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志Youthology
青年志自2008年开始专注研究青年文化,我们联结青年领袖,洞察文化趋势,启发商业创新,我们相信未来是年轻的。和青年同行,与趋势共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刀法研究所  ·  “美国足力健”,反向激起中国年轻人的购买欲 ·  2 天前  
刀法研究所  ·  人群越小生意越大?悦鲜活靠什么1年卖出35亿?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志Youthology

如何成为“最好的自己”:从家长与孩子眼中看未来教育

青年志Youthology  · 公众号  ·  · 2018-06-29 00:00

正文

教育,一直以来是一个“ 慢行业 ”, 产业化程度低,发展速度慢。

图片来源 ©GIPHY

教育 形式 固化,自古以来都是以老师、学校、课本、单向输出为主要的知识传递形式;


教育 内容 固化,学成文武艺,都是为了配合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


教育 资源 有限,对老师、学校等有形资源和组织的依赖程度高,教育公平与均衡始终是个难题,“整齐划一”的考试仍然是最有效的资源分配和人才选拔手段。 资源问题,几乎可以说是教育行业的最大瓶颈;


教育的 目的 往往导向职业选择,并因而与社会资源和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牵涉众多、广受关注

...

今天,教育行业已经开始在上述的每一点中酝酿巨变。一方面,构成教育的各种要素正在被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彻底改变,以个性化、数据化、社会化等趋势为轴心进行重新组合;另一方面,新一代的消费者开始觉醒,他们不光看重教育的形式,也开始反思与探讨教育的理念、内涵、内容、方法。


秩序颠覆,个体崛起,这两股根本性的力量推动着教育行业开始转入快车道,教育行业成为风口与热点。但挑战也随之而来:

我们看到的表层问题,是——

教育机构的商业化与品牌化发展之路如何走?


探究问题的本质,其实是——

当教育行业不能再依赖于政策 / 资源实现持续增长,教育机构如何在未来新图景中找准并占据引领性的位置?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青年志认为,除了理解政策与市场这两个指挥棒之外,更应当从消费者角度进行剖析,在新的视野中重新把握教育行业变化的底层驱动力,从中找到前瞻的而非线性的发展机会。


通过充分而扎实的消费者研究,我们看到,未来教育无庸置疑是要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个人能充分发展天性、找到匹配的社会角色,应变未来。在此大方向下, 教育从业者面临的真实命题是:你想要如何实现它(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以年轻人洞察驱动的创新型研究与咨询公司,青年志有幸与教育业界的数家卓越企业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商业、品牌、营销等层面的挑战,过程中的经验与收获是写作本文的机缘;而与行业一起探讨观点、探索机会、驱动变化,则是根本动因。


本文为系列观点的第一部分,我们将主要 从K12教育的消费者 - 学生与家长 - 角度切入,在社会底层变迁中理解消费者,进而剖析教育之于消费者的崭新意义 、对教育行业管窥一豹,提出一些对的问题、探索可能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更将通过一系列文章与活动,与有志于教育的各方力量共求答案。

高速涌动的时空,被持续拉平的当下与未来。

无法捕捉的风险,高速袭来高速离开的机遇。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青年志把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大发展时代,称为“大平原”时代。这样的时代,正被两股力量推动:


秩序颠覆 - 以科技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极大改变了社会发展的底层秩序,几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在面临根本性的变化;


个体崛起 - 被赋能的新一代消费者,从传统的社会秩序中脱嵌,重新定义自我,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自己为起点、联结他人、改变世界。


这个时代的家长与孩子对于未来的世界、理想的自我有了新的看法。他们不再期待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成功人士”,而是希望成为“最好的自己”——

帮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成为了人们对教育的终极期待


01.

什么是“最好的自己”?

图片来源 ©百度图片

对新一代的家长与孩子而言,更前置到来、亟需面对的是:

究竟怎样的一个“更好的自己”

才能适应未来不确定的风险社会?

青年志的2017年度报告《 游牧:年轻人的消费新逻辑 ——中国青年趋势与商业创新前瞻 提出这样理解当下年轻人的游牧式生存:

1

在生活方式上 “任性 自得”

年轻人想要的不仅仅是新一轮的消费升级。而是更任性、更自得、更主动的日常生活建设。

2

在自我认同中 “动态自我”

年轻人更强调以自我的变化应对变化的当下。不再围绕兴趣,而是围绕多重技能建构自我。

3

在社会交往里 “流动共生”

面对高速流动的当下,年轻人尝试用网络化生存的方式,编织新的人际安全网。一方面自主掌控,一方面更灵活流动。

在本文所聚焦的K12教育领域里,“家长”已普遍为“80后”甚至“90后”年轻人。上述观念与行为,不光投射在家长的自我期许上,更投射在他们对自己下一代的要求上。


而2005年左右出生的孩子,更是具有鲜明代表性的新一代学习者——他们具有广阔甚至是全球化的视野、更多对接互联网与先进科技的机会、更多获取知识资源的途径和更多元的发展路径,他们拥有教育理念相对更先进的父母,更前置的成人探索期,更成熟 / 更细化的教育培训市场环境下更多的产品与服务选择。


我们已经看到,家长与孩子都不再期待成为传统路径标准下的“社会成功人士”,更希望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由自己定义幸福、能灵活适应未来、懂得真正享受生活的人。因此,家长与孩子对成长过程中的 学习行为 / 职业选择 / 兴趣发展 / 社交关系 / 亲子关系 都有了新的看法与要求:

“学习” 是为了探索和发展自我

“学科知识和学习力不一样。学习力是终身的、内在的成长动力。如果孩子对太空感兴趣,学习力会让他用很多方式去解答这种疑惑,帮助他主动寻找和掌握很多方式去研究太空。学习力是探索自我和世界的途径。”


“有时候学校留的作业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如果能巩固知识点我就写,但如果是抄抄写写这种没用的,我就不写。比如说语文老师留作业,要写名著读后感,写作文。我觉得这个中考又不考,我的大作文一向也只会扣一两分,我就不会写。我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宁愿花在比较薄弱的地方。但如果是我没掌握好的数学题,就会认真写。身边也有很多同学是这样,老师虽然会说但是也不会管。”


“尤其让我念念不忘的是一诺(一土学校创始人)文中提到的:‘要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了解世界,从而改变世界。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并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最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学习”这一行为,不是为了通过考试,也不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为了探索和发展自我。 他们反思自己当年“学校与家,两点一线”的成长路径,希望孩子能真正意识到学习之于人生的意义、真正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孩子们则更自觉地认为,学习不是任务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即挖掘自我特质、寻找发展方向、为终生成长提供动力的手段,并开始有意识地掌控学习这件事情。

“身体”和“心灵”的健康两者不可或缺

“希望孩子以后不管做什么都有健康的身体、有抗压能力。健康其实还是最基本的,还得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孩子这个暑假到寒假一学期整整长了15斤,太不健康了。而且健康、运动特长、气质,这都是相关的,没有体育特长你很难交到朋友,我就不想他靠打游戏交朋友,交一群宅男怎么办。而且就算不学习,精通一门体育还是个娱乐,也能培养毅力。”


“每周会带孩子外出,去博物馆、艺术馆、去朝阳公园玩,虽然没有让他出国玩,但一样是在打开视野。从艺术的角度看到了什么、亲近自然的角度看到了什么。”

身心健康,不能以牺牲身体为代价换取学习成绩,也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而锻炼强健体魄”,而是“身体健康”与“心灵、气质、品格的健康”两者皆不可缺。 埋头苦学绝对不行,健康的身心不仅能让人焕发光彩,更是学习与其他所有方面的能量来源、人格魅力与长期竞争力的核心。

遵从内心的意志选择职业

“等到孩子长大了,我希望她是为自己活,她的职业、她的生活,都是她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爸爸妈妈想要的样子。”


“我们这代已经不可能让孩子什么赚钱干什么,像搞人工智能年薪百万,我们不会对孩子有这样的期待。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有什么不可以的? ”


“父母问我,以后想做什么工作、想出国吗。我们就聊,他们就说如果你要出国,你需要什么,帮我比较了中外的教育方式,如果你以后想做某个工作,你需要什么 ... ... ”

职业选择,不再以社会观念为导向、也不以“成功”为导向,而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意志。 社会认为的“好工作”与“成功”并不能带来深层的幸福与成就,未来道路的选择甚至不必然是职业角色,还可以是更广泛的社会角色。重要的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立足社会的“真本事”、生活有根基,心灵有归宿。

学科之外 构建自我的精神世界

“我自己看书、看电影,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就发现放任自己的喜好成功的人很少。就算(我)以后想做画家,发展自己的爱好,也需要经过严格的教育。而且不能只想着画画,还要综合与人交往的能力、外语的能力等等,才能走上职业的发展道路。“


“我对孩子的教育计划里有一部分叫做留白。打游戏就是留白的一种。未来动漫、游戏。这些虚拟的东西都是上升的产业,我让他打游戏是保留一种可能性。”

兴趣发展,从增加社交资本,到灵活建构自我世界、拓展变现方式。 以培养气质或掌握谈资为目的,已显得过于功利。学科学习之外,家长与孩子们更想建构属于自我的、独立的精神世界,甚至在专业与职业之外发展成为未来人生选择的起点。因此,兴趣发展与学科学习不应当争夺时间、此消彼长,而是彼此交融和促进的关系。

从搭建资源网络 到构筑情感支持

“我送孩子上学,其实更希望孩子是去人群中找朋友。学校主要培养孩子的社会性,而不是文化课。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文化课其实孩子也能在家完成,不一定要来学校。但是在家庭中完不成社会化的发展。一定是走到人群中产生冲突、产生交流,完成社会性的塑造。这是学校所承担的、而家庭无法承担的角色。”


“上个学期爸妈带我去伦敦一个星期,因为他们实在看不下去了,说不能天天学,得去出去转一下。他们带我去跟正在伦敦念书的哥哥姐姐聊天,去了解那边的学习和就业情况。他们说世界这么大,不要局限在考试里,这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社交关系,从搭建资源网络,到构筑情感支持网络。 所谓社交,不是八面玲珑的为人处世哲学,而是与情绪管理能力、共情能力、沟通能力等核心素质息息相关;不是在小圈子里形成所谓“领导力”,而是在生活、学习、兴趣、玩乐等不同方面形成丰富而有营养的关系;不是跟“有用”、而是“有趣”的人搞好关系,懂得爱与被爱,结识与维护自己价值观相似的朋友圈,收获彼此认同与内心幸福。

以更平等的方式看待孩子成长

“我还是一个比较追求自我实现的妈妈,有的时候要上班也顾不上她,不会为了照顾她提前走或请假什么的,实在错不开就把她带到方便、合适的工作场合。”


“父母每年都会给我买计划本,让我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大概每个月、每个星期的计划。我很奇怪,觉得写这个没用。父母说,养成这个习惯,对以后有好处。他们先让我用纸写下一周的计划,再搬到本子上。父母对计划本身没意见,但是要求我写出的东西都要做到。”


“有的家长对创新教育充满信心,他愿意放弃公立学校,来和孩子们一起冒险。与其诟病传统,不如一起来做。虽然你还不知道未来的学校、课程、老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无限相信会有新的出路,这是一种信心,我觉得这也是家长对自己的信心:我的孩子能为这场教育理念创新负责。”

亲子关系中,父母既不是全权把控、自我牺牲,也不是主动退守、放手让权,而是彼此成就。 没有人提及“虎爸虎妈”。家长不仅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习惯、心态、身心等人生基础的养成,以更平等的方式看待孩子的成长、尊重他们的选择,更重视家长与孩子之间彼此独立,又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关系,并清晰地认为从长远来看这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的做法。


02.

教育之于消费者的新意义

消费者在自我认知、职业选择、亲子关系、社交关系等方面的观念变化,必然影响他们对于教育的看法和需求。


今天,在家长与孩子眼中,教育越发成为了应对未来的起点,对其从理念到形态的思考与要求也在不断进步:

1

关于「教育目的」的观念变化

在家长与孩子眼中,教育不再是统一路径培养、统一标准选拔的“实现阶级跃升的工具”,而是匹配个性化教育资源、生成个性化成长路径的 “实现自我的孵化器”。


那么,教育应当弱化功利的目的,强化对完整个体的关注、助力终身的进化;弱化“学历”,强化“学力” - 个体能力培养、潜力开发;弱化既有知识的传递,强化面向未来的探索,强化资源的联结。做学习者的同行者,而非领路人。

2

关于「教育形态」的观念变化

在家长与孩子眼中,教育不再是老师全程主导、家长场外着急、孩子“单人竞技”,而是多向沟通、彼此配合、玩中有收获的 “团队游戏”。


那么,教育不仅发生在校园里,更应当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当进入生活的多个面向,应当能促进家长与孩子的相互理解和共同成长,成为一个全员参与的“无痛”过程,让每个人都能从中获益。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