试的好奇、笨手笨脚的温柔。
妈妈们同时也觉得:安全第一,怎么能让这么蠢萌的男人带孩子呢?
“爱家护犊大药丸”的效力一过,爸爸们又得不到任何育儿技术的提升,没有体验到育儿的互动乐趣,自然被孤立成狗带状态。
所以,在宝宝出生后,我们要尽快让爸爸融入到苦逼的育儿生活中来。
不要怕孩子别带伤了,都是亲生的,看他良心痛不痛。
不要担心孩子被带病了,负责任地告诉你,狂野放养的孩子身体更强壮。
不要担心孩子学坏了,各种研究表明,和孩子75%为游戏性互动的爸爸,更能给孩子带来健康独立的人格。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老公啊!
有了这份大无畏精神,你还怕爸爸们选择性失聪?婴儿般睡眠?单亲式家庭?
爸爸们也会逐渐从
“爱家护犊大药丸”
的生理变化过渡到心理变化上,对孩子产生责任心和照顾欲。
一个家庭的最终走向和格局构造,取决于“永恒的女性”。
你要学学我,即使没有婴儿般的睡眠,也演技爆棚三秒入睡;你要学学我女友,没事儿就给老公“你看孩子多亲你,都不亲我”的狡黠洗脑;你要学学我某个美粉,一盆冷水浇到怕孩子吵闹不回家睡觉的老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