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学公园
一个致力于传播主流科学信息、揭露伪科学骗局、推广理性科学精神的科普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SC开源社区  ·  逃离“北上广深”,新一线是最好的去处吗? ·  3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OSC源创会·上海站「AI Agent构建与应用」 ·  2 天前  
OSC开源社区  ·  工作写代码,放假写书,最后豆瓣评分9.1 ·  3 天前  
程序猿  ·  Go 即将冲击 JavaScript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学公园

红色军工传奇——小小子弹震敌胆

科学公园  · 公众号  ·  · 2017-11-04 07:46

正文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保存的子弹


       1939年,华北日军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八路军获得了一种可怕的圆头子弹,被这种子弹打中后,不但在体表会出现巨大的创口,而且子弹在人体内也会发生碎裂。这些日本兵根据弹头的颜色,在日记中将这种子弹称为“要命的红圆头”,用来和标准的日制6.5毫米三八式尖头步枪弹相区别。有意思的是,到1942年之后,日军发现,虽然八路军仍在使用“红圆头”,但再也不会产生可怕的弹头碎裂效果。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八路军步枪的射程和精度大幅度提高。其实,所谓的“红圆头”,就是晋察冀军工部利用铜元和弹壳等原料、使用手工工具制造的复装子弹。


艰难起步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我军的军工人员就将制造枪弹作为一项头等任务来抓。由于没有制造枪支和弹药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红军是以梭镖、大刀和土枪土炮为主要武器来打击敌人的。到1930年,全国红军已经达到7万余人,手中也有了不少从敌人那缴获的制式步枪甚至是机枪,各根据地开始尝试自行制造枪弹装备部队。1930年8月,中共闽西特委在《关于军事问题的决定》中首先提出:“集合各区县造弹匠,收集各种器材,担负制造弹药和修配枪械的任务。”到1931年,随着反围剿战斗的发展,红军急需大量的军火补给,包括中央苏区、鄂东南、湘赣等根据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兵工厂,开始进行复装子弹的生产。



鄂豫皖红军兵工厂制造子弹的工具和产品


       所谓复装子弹,就是对使用过的子弹壳进行整修后,重新装入发射药,再安装新底火和子弹头。在土地革命时期,各根据地的兵工生产条件都相当简陋,既不能制造无烟火药,也无法自行压制铜制子弹壳。因此,当时各根据地普遍开展了收集铜、锡、火硝以及弹壳等兵工原料的运动。光弹壳一项,中央苏区的军民就上缴了20多万斤。其他像火硝、棉花等原料,则主要依靠特殊渠道采购。包括中央红军兵工厂、闽北红军兵工厂等少数几个厂有能力自行制造底火和子弹头。制式子弹头一般采用铜被甲包裹铅芯或钢芯,而红军却没有能力自行压制,因此,最初制造的子弹头一般采用锡浇铸的方式。这样生产的弹头硬度很低、射程较短,但由于锡熔点和硬度较低,射入人体后迅速变形,会造成难以痊愈的伤口。尽管如此,锡浇铸弹头已经算是红军时期的高端产品了,在生产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当时川陕根据地的通江兵工厂和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兵工厂,甚至曾经用硬木削成子弹头,而这样制造的子弹几乎没有任何杀伤力。


逐步完善

       抗战爆发时,包括陕甘宁边区在内的各根据地,都没有建立起成规模的弹药厂。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八路军和新四军控制的敌后根据地逐渐巩固,各根据地开始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方式,来筹建自己的弹药厂。


制造出前文中“红圆头”的晋察冀军区子弹厂,采用的是“吸收”的方式。1938年冀中军区得知活动在易县、定兴一代的赵玉昆武装,通过从北平、天津、保定等地招收技术工人的方式,建立了一个子弹复装厂,便派出军区技术研究社的张奎元同志,到赵的厂中考察学习。1939年,冀中军区又派出张方和胡大佛两位同志到赵玉昆的子弹厂考察,并带回了螺旋压力机、弹头和雷管的冲模。1940年赵玉昆叛变投敌,杨成武司令迅速组织力量接收子弹厂,并将其改编为军工部5连,继续进行生产。



在抗战时期,各根据地仍沿用红军时期的弹壳复装技术,来修正回收的子弹壳。在发射后,子弹壳中后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膨胀,必须将其放入冲模中冲压还原,但这样弹壳长度又会增加,再用车刀减去伸长部分。据当时技术人员回忆,一般一枚弹壳在复原4次后就会因为壳壁过薄,再无法使用了。

       除弹壳以外,各根据地在制造弹头时也大多采用铜片冲压被甲的方式。以晋察冀军区为例,因为晋察冀军区子弹厂中有一批有技术的工人,因此很早掌握用铜元冲压弹头铜被甲的工艺,制造出的子弹头带有铜元的红色,这就是“红头子弹”的来历。但由于铜元采用铜锡合金,耐磨而不抗拉,所以在生产中冲压的铜被甲容易产生裂缝,导致子弹飞行中弹道飘忽不定,命中后被甲立刻开裂,其中铅芯露出,最终产生近乎达姆弹的可怕杀伤效果。

       虽然早期铜元制造的红头弹杀伤效果较强,但子弹厂的技术人员仍希望对工艺进行优化,使自制的复装子弹的射程和精度达到要求。为此,子弹厂的张奎元同志每天蹲坐在压力机旁边,对每道工序进行观察,最终决定预先将铜元打成加厚铜板,再进行冲压,光这一项改进就使弹头完好率达到85%。其他诸如消除冲压产生的毛刺、对铜被甲进行卷边等工艺,终于使复装子弹的射程和精度达到了与日制子弹接近的要求。




实际上不光是晋察冀军区和整个八路军军工部,新四军也曾在自行压制弹头铜被甲过程中遭遇类似问题,1941年新四军军工部在电报中总结:“八次手续可制作一个弹头铜片。因生的铜片太厚,每冲一次膨胀程度不够,以致子弹打出时弹头炸裂。”新四军军工部最终改用铜锡合金制造子弹头,在保证射程和精度的同时,在100米内可击穿日军的钢盔。到1942年,各根据地已经建立起了晋察冀军区唐县子弹厂、新四军仙墩庙子弹厂等一批弹药厂,不少根据地的子弹达到了自给自足,例如十八集团军总部军工部在1942年的总结中自豪地宣布“步枪弹一般的能顶用,小子弹能完全自造。”



实现自制

       尽管解决了弹头和复装子弹制造问题,但是仍不能制造新子弹。尤其是到1942年之后,各根据地反扫荡形势日渐恶劣,根据地的子弹壳、发射药甚至铜和铅的收集和采购都开始吃紧。以晋察冀军区为例,1941年初由于无法筹集足够的铅,只能用锡来制造弹芯。

       为了克服困难,各根据地再次发动兵工人员,根据自身情况提出解决方案。江南新四军部主要采用增强采办部门能力的方法,派出一大批得力同志深入日军占领区,收集一切所需原料。而华北的八路军和晋察冀军区干脆自行开矿冶炼,1942年上半年,八路军军工部在安阳林县(今林州市)发现了一个铅矿,用不到一年时间开挖出几百斤矿石,暂时解决了原料问题。1942年6月晋察冀军区在北庄炼铜成功,8月在古洞炼锌成功。


后期的技术,可以看出从弹头的制造有多么困难

 

       有了原料之后,晋察冀军区子弹厂开始尝试自行制造弹壳,最初采用纯铜条压制,但很快发现这样制造的弹壳强度过低,在发射后会出现涨膛,导致退壳故障。只能改为用铜锌合金制造黄铜板,再经过11道工序压制成子弹壳的办法,最终生产出合格的子弹头,配上大岸沟化学厂制造的无烟发射药,诞生了人民兵工最初的全自制子弹。1943年,晋察冀军区在阜平建立了第二个子弹厂,专门生产全自制圆头子弹,年产量可达40万发以上。

       不过,这并不是抗战中人民兵工自行制造的最好子弹。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同志在听说军工部搞出全自制子弹后,又鼓励军工部赶制可以在机枪上使用的尖头弹。但是,由于铜元和红铜板延展能力太差,无法用于冲压尖头被甲,只能尝试改用铸造法,直接铸造尖头弹头。

       这种工艺与新四军仙墩庙子弹厂制造尖头弹头的方式很接近。但如果采用较软的纯铜或锡铸造,弹头在发射过程中就可能变形,在连续射击中易造成炸膛事故,而且成本也不够经济。几经测试,最终在张奎元的提议下,采用金属热处理的办法,将做好的圆头铜甲放进尖头的铸造模具中,加热使被甲变形,取出进行退火,再进行冲压,最后灌铅收口,这样就制成了规格符合要求的尖头铜被甲铅芯弹。据晋察冀各部队使用,能够满足机枪发射的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944年,八路军军工部的子弹年产量仍不足70万发,而国民政府兵工署下辖兵工厂同时期的年产量则超过了1亿4千万发。但在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始对日军进行局部反攻的同时,国民党军却在豫湘桂大战中丢失了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由此可见,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才是抗战中真正的中流砥柱,而人民军工在恶劣条件下自力更生、坚持生产,则为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原载于《世界军事》,作者白孟宸,新浪微博ID:铁与火-白孟宸