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9日,在建筑艺术学院成立十周年之际,「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展览分为如画、材料、椅房、批判 / 混响 / 边缘、建构、观绘、书写、虚无 / 城市等八个板块,以教学的实验性为唯一标准选择参展教师和课程,课程范围涉及五年制全部教学课程与四年制的局部,是对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建筑」教学探索的一次全面展示。
浙江省建设厅党组成员、省建筑业管理局局长朱永斌等省市建设及规划部门领导,中国美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钱晓芳、许江、胡钟华、王赞、孙旭东、姜玉峰、应达伟、徐国强,中国美术学院各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以及媒体记者和建筑艺术学院全体师生出席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学术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建筑设计研究院总院总建筑师王建民,普利兹克建筑奖执行主席、西班牙IE建筑设计学院院长玛莎·索恩女士,世界建筑师协会前任主席埃尔伯特·杜伯乐,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非常建筑」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教授张永和,以及多所重要的国内外兄弟院校的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学者、建筑评论家、知名建筑师。
展览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指出,建筑艺术学院在王澍带领下,以「不断实验」为题,举办「中国建筑国美之路」展览,其主旨便是当代建筑的实验精神。本世纪之初,学院支持王澍的象山筑造,支持重建建筑艺术学院,恰要重拾中国本土建筑学,追溯建院之初的建筑学脉,以雅园般的生活与风雅,引领当代建筑的理想实验。
许江将本次展览形容为「大兴土木、五花八门」。 「五花」即是观、书、画、材、作——观就是观看,书就是书法,画就是绘画,材就是材料,作即上手的劳作。「五花」是中国美院的特色,都被建筑拿了来,延伸而为一种基础能力的训练。「八门」则意指本次展览的八个板块,门中有门,门门相扣,构成了中国美术学院建筑之门。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主持展览开幕式
浙江省建设厅党组成员、省建筑业管理局局长朱永斌致辞
朱永斌代表浙江省建设厅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的开幕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王澍教授作为浙江省建筑艺术界的杰出代表,多年来始终站在建筑的第一线,坚持探索中国建筑发展之路,凭借着其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转化,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象征性和连续性,创造一批经典杰作,也为浙江省培养出了一批建筑人才。希望浙江省建筑界能利用好此次展览以及学术论坛举办的机会,能够汲取宝贵的经验,不断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努力繁荣建筑创作,进一步提升浙江省的建筑设计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王建国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建国在致辞中回想起2007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成立的典礼,并讲到:十年时间,建筑艺术学院的发展和成就我们有目共睹。美院师生秉持当代文人品质,操持自我理想的实验,不断探索、砥砺前行。中国美院的建筑艺术学院能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并有今天的成就,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建筑艺术学院“掌门人”王澍及其教师团队面临当下中国城乡建设及其巨变对本土化与国际化导致的文化断裂进行批判,以及对中国乡土重建所做出的努力。
美国罗德岛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皮特·塔朱里先生致辞
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代表瑞安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致辞
本次展览总策划、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长江学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称此次展览是建筑艺术学院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建立十年以来第一次如此整体的成果展出。在他看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最突出的学术特征,便是一直坚定推动的「实验建筑」教学改革运动。
十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建筑」教学有什么变化?王澍欣慰地表示有三点:1、从只有一个教师可以教到有二三十个教师有能力执行这个大纲;2、如画、材料、建构、批判,至少有四条教学线索和教师团队研究隐隐形成;3、美术学院第一个可以作「实验」的建造实验室的建成与运行。
展览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4月21日。
雅园般的理想实验
——写给「不断实验——中国建筑国美之路」展览
许 江
河岸春草时,伴山茂林处。延绵旬月的春雨稍停,丽日下,象山的葱绿缓缓地渗出青烟,湿润的空气中泛着绿。象山的筑造染着这弥散的青绿,仿佛铁铸。山雨过后,溪水浊黄,潺潺流过山脚,清风抚瓦墙,游烟绕门廊,象山人自知身在春风山色之处。约九百七十年前,米芾题写《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所写正是这般风情。
象山的好,在于让美院的艺者们秉艺匠素朴之资,扬雄豪绝俗之志,乐于在这山水间相聚相望。台高举望眼,庭深好读书,技艺之人会于此,辨识精艺,英辞妙墨,日日相聚,如若日日雅集,象山亦无一日不雅园。
何为雅园,文人的理想化的实验之所也。兰亭修禊,茂林修竹,激流映带,王羲之携诸友曲水流觞,卓然高致,极尽雅集园游之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生死今昔的文人观照,穿越在雅园惠风中,给予诗性的体验。宋代西园雅集,「自东坡而下,凡十有六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凝练宋代文人的崇艺尚文的实验性生活。那雅园雅集,存于诗,存于画,存于代代文人实验生活的想象之中。而今,这实验的远念赋予生活以风雅,美院的艺者在日日雅园中,存持当代文人的品质,操习自我理想的实验。
今日雅园的理想实验有三重内涵:
其一,基于崇文尚雅的观念,注重四季的山水望境,追求生命的放逸与沉醉。远望青山,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如若庄子的解衣槃礴那般,忘却社会的限约,没有刻意做出来的媚态,将自己从时空之囿中解放出来,为日日雅园的实验与沉醉做好准备。
其二,本土材质与建造的爱。山水生活让象山诸子宛若渔樵于江渚之上,对本地水土生物存倾心之爱。那夯墙叠瓦、合院迴廊,那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那耕读之家自然生活的实验内质,正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诸子之所共食。
其三,苦行的磨炼与生活的文人化。真正的艺者借助精神执守的苦行,达到生命的陶醉,将技艺的多年琢磨凝于一瞬,而那一瞬所直见的是生命的洞开,是存在的本质。由于苦业而趋于内心的完满,文人精神悠悠地浮游于天地之间,注重日常生活的文人化,把诗酒相得、宴饮品茗、谈书论画的日常交谊视为生命基础,雅园正是这种生命的理想体现。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在王澍带领下,以「不断实验」为题,举办「中国建筑国美之路」展览,其主旨最是当代建筑的实验精神。国美的建筑教学早在1928年建筑之初就显端倪。本世纪之初,学院支持王澍的象山筑造,支持重建建筑艺术学院,恰要重拾中国本土建筑学,以雅园般的生活与风雅,引领当代建筑的理想实验。上述的三层雅园内涵,恰是建筑艺术学院十年兴学的特色性写照。
象山校园的建造完成恰与建筑艺术学院建立同年,趋今虽仅十年,却含颇多亮点。象山筑造的实验性与建筑艺术学院的实验性同质,皆源于当代文人的理想内涵。也正是这种隐在象山筑造中的雅园实验,与国美诸君的精神深合,酿造日日雅集、日日创造的理想实验。
写在「不断实验——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实验教学展」之前
王 澍
如果要问,什么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最突出的学术特征,我想,应该是它一直坚定推动的「实验建筑」教学改革运动;
如果要问,这个教学探索的根本特点是不是它所强调的批判性的地方性,我想,当然是,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批判面对现实的实验性、开放性和彻底性,归根结底,是思想的独立性,没有实验性和彻底性,这种批判就毫无意义;
如果要问,在艺术学院办建筑教育,是不是为了弥补中国固有建筑教育艺术训练的不足,或者,是作为理工科建筑教育的一种补充,我想,长期的事实已经证明,认为建筑教育是工程与艺术的简单相加的想法注定没有出路,今天建筑教学的挑战在于,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现实,建筑如何不迷失自己的本体,建筑如何意识到它天然具有的当代实验艺术的使命,建筑学教育与其说缺艺术,不如说缺思想,而美术学院多少更自由一些的空气,使得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教育的可能性可能在这里发生。
本次展览是对建筑学院「实验建筑」教学探索的一次全面展示。展览使用策展人制,策展人以教学的实验性为唯一标准选择参展教师和课程。课程范围涉及五年制全部教学课程与四年制的局部。尽管展览以建筑学院成立十周年为契机,但这条实验建筑的教学线索实际上开始于2002年,建筑艺术专业四年制第一届的第一个专业设计课程。作为唯一的教师,我邀请一个当代艺术家和我共同授课,如今回头看,这个课程几乎决定了这所学校实验建筑课程的全部性质:
1、不认为建筑学教育应该以知识为基础,而是应该以生存本能为基础,所以第一次课程不从画图开始,而是直接从动手建造开始;
2、不仅是让学生直接接触材料,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材料包含着观念,所以学生必须选择一种非建筑材料入手;
3、老师不教,只和学生讨论,问题必须由学生自己解决;
4、老师不选择方案,由学生通过足尺实验与试错,经过几轮投票决定;
5、一旦作出选择,所有学生就变成为了这个被选出的方案的实现去集体奋斗的劳动者;
6、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了从方案到1:1足尺建成的全过程;
7、几年后,所有学生都是见证者,见证了这个由塑料可乐瓶子建造的抽象立方体在风吹雨打之后炸裂成一个如花朵般的解构之物。
另一个节点是2003年,那一年,我和陆文宇老师共同起草了第一份「实验建筑」本科五年制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对培养一种能劳作的思想性建筑师的展望,从动手开始的四种材料建造课程,三年制现象素描课程,一年制书法课程,强调现场性的「水墨空间渲染」,以「园宅二元论」为出发点的二年级建筑基础课程,以「城乡对立」为对象的三年级建筑学批判课程,以「自然建造」为主题的四年级建构课程,以山水画研究为观法的「如画建筑」观,五年级毕业设计的开放教学工作坊,对多线索编织型教学与教师结构的期待。这个大纲几乎所有内容都得到实施,覆盖了建筑系五年制全部课程,并从局部开始推动了城市、景观和环艺的教学改革。
如果说十几年来有什么变化?我想有三点:
1、从只有一个教师可以教到有二十三个教师有能力执行这个大纲;
2、如画、材料、建构、批判,至少有四条教学线索和教师团队研究隐隐形成;
3、美术学院第一个可以作「实验」的建造实验室的建成与运行。
如果要问,在这种探索中什么最难,我想,是如何不让探索的锐气被磨损,如何不让自己在现实的妥协中变质,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说:实验建筑当然是一种挑战正统的努力,但却是不想变成新的正统的努力!也就是为什么,我将这个展览命名为「不断实验」的原因。
文|张同芳
摄|魏志阳 申博 周红
资料提供|建筑艺术学院
编辑|廖垣 张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