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罗·威尔逊执政期间(1917-1921),位列前五的词为:“战役”(3次)、“美国”(2次)、“政客”(1次)、“罢工”(1次)和“法律”(1次)。威尔逊执政时期,美国处于进步时期的尾声,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普利策奖委员会更多关注了“战役”为议题。同时,民族主义与恐赤病(Red Scare)思想在当时美国社会持续蔓延,引发了一系列的罢工。
20世纪30年代,美国完全进入大萧条时期,经济危机全面爆发。柯立芝总统上台(1923-1929),正值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的前夜,期间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位列前五的词为:“美国”(5次)、“战役”(4次)、“三K党”(3次)、“正义”(3次)、“法律”(3次)。极端种族主义三K党频繁的恐怖活动,促使美国当局关注并反思不断恶化的种族关系,社会各阶层追求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埃默里,2009)。
胡佛执政期间(1929-1933),位列前五的词为:“战役”(6次)、“美国”(4次)、“国际”(4次)、“苏联”(3次),“计划”(3次)。1929年后美国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大萧条来临,胡佛与罗斯福相继登台执政。由胡佛领衔的经济复苏计划引发公众关注,但坚持“个人自由优先于社会平等”(王传兴,2010)、提倡放任主义的胡佛在这方面的改革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持续的经济危机促使美国新闻业,将目光转向“苏联”乃至全球(“国际”)以寻求方法。
罗斯福执政期间(1933-1945),位列前五的词为:“战役”(19次)、“美国”(9次)、“城市”(5次)、“欧洲”(4次)、“劳工”(4次)。此时,席卷全球的经济与政治危机激发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冒险主义情绪(埃默里,2009)。“战役”一词出现高达19次之多,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现状。与二战有关的社论、新闻与漫画一共获得了24项普利策奖。而面临国内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试图积极干预此起彼伏的劳工运动,努力调整劳资关系(刘绪贻,1992)。“劳工”亦成为这一时期普利策委员会重点关注的议题。
战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杜鲁门(1945-1953)总统执政,普利策嘉奖辞中高频词排名前二的依然是“战役”(8次)、“美国”(7次),同时出现了 “总统”(4次)、“苏联”(4次)、“经济”(4次)等其他时期不常出现的关键词。回溯作品可以看到,杜鲁门总统奉行的“杜鲁门主义”甚嚣尘上,引发媒体对苏联以及美苏关系的关注;而战后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再度孕育了自由主义的兴起。嘉奖辞反映了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时期,位列前五的词为:“美国”(14次)、“城市”(7次)、“公众”(6次)、“政府”(6次)、“劳工”(6次),其中“劳工”和“政府”再度成为高频词。考察相关作品,“劳工”、“政府”与“公众”,均体现了新闻业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与监督。而“劳工”一词的多次出现,则极有可能是艾森豪威尔时期频繁的劳工冲突问题(张华、谢曜,1959)引发了委员会对这一问题关注。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社会变革与前苏联关系时期,约翰逊总统(1963-1969)与尼克松总统(1969-1974)先后执政。嘉奖辞反映出普利策奖委员会在这一时期的评审倾向,排在前三的高频词均为“战役”、“美国”、“越南”。这可能是因为,两位总统执政期内美国深陷越站泥潭,饱受公众质疑和媒体关注(黄安年,1989)。
福特执政时期(1974-1977),位列前五的词为:“战役”(5次)、“美国”(4次)、“公众”(4次)、“政府”(3次)、“芝加哥”(3次)。福特执政期间,美国从越南撤军,国内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此时“战役”不再指向军事冲突,而多指1972和1976年的两次总统大选。同时,“芝加哥”的多次出现,是因为1976年地方特别调查奖颁发给了《芝加哥论坛报》报道团队关于揭露芝加哥联邦住房计划滥用以及两家私立医院黑幕的系列报道。
卡特执政期间(1977-1981)是美国“由传统转向新政策的过渡期”(黄安年,1989),这一时期美国逐步摆脱越战困境,试图在振兴国民经济、改善国际关系等方面做出努力。普利策新闻奖的嘉奖辞中“战役”一词终于退出高频词之列,取而代之的是“美国”(5次)、“国际”(3次)、“城市”(2次)、“改革”(2次)、“公众”(2次)等。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主要为里根(1981-1989)政府执政。“改革”(11次)首次位列嘉奖辞高频词首位,其次分别是“美国”(9次)、“公众”(7次)、“生活”(6次)和“城市”(5次)。里根时期,美国经济“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家衰退”,里根政府选择以务实、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济“改革”(唐承运、刘锡海,1996)。嘉奖辞体现了普利策新闻奖对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的关注。
1989年至1993年间老布什总统执政阶段,“美国”(6次)、“改革”(5次)、“儿童”(5次)、“政治”(5次)等词出现较多。作为一名“教育总统”,老布什执政阶段推出诸《教育优异法案》、《早期儿童教育与发展法》等法案,《全国教育目标》及《美国2000:教育战略》两部全美重要教育文件。普利策新闻奖对相关问题也抱以了更多关注并获得委员会认可。
克林顿执政期间(1993-2001),位列前五的词为:“美国”(10次)、“城市”(10次)、“改革”(9次)、“产业”(7次)、“社区”(6次)。其中,首次入列的“产业”一词无疑是对克林顿政府系列产业改革与调整的观测。如1999年解释性报道奖深度探讨了亚洲经济危机对美国国内快餐产业的影响。同时,首次入列的“社区”(Community)其指代含义更接近于“社会”,体现了媒体对某些区域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
小布什执政时期(2001-2009),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中频次前五的关键词分别为“美国”(14次)、“战役”(8次)、“人民”(8次)、“城市”(7次)和“在线”(5次)。其中受“9·11”恐怖袭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高频词“城市”多关联纽约市遭受的恐怖袭击。同时,“在线”一词多次出现,则是委员会充分考量网络媒介参与的后果,如开始在嘉奖辞中标注作品是否在网络出版(即注明“In Print And Online” )。
而在奥巴马执政时期(2009-2016),位列前五的词为:“美国”(16次)、“生活”(12次)、“战役”(8次)、“城市”(8次)、“暴力”(7次)。其中“暴力”一词首次进入高频词之列,委员会多次强调了相关作品中美国国内暴力行为、枪支管理等问题。
(三)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执政期内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的词频分析
我们还分别统计了共和党、民主党党两党执政期内嘉奖辞中的词频变化情况,结果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