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第一网贷(ID:p2p001com)
作者 | 易城
的确,自网贷新规限额等政策出台之后,消费金融似乎成为了一时间大家普遍关注的领域,认为这必将是今后网贷界的一块大蛋糕。可大多数人只知道这是一块大蛋糕,却不知其是否真正具有“营养价值”。
就好比最近名噪一时的“嗜血现金贷”,有人可以一夜暴富,有人同样可以堕入深渊。当然,现金贷仅仅是消费金融的一个小分支,绝非仅限于此。因而,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消费金融过去的一些“轶闻”。
2016年3月9日,网爆河南某高校大二学生因无力偿还巨额校园贷债务而选择跳楼自杀的新闻。贷款机构将业务对象瞄准高校学生群体,是看准了学生强烈的消费需求,加之国内高校学生已达千万级,可谓市场前景巨大。
如果本人是贷款机构的老板,我或许也会毫不犹豫地布局校园贷业务。然而仔细想来,这当中贷款方却极大忽略了学生群体的信用资质和还款能力。
大家也知道,借款学生只须提供本人基本信息、学信网信息、父母辅导员等相关人员联系方式,再通过视频认证或者校园面审等程序,便可获得消费贷款,甚至部分校园贷产品仅须线上填写一些简单信息就可轻易通过贷款申请。
而至于贷后催收,基本上是电话催收,告诉学生按期还款,否则打电话给父母或者辅导员。由此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学生:“我真的很想还款,但臣妾做不到啊。”
不堪重负之下,选择了跳楼的凄凉结局。自此,校园贷成为公众热议话题,各方也开始质疑校园贷产品的合理性。一段时间后,满城风雨的校园贷便也逐渐冷清下来。
或许,校园贷事件还仅是因为还款能力而引发的血案,那么裸条贷事件则上升到了道德沦丧的层面。裸条贷的基本对象是年轻女性借款人,她们通过提供一些基本信息再加上手持身份证的裸照,便可获得贷款,如若不还款就公布其裸照,更有甚者还可通过提供性服务来偿还借款。在2016年11月,网上又爆出借贷宝10G不雅照泄露,可谓令人咋舌。
而回到裸条贷产品本身,从其借款需求来说,的确是消费金融的一种;而从其业务模式来说,其更像是一种质押贷款,只是质押物由传统的车房等实物转变为裸照或者说是“道德”。
那么,问题来了,“人性道德”作为质押物真的合适吗?答案显然是不合适,而裸条贷却是真真实实地这样做了,不得不说是一种道德沦丧的行为。
其实,对于现金贷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不管是业务逻辑又抑或是黑幕之类的也都曝光得差不多,更多地也还是在评说现金贷的是非对错。而在此,是将其作为消费金融的一种形式来说的。
讲道理,现行的消费金融注重的是场景化,而现金贷似乎是一种无场景化消费或者广义上说的泛场景化消费,因而还是有一些区别的。但对于现金贷的基本性质监管部门也没有给出明确性质的界定,姑且将其作为消费金融的一种。
或许,更多人关注的是现金贷的暴利,年化竟可达到600%,虽然这是少数情况,但却是十分贴切地揭露了现金贷的实情,只要坏账率不超过50%就能盈利。
当然,盈利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借款人的苦不堪言,不知不觉中息比金高,虽说现金贷平台通过收取管理费的形式规避了高利贷36%的红线。那么,问题来了,如此暴利现金贷是否符合消费金融的理念呢?
这个我们并不急着给出答案,现行国家鼓励消费金融是旨在促进国内居民消费,且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极力打造一种普惠金融的格局。而对于现金贷,借款人因缺乏了消费场景化而直接获取的是现金,由此现金贷的最终目的地可能并非消费,而或许是其他一些不良用途,比如说炒股、赌博之类的。
而且,现金贷其暴利性显然是与普惠金融的理念相左的。简言之,现金贷表面上披着消费金融的外衣,实则阳奉阴违干的不是消费金融的事。由此,大家也就明白了现金贷可能是消费金融的一种“畸变”发展。
从校园贷到裸条贷,再到现金贷,这三者都曾风云一时,却也无一例外让人皆瞠目结舌。校园贷的失败来源于对借款对象群体的选择错误,裸条贷以道德作为质押显然不符合社会伦理,而现金贷则因其暴利与普惠金融的理念相悖。同为消费金融,却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消费金融一步步推向风口浪尖。
那么,怎么样的形式才是健康的消费金融呢?
首先,场景化必然是基础,校园贷和裸条贷还具备基本的消费场景,而现金贷的无场景化或者泛场景化则弱化了这个概念。具体的消费场景可使得消费金融更好地服务于消费,忠实于消费。
其次,则需要注重借款人资质的审核,校园贷不能因为有学生家长和辅导员之类的便忽略借款人的信用资质审核,现金贷也不可仅须填写简单资料便轻易下款,也就是所说的贷前风控。当然这也有赖于个人征信体系的逐步完善。
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不能触碰道德法规的红线,这不仅仅对于消费金融本身来说,对于整个金融生态同样需要遵从这一点。
至于,未来继校园贷、裸条贷和现金贷之后又会出现什么新的产品,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但毋庸置疑的是需要遵从以上三点,消费金融终究还是要服务于消费,这才是它的本质所在。
关于版权:P2P观察分享P2P相关的要闻、干货。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或附上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