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真评十句
努力追求理性,认真保持趣味,犀利洞察世界,温柔观照内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学习曾国藩  ·  为人处世,情商高的人可怕的10种表现! ·  2 天前  
印象笔记  ·  重要的是活下去|一周收藏排行 ·  昨天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演艺影像设计——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202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观察丨创新文化消费场景,演艺新空间满足群众多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企业风采丨雅江光电实力霸榜!浙江第三批省级旅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真评十句

革命本是小鲜肉的事业

真评十句  · 公众号  ·  · 2017-07-29 10:36

正文

【汪十句,小城青年,北大男生,前媒体人,现归隐京城某处,关心时事,略通文史,热爱思考,欢迎朋友们批判性转载,鼓励性关注】

敬请关注,点击上方蓝色“真评十句”,长按文末二维码,及搜索公号“真评十句”或“TrueTen”


电影《建军大业》上映前,叶挺将军长孙,曾经拍摄《红色恋人》,开创红色题材偶像电影先河的导演叶大鹰,对着小鲜肉欧豪饰演青年叶挺的剧照,大肆批评《建军大业》选角不当,用“腿都站不直的女里女气的小鲜肉来演”。

 

 

按他的说法,启用大量小鲜肉,年轻的偶像派明星,是革命历史的娱乐化,是对革命历史的羞辱和歪曲,也是对先人的羞辱。大有兴师问罪之势。

 

结果,叶大鹰的批判引起了轩然大波,迅速将自己卷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批判,特别是年轻人围攻的漩涡之中。

 

大家的围攻略带几分刻薄,但推敲起来不无道理。

 

有的说,一方面,你连电影都没看,没看过电影里的你爷爷,另一方面,叶挺将军1946年牺牲,你1958年生人,你肯定也没看过现实中的你爷爷,你怎么就断言电影里你爷爷和现实里不像呢?

 

大概你的愤愤不平就是从照片里来的,可是,腿不直就女里女气了吗?这是什么理论?

 

有的说,《建军大业》虽然是主旋律片,但主旋律片怎么就不能有商业考虑了?选角时兼顾市场取向,无可厚非。导演还是拍无间道的刘伟强呢。

 

当年你拍《红色恋人》,用张国荣梅婷扮演革命烈士,不也是商业片思维,不也是遭到了那个时代的老先生们的指责吗?

 

究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还是时过境迁,自然规律使然,你变成了当年的老朽呢?

 

还有的说,叶老您如此具有革命情结,生怕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被小鲜肉们玷污,不觉得呆在远离革命战场的法国指手画脚,有点太遥远了吗?

 

这部电影我还没有看,对于小鲜肉们的演技尚无评判资格。不过,仅仅就启用大量小鲜肉和年轻偶像来扮演当年的革命者这个安排来说,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

 

一方面,主旋律片也要考虑市场口味,通过演员的号召力,将更多的年轻人吸引到电影院,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传统,了解革命,也是件好事。

 

退一万步讲,总好过拍出来的片子毫无吸引力,只有通过单位学校包场,以政治运动的手段,将宣传任务应付过去了事,敷衍出一个全国多少多少人观看了影片的数字来表功,这又是何必呢?

 

再说了,就算小鲜肉演技差点意思,应该也到不了歪曲历史,侮辱革命的程度。南昌起义还能拍成手撕老蒋不成?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我认为,小鲜肉来演绎当年打响第一枪,拉起武装干革命的先辈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不同,《建军大业》里,干大事的那些人,真的是小鲜肉的年纪。

 

《建党伟业》从清末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跨度很长,而且反映的人物群像,有守旧派,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者和共产革命者,本身就有代差,人物的年龄跨度也很大。

 

《建国大业》的重头戏,是四十年代末期,共产党人经过几十年的斗争,普遍进入了人生的中年阶段。

 

唯有《建军大业》,聚焦于二十年代的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历史一瞬。这是一个年轻的党,也是一群年轻的人。革命本来就是年轻人的事业。

 

 

我们在演员表里看到,朱亚文33岁,马天宇31岁,李易峰30岁,张艺兴25岁,刘昊然20岁。够年轻吧。

 

但我们并不应该为这些演员的年轻而惊诧,因为他们所扮演的历史人物就是这样年轻,甚至更年轻。

 

南昌起义那年,朱亚文扮演的周恩来只有29岁,马天宇扮演的林彪只有20岁,李易峰扮演的何长工27岁,张艺兴扮演的卢德铭22岁,刘昊然扮演的粟裕也只有20岁。

 

欧豪今年25岁,扮演当年31岁的叶挺将军,也不算离谱。总比发动一批老艺术家扮嫩合理。

 

当年,这群年轻人,在国家危难之际,没有在窒息的铁屋里昏睡,没有在腐肉盛宴的狂欢中蝇营狗苟,他们孜孜以求,寻找一切可以拿来疗救国家和拯救民族的药方。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将国家带上自己认为终将通向光明的轨道,他们不惜热血,不惜生命。

 

当年的革命是最新鲜的事物,是最时尚的名词,在青年中间,革命者是最有号召力的明星和偶像。

 

我曾经在中学母校的校史中,看到一页影印的档案,是三十年代的学生登记册,分属不同年级的十几个学生的履历,在某一学年同时戛然而止,后面是同样的一句备注:

 

被赤化分子蛊惑,裹挟进入匪区未归。

 

他们中间,有几个历经血火,看到了新中国,成为了革命功臣。更多的人付出了年轻的一生。用生命来追逐理想,这是最HIGH的追星,追的是世间最明亮的星。

 

而这一代年轻人对现实的不满,对传统的挑战,对权威的不妥协,他们以生命献祭的理想与抗争,既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其实也是一代代年轻人与世界的战斗,代代持续,从未停息。

 

只不过,革命早就胜利了,革命者变成执政者/在位者/当权者的日子太漫长,乃至于当年那些年轻的脸庞慢慢被遗忘了,甚至被持重的,沉郁的,大腹便便的,老干部式的形象所代替了。

 

也许,这是就叶导演觉得不像,不能接受的原因。

 

其实,是不习惯了,或者真的忘却了。

 

当年的革命者,当年那些年轻的,美好的,承载无上理想的,就当时社会而言也属于“非主流”的,鲜活肉体。

 

看惯了伟光正,他们在审美上已经不能接受热血沸腾的年轻人。

 

他们忘了,当年闹革命的并不是老干部。

 

……

 

当然,叶导演的质疑虽然有不合理之处,但他质疑的权利是应当捍卫的。

 

而且,这种权利还有国家的规定加持呢。

 

 

这就是 2008年广电总局发布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须知,里面明确规定,涉及历史和文化名人的还需要出具本人或者亲属同意拍摄的书面意见。

 

言论自由没问题,质疑也没问题,付诸司法也没问题,但直接动用公权力来维护这种“后人护短”权,其实是有点扯的。

 

举个极端的例子,孔圣人的后裔据说现在为止有300万人,如果要拍一部关于孔子的片子,是必须要把这300万人组织起来讨论投票吗?

 

更不用说,这个规定在逻辑上就说不同。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完全可以理解。就算我的先人是个混蛋王八蛋,我也不希望在电影里演这个。那这样的话,如果要以后代的首肯为前提,正常情况下,凡是有后代的历史人物,基本上就不可能批判和否定了,只能夸只能捧。

 

当然,断子绝孙,无人说话的除外。

 

于是乎,上下五千年,大家都是仁人志士,坏人就只剩下了公公们,这是何等荒谬啊。

 

其实,推究这条规定的本意,很容易理解,它并是要回护孔圣人,甚至主要不是为了保护古人,它主要是针对离我们不远的近现代人物。

 

大概是在想,有自家人把关,可以更好的防止出现“污蔑歪曲”吧。要知道,很多名人的后裔,在社会不同领域,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

 

只不过,这件事上隐约让人感觉到,有的时候,先辈们的激情,热血,革命精神,他们足以载入史册的青春,未见得就能被血缘传承,被后人继承,甚至未见得能被后人完全理解。

 

只希望,一代一代的年轻人,无论所处时代如何,总是能够继承这种激情,不萎靡,不妥协,不沉沦,不圆滑,保持理想主义的不成熟的冲动,勇敢抗争。

 

幸亏这条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规定,已经废除了。

 

唯有革命的小鲜肉,永远不朽。

 

真评十句,有理有趣
请长按下方二维码,或搜索
“真评十句” / “True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