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话剧艺术中心在颛桥文体中心推出的《起飞在即》,讲述了一群航空工业的逐梦者,跨过了一次次失败与挫折,始终不改初心,为着让国产大飞机冲上云霄一路前行。
这是2014年10月吕凉戏剧工作室落户颛桥后,引入的第10部话剧。
吕凉回忆,当初闵行除了城市剧院,好像没有其他适合让百姓看话剧演出的地方。“原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就和颛桥一起建立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颛桥镇戏剧教育基地,镇里希望能够扩大合作范围,恰巧我住颛桥,就找到了我,
想要成立戏剧工作室,为百姓引入话剧演出,丰富文化生活。”
吕凉2004年搬来颛桥,2014年成立工作室,最初几年的时间里,颛桥的家对他来说,似乎只有睡觉歇息的功能,每天睁开眼就得出去上班,常常忙到半夜才会回家,继续睡觉。正巧有个机会,能够为颛桥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吕凉自然就答应成立工作室了。
话剧《无人生还
》
演出现场
“
答应可不是随口说说就好,得做出一些实际的事,把适合在剧场演出的话剧引进来,给百姓看
,”他说,“有了戏剧工作室后,我们才意识到百姓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真的很大。”
由最初的零星几个观众,到现在几乎场场“爆满”;由最初的孩子们在舞台下面乱跑,到现在剧场秩序井然有序;由最初的把话剧票发到社区,到现在的话剧微信粉丝群爆满,一经出票,一抢而空;由最初的话剧还没完全结束,台下观众就走光了,到现在的话剧结束到演员谢幕,观众站起来为演员鼓掌……
已经满员了的微信群:500人的颛桥话剧粉丝团
这其中的改变,和吕凉的工作密不可分。可他却表示,
自己只是个搬运工,颛桥有平台,话剧艺术中心有内容,他只是牵线搭桥,依托中心资源,有选择地把剧目送到社区去
。
其实,送话剧进社区,也不是一件易事。在确定剧目时,吕凉做了大量调研,“
颛桥有不少新上海人居住,先要让他们感兴趣,然后才是提高话剧欣赏水平
。”剧组每次来颛桥,他总是最忙碌——从装台到演出全程盯场,没有谁比他更熟悉这个舞台。“文体中心剧场舞台深7米、宽10米,灯光音响好,但是没有副台,吊杆不多,需要我们不断摸索合适剧目,把演出做得更规范。”
话剧《十二个人
》
演出现场
虽然平时工作也非常忙碌,但吕凉只要有空,都会去颛桥文体中心现场看每一部上演的话剧。“
只要我在上海,我都会赶过来看,演出的都是我的同事,来我家附近演出,我当然得亲自过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