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否即是医疗大幅提价,无度压缩药价?前者有无考虑患者承受能力,后者有无考虑医药企业运营成本和负担?为何药价降低几十元,值得可喜可贺,而医药费上涨数千元,却被加以忽略?增加的各项检测费等收费同样有相当比例要由国家承担,医保能否兜得住底?
各地推行医改措施,鼓励探索,更应鼓励专业化、系统化的科学总结、分析和提高,及时发现问题,加以完善,注入专业化管理,推行信息公开,政务公开。各地医改报告应附完整、翔实、真实的数据分析,将各地医改投入、各医疗机构控费效果、有待完善之处一一公开,欢迎各界民众参与,广泛听取建议和意见。
北京房价今年恶性井喷,究其根源,除了部分主管部门不作为以外,更是被不专业的数字分析晃了眼,闪了腰。每月看似一两个百分点的环比上涨,如果置之不理,反认为增幅下降,累加起来即造成今天的失控局面。
一直以来有两个疑问。其一,各地一些三甲医院带头说取消加成后亏损。以北京的费用为例,门诊患者减少几十元加成收入,增加数百、上千元的检查费用,很多外地医院检查中心人满为患,当天未必能排上,当天未必出结果,医院究竟会不会亏损?住院患者用药多一些,数百元的加成取消,检查费用和用药近乎持平,如果同样导致医院亏损,那医药费究竟得有多高?
其二,北京之前数家医院取消加成试点,以医事服务费调整进行补偿。从媒体报道上看,均已有效代偿了加成损失。全面推行后部分药事费改由患者承担,与此同时再大幅调整各项医疗费用是政府缩减投入,还是政策超常和重复设计?
各地情况不一,政策同样不能一刀切。实行二次议价的地区动辄20%、30%,甚至50%的企业降幅与返利,早已超过取消的医药加成,是否还应大幅提高各项医疗费用值得政府高度关注。否则,国家高额补贴和医药企业高额让利之下,民众医药费用却继续快速提高,医疗机构商业味道越来越浓,一边向企业吃拿卡要,一边向民众磨刀霍霍。
政策设计上同样需要动态考量,不能静态看问题,系统和一体化设计,避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让民众普遍收益,而不是只以一小部分单纯开药的患者作为受益代表,让更多的民众为普遍增高的医疗费用买单。即使是单纯开药的患者,如果药品招采价格过低,患者只能被迫更换价格更高、更贵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