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其患病人数基本与主动脉瓣狭窄患病人数相当,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虽然,既往研究已经提示三尖瓣修复术(TTV)术后患者的残余反流程度与患者预后紧密相关。然而,对于三尖瓣残余反流程度的评估,存在三分法(轻度、中度、重度反流)和四分法(轻度、轻中度、中重度、重度反流)两种标准。那么,我们在评估TTV术后残余反流程度时,是应该采用哪种方案,目前没有明确的证据。近期,JACC: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杂志发表了来自国际三尖瓣反流修复术的登记研究( TRILUMINATE试验)的最新结果,探讨了这一话题。
研究者评估了613名严重孤立性功能性三尖瓣反流(TR)患者在TRI-GISTRY中接受三尖瓣瓣环修复术后出院时残余TR严重程度和患者2年随访的生存率,根据残余TR的严重程度使用3级(轻度、中度和重度)或4级分级方案(轻度、轻度至中度、中度至重度和重度)进行评估。
研究结果显示:残余TR为无/轻度的占33%,中度的占52%,重度的占15%。三组患者的2年调整后生存率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85%、70%和44%;限制平均生存时间[RMST]:P=0.0001)。当319名中度残余TR患者进一步细分为轻度至中度(n = 201,33%)和中度至重度(n = 118,19%)时,各组的调整后生存率也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85%、80%、55%和44%;RMST:P = 0.001)。与轻度至中度残余TR患者相比,中度至重度残余TR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降低(P = 0.006)。无/轻度与轻度至中度残余TR患者之间的生存率没有差异(P=0.67),中度至重度与重度残余TR患者之间的生存率也没有差异(P=0.96)。
本研究通过国际注册研究数据发现,三尖瓣修复术后存在轻中度残余反流的患者与中重度残余反流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预后差异。因此,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这些术后患者应该采用颗粒度更高的四分法来评估患者术后三尖瓣的残余反流情况,这样可以更好的区分高危患者,给予积极干预治疗,以减少事件和死亡的发生。
https://www.jacc.org/doi/10.1016/j.jcin.2024.04.023
张毅 MD, PhD, FACC, FESC,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中心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同济大学科管部副部长(挂职)。
兼任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CI执行委员,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成员,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每日毅讯》专栏作者,上海拳击协会理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Lancet 2020(评论性文章)、Nature Aging 2024、Adv Sci 2020、Cardiovas Diabetol 2019、Eur J Intern Med 2024、Hypertension 2011/2021等杂志发表论文,H-index 23,ESI高被引论文1篇,主要工作被2023年欧洲高血压指南引用。曾获中国中医药促进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申请2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