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际新闻界
新闻传播学科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新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实验万事屋  ·  这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的14.7分Natur ... ·  2 天前  
研之成理  ·  Angew. Chem. ... ·  3 天前  
科研圈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 ·  3 天前  
科研圈  ·  24小时热门|“DeepSeek甚至绕过了C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际新闻界

管窥百年普利策:基于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的词频分析(1917-2016)

国际新闻界  · 公众号  · 科研  · 2018-02-13 17:26

正文

作者

申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赵鹿鸣,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15级本科生。


本文系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生产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2014BXW008)的成果之一。


嘉奖辞(Citation)是普利策新闻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评审团对获奖作品内容与成果的一段概括性评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指出,嘉奖辞能够构建普利策新闻奖的荣誉身份,起到树立专业权威的独特作用(黄顺铭,2013)。那么,一百年来嘉奖辞如何构建了普利策新闻奖这一荣誉体系?其中是否存在一定的变化?


本研究将通过词频分析法,首次实证地分析1917年至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的嘉奖辞;在此基础上,观察一百年来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主要关注获奖作品中的哪些议题,以及变化的基本情况等;以期初步了嘉奖辞中呈现的专业评审团的评审标准与价值取向。


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有关普利策新闻奖的研究一直以来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统计各奖项获奖者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男女记者、不同地域媒体在普利策新闻奖中的分布情况与受制因素;二是,通过对作品与奖项的个案分析,考察获奖者在讲述新闻故事时侧重的情感表现与体验;三是,探讨普利策新闻奖在新闻业中的示范效应,肯定获奖作品对美国新闻从业者的激励与引导作用。


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某段时期内获奖作品,或者某类获奖作品进行分析,为改进和完善中国新闻作品提供参考(韩士皓、彭兰,2014;窦锋昌,2016);二是,定性地探讨普利策新闻奖与美国主流政治文化的联系,认为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精神的产物,反映了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展江,1999);三是,从评选过程、评选尺度、获奖作品特征等方面比较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的差异,进而提出完善中国新闻奖项的方法和路径(吕晓霞,2000;张卓,2002;王舒怀,2016);四是,从普利策新闻奖的评选者或得奖者入手,分析把关人的结构演变(黄顺铭,2011),并考察获奖者在地域、学历、性别方面的社会学特征。(黄顺铭,2015)


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但多集中于概括性总结,或以个案分析为主;同时,相关实证研究不足,缺乏对普利策新闻奖百年来发展变化的整体关 照与分析。本研究将通过梳理一百年来普利策新闻奖的嘉奖辞,试图较为全面地描绘普利策新闻奖发展的基本情况。


嘉奖辞是普利策奖委员会撰写并颁发给获奖者(Winners)的评述性话语,有时多是对一系列作品的概括与评价。那么,委员会委员如何评价作品,主要关注作品中的哪些议题?值得我们关注。事实上,普利策新闻奖评选尽管没有成文的评价标准,但每项获奖作品都意味其拥有较强的示范性,评选理由也逐渐为之后的参选作品提供了范式,激励后来者进行模仿。


作为探索性研究,本研究在全面获取一百年来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文本的基础上,运用词频分析法,首次实证地考察一百年来(1917-2016)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中的词频,以此观察评审委员会关注获奖作品的哪些议题,以及不同时期关注议题的变化情况。


研究问题一:一百年来(1917-2016)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词频的基本情况如何?


研究问题二:一百年来(1917-2016)在不同总统执政期内,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词频的变化情况如何?


研究问题三:一百年来(1917-2016)在民主党、共和党等不同党派执政期内,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词频的变化情况如何?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1917年至2016年普利策新闻奖所有获奖作品的嘉奖辞,建立词频分析语料库。数据来源于主办方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我们共获取普利策新闻奖全部928条嘉奖辞,总字数为16087。


(二)测量


嘉奖辞的测量。我们将嘉奖辞分为两类:“简叙型”与“详叙型”(黄顺铭从话语分析角度,将其分为机械型/创造型或事实性/意见型),并重点考察了“详叙型”嘉奖辞。原因在于,“简叙型”嘉奖辞文本内容过于简单,仅以“表彰/作品类型/作品名称”或“表彰/人物/作品类型”等形式出现;且数量不多,甚至在2000年后完全消失。而“详叙型”嘉奖辞文本内容丰富,有助于了解评审团对获奖作品的描述和评价。通过人工筛选,我们剔除了“简叙型”嘉奖辞(127条,约占总数的13.7%),以“详叙型”嘉奖辞为分析对象,共计801条。


同时,考虑到历任总统执政期内施政主张与方针不同,有可能影响到当时媒体与社会关注的议题。我们想要考察不同总统任期内,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所反映的评审团关注的获奖作品议题是否存在变化?同时,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执政时期内,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所反映的评审团关注获奖作品的议题又是否存在差异?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将使用词频分析法对801条嘉奖辞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汇进行统计。具体方法为:(1)统计一百年来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中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进行分析;(2)分别统计不同执政时期内嘉奖辞中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关键词以及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执政时期内嘉奖辞中出现频次最高的10个关键词进行比较。


研究发现


(一)一百年来(1917-2016)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词频的基本情况首先,我们统计出普利策新闻奖1917至2016年来嘉奖辞中出现频次前十的关键词。见表1:



结果显示,“美国”(131次)一词,排名第一(注:Nation、State的指代含义已在原文中区分并分开统计)。从嘉奖辞中可以看到,普利策奖委员会一直重点关注获奖作品中与美国相关的议题。同时,应当看到:百年来的变化在于,二战前嘉奖辞中的“美国”一词多使用Nation,Country来指代,意同于“我国”,适用于国内场合,格局较小;而二战乃至冷战后的用词中, America、United State出现频次增多,表明作品开始站在更全球化的角度关注美国事务与世界格局。


“战役”(88次),排名第二(注:指代含义已在原文中区分并分开统计)。“战役”一词主要指代两种情况:一是,形容获奖者为揭露某个事件所做的努力。二是指真正的战争,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军事冲突,百年来一直吸引着美国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如,1937年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55年至1975年的越南战争、21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等规模不一的军事冲突类话题,深受评审团重视。


“城市”(48次),为第三关键词。从嘉奖辞对应的获奖作品,我们看到,作品关注的议题通常与城市治理、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者的腐败等问题紧密相关。


“生活、生命”(38次)紧随“城市”其后,位列第四。其指代单词为“life”。“生命”对应的作品多指某个事件涉及的人数。“生活”对应的作品,既有全球范围内人权与民生状况的话题;又有关系美国国内民众生活的议题。


“改革”(35次),为第五关键词。美国社会改革贯穿于近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倾向以实用主义为特征频繁地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变革(埃默里,2009)。普利策奖委员会也在始终审视着这一重要话题。


“政府”(32次)位列词频表第六。监督政府和权力,是美国新闻业的重要职能,也是美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迈克尔·舒德森,2008/2010)。普利策新闻奖体现了这一精神。涉及“政府”议题的获奖作品多集中在调查性报道与解释性报道上,揭露某级政府、某个政府部门的失职或违法问题;深入调查美国社会各阶层普遍关心的政治问题等等。事实上,尽管美国政府一直努力与新闻业界保持平和的互动关系(邵文光,1998),但评审委员会所青睐的作品并不忌讳打破这种关系。


“公众”(28次),位列第七。关注公众利益一定程度上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初衷(斯旺伯,1967/1989:415),亦是“公共服务奖”得以存在的原因(普利策新闻奖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奖项)。我们看到,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也对此报以密切关注。


“腐败”(27次)、“政治”(26次)与“总统”(25次)分别为第八、第九、第十关键词,频次较为接近。自19世纪以来,政治腐败就成为美国政府不遗余力整治的问题,而19世纪中后叶起新闻业的“揭丑报道”不仅使腐败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周琪,2005),更成为了一种行业传统。回溯嘉奖辞对应的系列获奖作品,可以看到“腐败”多与“政治”、“改革”等词共同出现。同时,关照“总统”一词对应的作品,既有揭露性、调查性新闻用于监督总统竞选时的资金运作,亦有纯新闻报道,叙述总统的常规事务活动。


(二)不同总统任期内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的词频分析


进一步的,我们又观察了不同总统任期内,普利策新闻奖评审团关注获奖作品议题的基本情况,并对不同阶段内出现的特有关键词进行着重分析。结果见表2:



伍德罗·威尔逊执政期间(1917-1921),位列前五的词为:“战役”(3次)、“美国”(2次)、“政客”(1次)、“罢工”(1次)和“法律”(1次)。威尔逊执政时期,美国处于进步时期的尾声,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普利策奖委员会更多关注了“战役”为议题。同时,民族主义与恐赤病(Red Scare)思想在当时美国社会持续蔓延,引发了一系列的罢工。


20世纪30年代,美国完全进入大萧条时期,经济危机全面爆发。柯立芝总统上台(1923-1929),正值美国经济进入大萧条的前夜,期间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位列前五的词为:“美国”(5次)、“战役”(4次)、“三K党”(3次)、“正义”(3次)、“法律”(3次)。极端种族主义三K党频繁的恐怖活动,促使美国当局关注并反思不断恶化的种族关系,社会各阶层追求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埃默里,2009)。


胡佛执政期间(1929-1933),位列前五的词为:“战役”(6次)、“美国”(4次)、“国际”(4次)、“苏联”(3次),“计划”(3次)。1929年后美国经济危机全面爆发,大萧条来临,胡佛与罗斯福相继登台执政。由胡佛领衔的经济复苏计划引发公众关注,但坚持“个人自由优先于社会平等”(王传兴,2010)、提倡放任主义的胡佛在这方面的改革收效甚微;另一方面,持续的经济危机促使美国新闻业,将目光转向“苏联”乃至全球(“国际”)以寻求方法。


罗斯福执政期间(1933-1945),位列前五的词为:“战役”(19次)、“美国”(9次)、“城市”(5次)、“欧洲”(4次)、“劳工”(4次)。此时,席卷全球的经济与政治危机激发世界范围内的军事冒险主义情绪(埃默里,2009)。“战役”一词出现高达19次之多,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现状。与二战有关的社论、新闻与漫画一共获得了24项普利策奖。而面临国内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试图积极干预此起彼伏的劳工运动,努力调整劳资关系(刘绪贻,1992)。“劳工”亦成为这一时期普利策委员会重点关注的议题。


战后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杜鲁门(1945-1953)总统执政,普利策嘉奖辞中高频词排名前二的依然是“战役”(8次)、“美国”(7次),同时出现了 “总统”(4次)、“苏联”(4次)、“经济”(4次)等其他时期不常出现的关键词。回溯作品可以看到,杜鲁门总统奉行的“杜鲁门主义”甚嚣尘上,引发媒体对苏联以及美苏关系的关注;而战后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再度孕育了自由主义的兴起。嘉奖辞反映了普利策新闻奖委员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艾森豪威尔(1953-1961)时期,位列前五的词为:“美国”(14次)、“城市”(7次)、“公众”(6次)、“政府”(6次)、“劳工”(6次),其中“劳工”和“政府”再度成为高频词。考察相关作品,“劳工”、“政府”与“公众”,均体现了新闻业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与监督。而“劳工”一词的多次出现,则极有可能是艾森豪威尔时期频繁的劳工冲突问题(张华、谢曜,1959)引发了委员会对这一问题关注。


20世纪60年代,美国进入社会变革与前苏联关系时期,约翰逊总统(1963-1969)与尼克松总统(1969-1974)先后执政。嘉奖辞反映出普利策奖委员会在这一时期的评审倾向,排在前三的高频词均为“战役”、“美国”、“越南”。这可能是因为,两位总统执政期内美国深陷越站泥潭,饱受公众质疑和媒体关注(黄安年,1989)。


福特执政时期(1974-1977),位列前五的词为:“战役”(5次)、“美国”(4次)、“公众”(4次)、“政府”(3次)、“芝加哥”(3次)。福特执政期间,美国从越南撤军,国内通货膨胀、经济萧条。此时“战役”不再指向军事冲突,而多指1972和1976年的两次总统大选。同时,“芝加哥”的多次出现,是因为1976年地方特别调查奖颁发给了《芝加哥论坛报》报道团队关于揭露芝加哥联邦住房计划滥用以及两家私立医院黑幕的系列报道。


卡特执政期间(1977-1981)是美国“由传统转向新政策的过渡期”(黄安年,1989),这一时期美国逐步摆脱越战困境,试图在振兴国民经济、改善国际关系等方面做出努力。普利策新闻奖的嘉奖辞中“战役”一词终于退出高频词之列,取而代之的是“美国”(5次)、“国际”(3次)、“城市”(2次)、“改革”(2次)、“公众”(2次)等。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主要为里根(1981-1989)政府执政。“改革”(11次)首次位列嘉奖辞高频词首位,其次分别是“美国”(9次)、“公众”(7次)、“生活”(6次)和“城市”(5次)。里根时期,美国经济“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国家衰退”,里根政府选择以务实、自由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经济“改革”(唐承运、刘锡海,1996)。嘉奖辞体现了普利策新闻奖对这一重大社会变革的关注。


1989年至1993年间老布什总统执政阶段,“美国”(6次)、“改革”(5次)、“儿童”(5次)、“政治”(5次)等词出现较多。作为一名“教育总统”,老布什执政阶段推出诸《教育优异法案》、《早期儿童教育与发展法》等法案,《全国教育目标》及《美国2000:教育战略》两部全美重要教育文件。普利策新闻奖对相关问题也抱以了更多关注并获得委员会认可。


克林顿执政期间(1993-2001),位列前五的词为:“美国”(10次)、“城市”(10次)、“改革”(9次)、“产业”(7次)、“社区”(6次)。其中,首次入列的“产业”一词无疑是对克林顿政府系列产业改革与调整的观测。如1999年解释性报道奖深度探讨了亚洲经济危机对美国国内快餐产业的影响。同时,首次入列的“社区”(Community)其指代含义更接近于“社会”,体现了媒体对某些区域民众生活状况的关注。


小布什执政时期(2001-2009),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中频次前五的关键词分别为“美国”(14次)、“战役”(8次)、“人民”(8次)、“城市”(7次)和“在线”(5次)。其中受“9·11”恐怖袭击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高频词“城市”多关联纽约市遭受的恐怖袭击。同时,“在线”一词多次出现,则是委员会充分考量网络媒介参与的后果,如开始在嘉奖辞中标注作品是否在网络出版(即注明“In Print And Online” )。


而在奥巴马执政时期(2009-2016),位列前五的词为:“美国”(16次)、“生活”(12次)、“战役”(8次)、“城市”(8次)、“暴力”(7次)。其中“暴力”一词首次进入高频词之列,委员会多次强调了相关作品中美国国内暴力行为、枪支管理等问题。


(三)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执政期内普利策新闻奖嘉奖辞的词频分析


我们还分别统计了共和党、民主党党两党执政期内嘉奖辞中的词频变化情况,结果见表3: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