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开东
偶尔针砭教育,偶尔建设学科,偶尔戏说历史,偶尔吐槽现实……绝不偶尔的是——永远保持原创,做教育的盗火者,纵火者,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央视点名!上海老人花2万买保健床垫称包治百病 ... ·  1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国风颜值控的福音!11 款国货好物,性价比天花板 ·  11 小时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视频退出键在哪里?!水果版定格动画,越看越魔性!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一天被问三次!这瓶花香调好闻到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开东

最好的句子

王开东  · 公众号  ·  · 2025-02-01 00:01

正文



昨天有朋友告诉我,有语文老师认为《世界赠予我的》歌词有问题,问我有何看法。


我的观点是,这首歌的内容和表达都不错,凡能触动我们灵魂的就是好句子。


海明威说:“寻找自己的句子。”这个句子是唯一的句子,也是属于你的句子。


大学我曾喜欢写小小说,大概创作了40多篇。有一次写小说《绝症》。主人公老孟拿错了化验单,以为自己得了绝症。他先是绝望诅咒,最后觉得这辈子活得委屈,他要放飞自我,不忍了。


他先去昏暗的小酒馆喝闷酒壮胆。喝到日薄西山,老孟走出来。我写到:“老孟从黑暗的小酒馆走进光天化日”,“光天化日”突然涌现出来,我当然觉得“光天化日”不准确,但那又怎么样?不影响读者对这个句子的理解。从黑暗确实走进了光天化日,老好人老孟准备豁出去了,当然要在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下干坏事。


那一刻我喜欢这个句子不得了,最后发表的时候,我告诉编辑,你接受我的文章,就必须接受这个病句。


这是属于我的病句,我太喜欢了。海子“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也是一个病句,但大家都喜欢。病句行大运。


孔夫子和我们一个臭脾气,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他喜欢曾晳的这个图景。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晳的这一段为什么有感染力?他不说天下大治,国泰民安,甚至也不说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但河清海晏,生活富足,民风淳朴跃然纸上。这就是最好的表达。


有一年上海文明小姐评选。最后一道题是:“上海的明天,你最想看见的一幕是什么。”


很多姑娘展开畅想,只有一个姑娘充满遐想。她说:“在早晨上班的时候,准时来了一辆公交车,车上人不多,每个人都有座位。”


那时候还没有私家车,也没有地铁,所有人上班都要挤公交。这个姑娘描绘的图景,触动了所有人的内心,一下子征服了评委。这样的姑娘不是文明小姐还有谁?


1924年,冯祥玉将军征婚,仰慕他来应聘的人很多。冯将军只问慕名而来的女生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会嫁给我?”


女生们的回答大同小异,喜欢将军是爱国将军,喜欢将军是一个英雄,喜欢将军叱咤风云。冯将军非常失望,正当他想取消这个征婚告示的时候,李德全走进了他的视线。这个瘦瘦小小的女子告诉冯祥玉:“上天怕你做错事,便派我来管你!”


一句话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谁敢这样说?但确实有道理。冯祥玉对这个女子产生了巨大的好奇与兴趣,进而一见倾心。


抗战中的十大豪言壮语,无不感人肺腑。


坚守常德的第57师师长余程万,在炮火中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弹尽,援绝,人无,城己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附、政治部主任、参谋部主任死守中央银行,各团长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并祝胜利……”


城内大火蔽天,余程万仍率残部死据城西南一角,拉锯搏斗,他已知援军不可能如期抵达,决意全师战死常德。这是他给司令长官孙连仲的电文,孙当即泪如雨下。


莫道男儿心如铁,同样是给妻子的电报,悲壮中满含柔情。“琼华吾爱,弹尽,援绝,人亡,城已破,余已决定为国牺牲,誓歼顽寇,幸勿眷念于我。


文天祥说得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诀别的时候,我谨将后句改为,留取光芒照武陵,吾妻以为如何?非将敌寇驱退,绝不生离常德。如战死,即葬常德可也。请勿过分悲伤,我死得其所耳。程万绝笔。”


这是什么?这就是岳飞悲壮的《满江红》和文天祥气壮山河的《正气歌》?


台儿庄会战时,孙连仲对师长池峰城下达反攻命令:“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就是拿生命来填,短短数月就有近10万大中学生投笔从戎、舍家为国。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远征缅甸,以伤亡1.7万人的代价击毙击伤日军10.9万人。


下属向孙立人询问如何处理日军战俘,孙将军的回答是:“这些狗杂种!你去审一下,凡是到过中国的,一律活埋。”这是我看过抗战中最解气的一句话。朋友来了有好酒,财狼来了有刀枪。


《红楼梦》中的焦大说:“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红与白一颠倒,醉态胡言乱语全出来了,这就是大师的表达。


还有黛玉的绕口令。黛玉笑道:“我且问你,倘若宝姐姐和你好你怎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样?若宝姐姐前儿和你好,今儿不和你好,你又怎样?今儿和你好,明儿不和你好了,你又怎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又能怎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终久怎样?”


宝玉沉吟半日,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摇头道:“瓢之漂水,奈何?”


宝玉笑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又道:“水止珠沉,又奈何?”


宝玉正色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这一段话,胜过无数山盟海誓,黛玉从此对宝玉放宽心了,不再吃醋,不再做好哭的做林妹妹。


鲁迅的礼物朱安,没有文化,但不等于她是一个木头,没有感情。她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还有一句话也极为经典。朱安在生活艰难中,曾经要卖鲁迅的一些遗物维持生计。


许广平让宋紫佩去劝说,要保存鲁迅的遗物。朱安说:“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说着有点激动的样子。


朱安就凭这两段话,就可见中国女性“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


民国20年代,文学家林语堂最擅长演讲。他讲得很短,因为他曾经说过,“演讲就像女人的迷你裙一样,越短越好”。演讲和女人的迷你裙看似毫无关系,但是他却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点相通的地方作为突破,那就是“短”。演讲以短为妙,那么迷你裙也一样,不短就不迷你了。因此,看上去毫无关系的两样事物,慧眼独具的人一点就通,这一细节就可以穿透过去,成就经典,比喻的力量也就在此。


王开东说:“女孩黑玛瑙般的大眼睛上,长睫毛不停的颤动,像飞蛾的翅膀。”


这是我在契诃夫的句子上加工的。我读完契诃夫一部小说集,最后只剩下这一个句子。但这有多么奢侈。


鲁迅说:“唠唠叨叨的老伴,犹如滴滴答答的漏雨,令人心烦意乱。”又说:“逃到一间西晒的楼上,满身痱子,有如荔枝。” 这些比喻,也只有周树人才能想得出。


比如写景物,我在《斜风细雨不须归》中写到:“中午,我们几个人穿过一条木桥,到那边路上去,找一块草地躺下来,四下里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风从树的缝隙里穿过,偶尔有一片树叶落下来,轻盈得就像一只鸟。明晃晃的太阳照在金黄的菜花上,又折射到我们的脸上,弄得我们的面容若明若暗。”


比如写人,我在《递纸巾的女人》写到:“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前方,伸过来一只纤细的白嫩的小手,递过来一叠整整齐齐的纸巾……我沉浸在故事中,没有来得及看那个女人一眼,恍惚间记得她戴了一枚小巧的戒指,发着亮光……”“突然,我看见左手边一个女教师小心地走上来,她穿着黑色套裙,低着头,红着脸,一直走到主席台边,伸手把一盒纸巾放到我桌子上。临走的时候,她抬头看了我一眼,有一点同情,或者是怜悯。她的眼睛特别大,特别亮,也特别美。”


比如写人。当年的北大醉侠还没有堕落,他写的《遥远的高三八》,三言两语就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