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曾说:
“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孔子曾经三访老子,虚心问道,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孔子推崇仁义礼智信,注重世俗规矩;老子讲究道法自然,强调无为,
当两种伟大的思想相遇,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今天,小编带大家深度解析两位哲人的四段对话。
读懂了之后,相信你也能获得指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
孔子生活的年代,礼乐制度基本崩塌,
他对此非常痛心,但也无法改变现状,后来听说国都城内的史官老子博学,孔子便起身前往洛阳向老子问礼。
一见到老子,孔子便开始诉说他对当今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不满,
老子只是耐心地聆听,笑而不语。
到了黄河边时,他指着滚滚东流的河水,对孔子说了一番话。
老子问:
“你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
孔子反问:
“水有何德?”
接着,老子就提出了著名的“上善若水”的观点。
老子说,最上乘的善行应该像水一样,
水看起来很柔弱,但它的韧性极强,上能入天,下能渗地,还能穿透坚石,这叫做“强大”。
水看起来没有固定的走向,实则依托地势而流走,遇障碍它能迂回,有缺口它就奔流,
这叫做“变通”。
如果没有水,万物将无法存活,但它却不争不抢,不炫耀自己的功绩,不显露自己的锋芒,
这叫做“谦卑”。
正因为这些特质,水才能在自然界不断循环,成为永远的大地之源,
老子的这段话,是在提醒年轻的孔子,要像水一样,收敛自己的张扬与浮躁。
孔子听后顿悟,连连称赞。
《论语》里讲:“君子不器。”
意思是说,君子不应当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视角,而应当具备广泛的能力和胸襟。
很多人在初入社会时,难免年轻气盛,
看到某些不良的风气,就想“整顿”一番。
但如果你能力不足,却又冲动莽撞,只会让自己处处碰壁,陷入拧巴内耗之中。
这个时候,就需要学习水的品德,
耐住性子,默默沉淀,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当你的视野开阔了,实力强大了,自然能用切实的行动,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
孔子与老子论礼数日后,收获良多,
离开之际,他向老子郑重辞行,此时,老子又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诫。
老子说:
“在当今社会上,聪明善辩的人最容易丢了性命,因为他总是指出别人的过错。所以,为人还是要谦卑一点。作为晚辈,就不要把自己姿态放太高;作为下属,就不要在上级面前显摆自己的高明。”
老子这几句话,说透了为人处世之道,
审时度势,明哲保身,在任何时代都是必不可缺的能力。
司马懿少有谋略,学识过人,蛰伏七年,才被曹操征召为谋士,
但即便入了相府,他也并不急于表现自己,他从不主动出谋献策,抢在人前出风头,而是躲在暗处观望局势。
在得知自己被曹操提防后,他表现得更加乖顺,
整天老老实实地做自己本分内的事情,从不妄评妄议,这才取得了曹操的信任。
后来,曹丕即位后,司马懿依旧谨言慎行,
正是这份先隐后等的藏巧之能,让司马懿的仕途越来越顺,从一介儒生一步步走到位极人臣。
而身为同僚的杨修,则没这么好运,
他虽然也有些真本事,却恃才傲物,不懂得收敛自己。
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的关键一战中,他大胆揣测主公会撤退,就提前收拾好了行李,
这一举,引起了整个军队的骚动。
曹操大怒,得知此事后便杀了杨修,
司马懿和杨修,同为谋士,却有着完全相反的结局,究其原因就在于两人心性不同。
《鬼谷子》有言:“圣人之道,在隐与匿。”
一个人不管有多么出众,一旦在人前卖弄了,就一文不值了,
因为张扬狂妄,只会暴露自己的底牌,招来祸端。
真正强大的人,其实都如成熟的稻穗,弯得下腰低得下头,
为人处事,要时时警惕。
谦虚低调,不张扬,不炫耀,人生才能平稳顺遂。
两人第三次对话,发生在老子辞官回到故乡后。
这次会见,孔子已经步入中年,但他的仁政理想还未实现,不禁对人生产生了迷茫。
于是,他又来请教老子。
孔子感叹道:
“所有的东西就像河水一样啊,不知不觉就流逝了。我的人生,又该走向何处呢?”
老子回他道: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都遵循兴衰变化的规律,人也不会例外,这有什么可伤感的呢?或生或死,或荣或枯,都是自然的结果,当你接纳了这个事实,内心就不会恐惧慌乱,但如果你追逐功名,就会为功名所累,那这一生对你来说,不过是束缚自我的囚笼罢了。”
听过这样一句话,你在意什么,就会被什么困住,你越想控制什么,就越会被什么给控制。
我不禁想到秦相李斯的故事,
为了爬上高位,李斯不择手段,做了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
先是构陷同学韩非,杀了潜在对手;
后又篡改诏书,骗杀太子扶苏;为了保住官位,他还曲意奉承胡亥,加速了秦国灭亡。
李斯这一生为权为财,费尽心力,整日惶惶,
直到被当街腰斩前,他脑子里忽然闪回了年轻时和儿子一同捕猎的场景。
到了这时,他才终于明白:
财富名位都是过眼云烟,那些藏在平凡里的琐碎幸福,才是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人这一生面临着无数的选择,
有舍必然有得,有得必然有失,很多人一路走来,选择的都是欲望,权力,或者财位,以为这些是无上荣耀。
可是到头来才发现,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失去的东西远胜于所得,
反而丢掉了自己的尊严和良心,让自己变得自私而偏执。
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
认真过好每个朝朝暮暮,享受当下的每时每刻,和在乎的人在一起,做喜欢的事情,便不枉此生。
孔子与老子两人最后一次会面,发生在很多年后,
此时孔子已闻名于世,而老子已经隐居,孔子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古代经典,还是没能领悟“道”的真谛。
于是便求教老子,何谓天道。
老子告诉他:“想要窥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舍弃万物的不同,而看到万物共通之处。”
孔子问:
“观察到相同之处又怎么样呢?”
老子回:
“从同质的一面去看,物我、是非、生死、昼夜、福祸……都没什么区别。所有东西分不出一个高低贵贱,你就不会因为得到什么而高兴,也不会因为失去什么而沮丧。这时候,人的心中就会如同古井一般,不起波澜,自得其乐。”
孔子依旧不解,万事万物各有其质,怎么能看作是一样的东西呢?
老子回复到,用眼看当然完全不同,但如果你试着用心去看呢?关于老子的观点,《庄子·达生》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书中记载:“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惛。”
人在博戏时,如果用砖瓦等便宜的东西作为赌注,心里很轻松,因此常能巧中,
而以腰上的佩饰为赌,就会患得患失,生怕自己输掉。
当以黄金为赌注的时候,因金价昂贵,得失心已经被抬到了最高处,
心中便慌乱无主,屡屡出现昏招,甚至有可能输得一败涂地。
可见,所谓的荣辱输赢,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心态,
你把东西分出三六九等,就会因为得不到最好的而懊恼;你把境遇归为或福或祸,就会因为不如愿,而陷入怨恨。
有一句话说得好:“心在平处,生命的质量才在高处。”
或成或败,皆是人生常态,
别奢求完满,别惧怕失去。
以平常心对无常事,哪怕外界风浪再大,你也能在岁月的长河里,闲庭信步,慢看生活的云卷云舒。
《旧唐书》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两颗璀璨明星,老子、孔子的思想不仅是哲学的瑰宝,也是人类智慧的灯塔。
跨越千年,我们仍能从中获得启迪和指引,
只有像他们那样,时时反省,常常沉思,在困境中寻找机会,在挫折中增进智慧,我们才能不断地破局成长,遇见更优秀的自己。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点个在看,与朋友共勉。
本文作者:儒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