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国学术
《南国学术》(季刊)是一本以“大人文、跨学科、超界域”为发稿理念的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主要栏目有“前沿聚焦”“东西文明对话”“时代问题论争”“中国历史文化论坛”“思想者沙龙” “域外传真”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狼族摄影  ·  春天拍花的第一站,川西的梨花最惊艳 ·  昨天  
狼族摄影  ·  春天拍花的第一站,川西的梨花最惊艳 ·  昨天  
胶卷迷俱乐部  ·  胶卷单反的手动对焦与景深控制(新手篇) ·  4 天前  
色影无忌  ·  富士XF 16-55mm F2.8 R ... ·  3 天前  
色影无忌  ·  传闻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国学术

田卫平 ‖ 中山国研究(14) · 关于魏灭中山若干史实的辨正

南国学术  · 公众号  ·  · 2024-03-18 08:30

正文


点击上方“平眼观世”可订阅哦!


说明: 1986—1998年,我在编辑工作之余,逐渐从研究河北历史人物,转为研究河北古国——中山国(春秋时期建立,战国时期成为“七雄”之外第八雄)、赵国的历史与文化 ,相继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河北学刊》《史学月刊》《晋阳学刊》《中国史研究》《历 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发表了一系列论文。1998年秋,由于担任《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后来又兼任总编辑,任务重、压力大,忙得昏天黑地,无暇再继续研究了,使得这一课题中辍至今。

近日,在整理所藏的书报刊时,找出了这些旧作,重新录入文字,拟在微信公众号陆续推出, 微友们哂正。

今天,推出第十四篇:《关于魏灭中山若干史实的辨正》,发表于《河北学刊》 1996年 第6期第84—86页。

·中山国研究(14)·
关于魏灭中山若干史实的辨正
田卫平

魏灭中山 春秋末 年的一件大事 它与魏对秦国河西之地的经略等 共同构成了 晋国 三家 灭知 后魏文侯实施全方位战略的初步框架。 然而 由于史籍的阙略及后人理解上的歧异 千百年来 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影响了对这一事件研究的深入。 有鉴于此 笔者试对世人较为关注的魏灭中山的时间、魏灭中山的行军路线诸问题作一考证 以求教于方家。


一、魏灭中山的时间

关于魏灭中山的时间,人们大都遵从《史记》的说法。但仔细观察,由于司马迁的记述不一,魏灭中山的起始时间还是有差异的。

《史记·魏世家》说:“(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二十二年,魏、赵、韩列为诸侯。”

《史记六国年表》说:“周威烈王十八年:(魏文侯)十七年,击宋(守)中山,伐秦至郑,还筑洛阴、郃阳。……威烈王二十三年:魏、韩、赵始列为诸侯。”
史记 · 楚世家》则 “( 简王 )八年 魏文侯、韩武子、赵桓子始列为诸侯。
楚简王八年,为公元前424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为公元前 403年。如果前者的说法正确,那么,魏文侯十七年是公元前 430年;如果后者的说法正确,那么,魏文侯十七年是公元前408年。

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的《史记》那里,魏灭中山的起始时间,存在两种概念,一前一后,相差二十二年。

如何确定两说的真伪?清人杭世骏的《史记考证》认为:“《周本纪》威烈王二十三年,命韩、赵、魏为诸侯。是年,为楚声王五年,盖后二十二年。”沈家本的《史记汉书琐言》则认为:“《年表》不误,《世家》盖史公未及删正也。”

钱穆先生在清人的基础上,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三晋始侯考》中,对两说作了认真考订:

余考魏文年代 《史》《表》皆误移在后 楚简王八年 正当魏文侯二十三年 今《史》、表》误作魏文元年者 《魏世家》云 :“ 魏文以二十二年为侯。 则二十三年 乃称侯后之元年。如《秦本纪》秦惠文王以十三年四月戊午称王 而明年更为元年也。今《史记》误以称侯更元之年为魏文元年 遂误遗其前之二十二年。

魏文灭中山 《年表》在十七年 实周威烈王十八年。据《纪年》 是年乃魏文侯三十九年。魏文二十二年始称侯 以二十三年称元年 则是年 正魏文称侯改元后之十七年也。中山之伐 当在其时……《年表》魏伐中山在周威烈王十八年 实不误。特误以文侯称侯改元后之十七年 为即文侯即位后之十七年耳。

钱先生的考证,解决了战国史研究中的一大难题,对确定魏灭中山的年代,无疑起到了澄清是非的作用。

但是,他同时又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魏文灭中山考》中认为:“今按,《赵世家》又云:‘献侯十年,中山武公初立。’此中山武公,乃魏文侯灭中山而复封者。赵献侯十年,尚在魏文伐中山之前,此必误,或系赵烈侯之十年。……参稽以求,中山桓公灭于魏,中山武公之后灭于赵,则犹可推证也。”他这一见解,就难以使人接受了。

按照钱先生的推证,中山被灭于魏者,不是武公时期,而是桓公时期,“中山武公乃魏文侯灭中山而复封者”,那么,中山桓公又是何人所立呢?它与赵氏的关系究竟应该怎样去解释呢?

倘若与赵氏无关,赵襄子时,岂能坐视中山占据春秋鲜虞之地而不问?倘若与赵氏有关,赵烈侯十年(前400年),赵国经过改革,国势已强,怎肯答应魏文侯借道,从而建立起与之为敌的政权呢?

再者说,有关中山武公、桓公的排列顺序,以及魏灭中山的记载,并非仅见于《史记》一书。《世本·居篇》云:“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阚骃《十三州志·灵寿》云:“中山武公,本周之同姓;其后,桓公不恤国政。晋太史余见周王,王问之:‘诸侯孰先亡?’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淫昏康乐。以臣观之,中山之君其先亡乎!’其后,魏乐羊为文侯将。攻拔中山,封之灵寿。”

阚氏所言,虽然在桓公亡于魏这一点上与钱先生接近,但他并没有颠倒中山武、桓的顺序。阚文的原形,脱胎于《吕氏春秋·先识》: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 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 以其图法归周 周威王见而问焉 :“ 天下之国孰先亡 ?” 对曰 :“ 晋先亡。 ”… …居三年 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 :“ 孰次之 ?” 对曰 :“ 中山次之。 威公问其故 对曰 :“ ……中山之俗 以昼为夜 以夜继日 男女切倚 固无休息 康乐 歌谣好悲 其弗知恶 此亡国之风也 故曰中山次之。 居二年 中山果亡。

清人苏时学注:“晋亡,非谓‘三家分晋’时事,乃谓幽公之乱也。幽公遇乱而亡,魏文侯平晋乱,乃复立幽公子止。后数年,中山武公初立,是魏灭中山亦此时也,与屠黍言正合。旧注,以为晋出公。考出公之亡,在贞定王时;是时,周桓公尚未立国,安得有威公之问耶?”

今人陈奇猷案:“苏说至确。考《汉书·古今人表》所列,屠黍与魏文侯、中山武公、周威公、晋幽公皆同时。若晋出公,其时代于屠黍甚远,则此事非出公甚明矣。”

由此可见,在司马迁之前,《世本》《吕氏春秋》等书对中山武公、桓公的史事已有定论,单纯以《赵世家》中赵烈侯、赵敬侯之间误载武公一事,便否定司马迁对中山武公初立年代的叙述,并进而得出“(文侯)子挚即中山武公”(《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魏文灭中山考》)的结论,未免有些轻率了。

其实,对中山武公初立时间的怀疑,并非钱穆一人。清人梁玉绳就认为:

《世本》云 :“ 武公居顾 桓公徙灵寿。后为赵武灵王所灭。 而其先 曾见灭于魏 至是复强 建号称 ”, 故《史》书曰 :“ 初立。”

沈钦韩在《汉书疏证》中也认为:

《赵世家》及《年表》皆倒置中山武公之文于文侯伐中山之前 故迷惑难考。何以明之 若中山武公尚是旧时之君 则彼不数年而亡 《史》取之何义 若以为中山本未尝亡 则魏克其地而守之者又何处 是中山武公为魏所始封 以其大事 故论之耳。

这一争论,直到中山国墓葬遗物在河北省平山县出土后,才日渐明朗。根据《文物》1979 年第1期刊载的《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墓葬发掘简报》,中山王 方壶铭文写有: “惟皇祖文、武、桓祖、成考。 而“ 文、武、桓、成”的世系排列,证实了《世本》《史记》所言有据,梁、沈之论,纯属臆测。

另外,据《史记·乐毅列传》载:
乐羊为魏文侯将 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乐羊死 葬以灵寿 其后子孙因家焉。中山复国 至赵武灵王时复灭中山。

所谓“中山复国”,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说得很明白:“中山,魏虽灭之,尚不绝祀,故后更复国。至赵武灵王时,又灭之也。”亦即魏灭中山后,中山人复又推翻魏氏统治的“复国”,而并非钱先生所理解的,是魏文侯少子挚自身的复国


二、魏灭中山的进军路线

关于魏灭中山的进军路线,学术界目前有两种看法。

一种 是李广洁的观点。他在《晋阳学刊》1985 年第4期发文《先秦时期山西交通述略》认为:
战国初年 魏文侯借道于赵攻中山 魏国土当时主要在河东 北临近太原 魏所行赵地 不可能在太行山东侧 似应在太原地区东下井陉口攻中山。

也就是说,魏 攻中山,进军路线是,从晋中、寿阳、盂县、平定出太行八陉之一的河北井陉 向东这条道路。
另一种 是路洪昌的观点。他在《河北学刊》1986年第5期发文《战国时期中山国的交通》认为:
战国初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