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时间点,像2008年那么牵动人心,甚至决定了未来数十年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大体走向。寻底之路第五期将为大家讲述这段日子。
2008年,一家名叫飞跃集团的缝纫机企业提出了破产申请。
在提出破产申请之前,这家企业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缝纫机专业厂商,产品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朱总理曾亲赴飞跃台州工厂进行考察,并称呼飞跃为“世界名牌”。
中国“入世”以来,飞跃的产品就像其名字一样,不断飞跃山川河流,大洋彼岸。谁也没想到,2008年,飞跃竟会“突然死亡”。
同年8月,同样位于浙江的全球最大的纺织工业集散地绍兴县的四家大型工厂相继停产,其中有三家是纺织业相关的公司。然而这些事件放到整个纺织行业中,只能算是轻描淡写的波澜。
2008年7月,温总理南下无锡国棉一厂视察,让董事长李光明讲讲纺织工业的问题。
李光明是个老纺织,他说:“总理,你让我讲真话还是让我讲假话?”总理说:“当然讲真话,怎么能讲假话?”
李光明说,今年是改革开放以来
最困难的一年。
一直以来,纺织业都是我国出口的“拳头产品”,作为纺织行业全球第一生产、出口和消费大国,我国纺织品出口总量占据全球的25%。而在2008年下半年,纺织品出口已经出现了负增长。
“最困难的一年”,中国的纺织行业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缩影。众所周知,当年全球的经济都在发生着巨变。
如果人类失去了太阳,那人类在8分钟后才会发现。如果人类酿造了金融危机,人类可能在几年中都浑然不知。
雷曼兄弟的倒闭视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但是在2007年初春,次贷危机就已经有爆发的迹象。
那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这家公司是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在申请破产前的100天内,股价已经下跌了97%。而在当时,新世纪金融公司一直以高福利、待遇好而闻名华尔街。
新世纪金融的破产并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即便受新世纪倒闭的影响,贝尔斯登旗下涉及次贷业务的两大基金HGF与HGELF在几个月后也被迫关闭。当时的贝尔斯登的CEO詹姆斯·凯恩还没有放弃自己的高尔夫爱好,每逢周四、周五他仍然会去自己在新泽西的别墅附近打高尔夫球。
不过没多久之后,贝尔斯登因次贷减损导致资金链断裂的传闻成为了华尔街上最常见的问候语,詹姆斯·凯恩也就再没时间去高尔夫和桥牌,每天为贝尔斯登寻找新的投资者已经让他疲于奔命。
当时的美国,像凯恩这样的,并不在少数。
2007年2月15日,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上发表了他对美国房地产价格急剧下跌的看法时表示,“美国房地产业是值得关切的,但是,此刻我们不认为它会产生深远的金融影响,因此这还不是我们评估经济方向的主要因素。”
这一论点的背后,是美国经济在2006年依然稳健的保持着3%的增长。2006年,入选全球1000强银行的美国银行有197家,其中市值排名前10的美国银行有4家。
2007年初,道指涨到了14100点,危机,似乎还很遥远。
而在大洋的彼端,另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享受着一场盛宴。从2006年10月开始,上证指数就一路狂奔,到2007年4月,上证指数已经从前一年10月的1837点上涨到3841点,上涨幅度超过108%。
在此之前,A股的慢熊市已经持续了5年之久,而这一指数的上涨无疑是带动了所有人被压抑许久的投资冲动,然后尽数涌向股市。
而此后,上证指数更是一发不可收拾的达到了6124点,这也是A股自创立以来的最高指数。
当时有媒体形容牛市的到来是“有些疯狂和喜剧”。
“那个时候办公室没有人会迟到,早上9点大家都准时甚至提前上班,一到办公室先做早课,浏览各大财经网站,查看股票推荐和市场分析,等待9点半开市。”一位在北京万达广场办公的公司白领回忆说,“真正的工作往往是下午3点收市以后才开始。”
普通白领的工作状态如此,老板经理们更甚。
在北京CBD白领中流传的说法是:经理们的单间办公室是“大户室”,外边的办公室隔间则是“散户厅”。3点闭市后公司约见客户已成潜规则,这是因为即使你不炒股,客户可能也要炒股。
在一片狂热中,并不缺乏清醒的人。
电影《大空头》中,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CDS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事实上,这部电影并非虚构,电影《大空头》主角马克·鲍姆的原型名叫史蒂夫·艾斯曼,就在其他人被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弄得晕头转向的时候,这位对冲基金经理很早就看破了经过层层粉饰的次贷市场所隐藏的危险,并从2006年秋天开始做空次贷证券。
在2002年的美联储决策会议上,
格林斯潘就警告说:“我们非比寻常的住房繁荣……来源于的抵押贷款债务的大量增加,毫无疑问这是无法持续的。”
为戳破这个泡沫,在格林斯潘主导下,从2003年开始至2006年,美联储为抑制通胀又连续17次加息,即将基准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房贷违约不断出现,这继而加速了美国房市泡沫的破裂。
而在A股,股市下跌的风暴预警似乎更有迹可循。
在2006年至2007年初的大牛行情中,低价级差股全面疯狂,杭萧钢构就是其中的代表。从2007年2月12日始,到5月25日,杭萧钢构的股价从4.5元涨到了31.57元。毫无疑问,杭萧钢构已经成为当年最吸睛的“妖股”。
事情的起因是,杭萧钢构2007年初与中国国际基金有限公司签订了300多亿元的安哥拉安居房工程。但是,杭萧钢构并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合同信息,并作出了误导性陈述。5月14日,证监会正式公布对杭萧钢构的行政处罚决定书。
随后监管层对杭萧钢构的内幕交易事件进行了调查,2007年6月三位主要涉案人终被刑事处罚。杭萧钢构的股价也随之而下跌。
这一事件的影响之恶劣,
原本应该对正处于亢奋中的股民以警示,但是牛市的狂欢已经打乱了人们理智。从2007年6月到10月,股市的“盛宴”,在充沛的资金激起的牛市浪潮中,又延续了4个月。
2007年10月,上证指数终于走上了最高点——6124,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上
市首日。48.62元的开盘价成为中石油A股的天花板,中石油带动A股从此走向漫漫熊途。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标志。
这就像一场漫长的审判,终于落下的帷幕。
从2008年3月17日,在美国财政部的强力干预下,贝尔斯登签下了与摩根大通的收购协议,并向美联储提出破产申请之后,压力就转移到了雷曼兄弟身上。
2008年的整个夏季,雷曼兄弟的CEO福尔德都不断地忙于补充因房地产价格暴跌而正在耗尽的现金。然而最终,雷曼兄弟还是难逃破产的命运。留下的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破产案。
市场的恐慌随之而来。为了稳定市场的情绪,美联储以850亿美元贷款出手救助了AIG——全球市值最大的保险公司。几天之后,美联储更是提出了7000亿美元的全面金融救援计划。
纪实性电影《大而不倒》中,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在国会动员通过援救提案时说的一段话尤为惊心动魄:“信贷支撑着现代经济,缺乏信贷也能摧毁经济,如果不能大胆快速地行动,就会重演30年代的大萧条,只不过这次会更严重,如果不通过方案,下周一就没有经济秩序可言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2008年飞跃申请破产之后,多方人士围绕着是否应该对其出手相救,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有人认为,挽救龙头企业,会剥夺其他公司获取廉价资金的权利;而另一方面有人觉得,龙头企业的崩塌产生的连锁效应,可能会诱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并发症。
最终结果是,
飞跃的破产申请被驳回,
浙江省经委牵头,要求各家银行不要切断飞跃的资金链,同时台州市政府派员进驻飞跃,全面接管飞跃的账目。
“大而不能倒”在当时已经成为各国默认的事实,G20专门成立了金融理事会帮助那些大而不能倒的公司。
在政府出手的同时,经典的凯恩斯式扩张光顾了中国这个年轻的市场化国家。
9月15日,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宣布,央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这是5年以来的第一次。此前为了抑制通胀,2007年曾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
也是从这一天起,宏观经济的政策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从2008第三季度起,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了趋缓的状况。截至2008年10月,我国的出口和进口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然是增长的,
到了11月和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开始表现为负增长,11月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9%。
事实上,从2007年2月开始,美国就曾使用惯用伎俩(至今仍然在使用),针对中国出口退税问题施压,以解决本土的经济与美元贬值压力。
是时,即便各种产业期刊,行业网站都在抨击美针对国内出口退税问题,但2007年6月18日发布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依旧让国内的外贸从业者心灰意冷。
2008年11月,当上证指数从6124跌倒1664时,
位于北京西长安街的京西宾馆内,一个经济刺激计划的金额被最终敲定:四万亿。
70多年前,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本身并不能避免萧条,而政府能通过自身的调控化解危机。这一曾经重新定义了资本主义的理论,在2008年被发挥的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